易中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废掉的异姓诸侯六国,封给或分给了刘家人。他们是:刘邦长子齐王刘肥,三子赵王如意,四子代王刘恒,五子梁王刘恢,六子淮阳王刘友,七子淮南王刘长,八子燕王刘建,堂兄荆王刘贾,四弟楚王刘交,侄儿吴王刘濞(读如譬)。至此,天下才基本上姓了刘。

但,异姓王靠不住,同姓就靠得住吗

也靠不住。

这一点,刘邦其实心里有数。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时,就曾摸着他的背半开玩笑说:阿濞呀阿濞,你他妈的以后可别造反啊!

刘濞顿首:臣不敢!

不敢后来七国之乱,领头的就是刘濞。[14]

实际上,汉初同姓诸侯王不反,是因为有刘邦、吕后和惠帝。惠帝虽然懦弱,却毕竟是战争年代过来的人,又是嫡子,还有吕后撑腰、群臣护卫,当然坐得稳江山。

惠帝之后的小皇帝,就不好说了。小皇帝有两个,第一个叫刘恭,第二个叫刘弘。刘恭后来被吕后杀死,史称前少帝。之后是刘弘,为后少帝。两人都号称惠帝与宫女所生,其实可能是吕后胡乱立的,哪里镇得住

吕后别无选择,只能临朝称制。

这时,萧何、曹参、张良、樊哙一班功臣元老,都已相继去世。朝中重臣,是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吕后要封诸吕为王,必须跟他们三人商量。

结果,王陵反对,陈平和周勃赞成。

高帝末年同姓王国封域一览

国名 王名 王都 封域 始封年月

楚 刘交 彭城 彭城、东海、薛郡 汉高帝六年正月

齐 刘肥 临淄 临淄、胶东、胶西、济北、博阳、城阳、琅邪 六年正月

赵 刘如意 邯郸 邯郸、常山、中山、巨鹿、河间、清河 九年正月

代 刘恒 晋阳 太原、雁门、定襄、代郡 十一年正月

梁 刘恢 定陶 砀郡、东郡 十一年三月

淮阳 刘友 陈县 陈郡、汝南、颍川 十一年三月

淮南 刘长 寿春 九江、衡山、庐江、豫章 十一年七月

吴 刘濞 广陵 东阳、吴郡、鄣郡 六年正月荆国十二年十月更封

燕 刘建 蓟县 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 十二年二月

据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

赞成并不奇怪,也无不妥。因为当时的中央,不是少帝而是吕后。吕后安全,中央才安全。中央安全,帝国才安全。吕后效法刘邦封同姓为王,其实是要维稳。

因此,陈平和周勃是对的,王陵反倒是不对的。

麻烦在于,后来政变了。主导和牵头的,则正是陈平和周勃。这跟他们当年赞成诸吕封王一样,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却又互相矛盾,该怎么自圆其说呢

这就要讲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刘邦曾杀白马与群臣盟约:从今往后,封王称王者若非刘氏,天下共击之。[15]

这就叫“白马之盟”。

显然,此盟如果属实,吕后就是背约。齐王刘襄起兵,周勃和陈平起事,也就有了法理上的依据。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大事。

然而如此大事,历史上却没有明确的记载。白马之盟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参加的都有谁有没有盟书如果有,存放在哪里一概不知。

更奇怪的是,《史记》的《高祖本纪》对白马之盟只字不提,后来齐王刘襄的“讨吕檄文”也只字不提,只有《吕太后本纪》提到此事,还首先出自王陵之口。

王陵是当时的右丞相。他提到白马之盟,当然是为了阻止吕后封诸吕为王。后来,吕后临终前也旧话重提。她对吕产和吕禄说,高皇帝与群臣有白马之盟。如今我们吕氏封王,大臣不平,你们要小心!

这么说,白马之盟,吕后是知情的。

同样,陈平和周勃,也应该是知情的。

所以退朝之后,王陵就指责两人:高皇帝与群臣歃血为盟,二位当时难道不在场吗如今二位为了逢迎女主放弃原则,将来有什么脸面见先帝于九泉

陈平和周勃却回答:今日当廷力争,我等确实不如大人。将来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大人恐不如我等。[16]

言外之意也很清楚:我们是“曲线救国”。

这就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伏笔。陈平和周勃也不但没有历史污点,反倒比王陵更像政治家。问题是,他俩为什么会如此默契心有灵犀吗

不,是因为陆贾。

陆贾是与郦食其齐名的纵横家。天下在马上得,不能在马上治,就是他的名言。据说,为了最终能够顺利解决诸吕擅权乱政的问题,他曾经主动去见陈平。

陈平却不怎么搭理他。

陆贾说:什么事让丞相如此忧心

陈平说:你猜。

陆贾说:诸吕吧

陈平说:是。为之奈何

陆贾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谐心往一处想,则无往而不胜。

陈平这才与周勃同心协力。[17]

故事很精彩,可惜穿帮了。陆贾为陈平出主意,可是在诸吕封王以后。吕后征求意见和王陵指责他们时,他俩的说法为什么会高度一致呢

所以,还得再编故事。

这故事说,刘邦临终前,吕后曾经请示他: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不在了,请问谁可以接替

刘邦说:曹参。

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

刘邦说:王陵。不过,王陵年轻,为人憨直,所以得让陈平协助。陈平多智,却难以独任,这就要靠周勃。周勃稳重忠厚朴实无华,安定刘氏的一定是他。

吕后又问:他们之后呢

刘邦说:这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18]

请注意,这里的原文不是“此后亦非我所知也”,而是“此后亦非而(你)所知也”。呵呵,当然不能是吕后所能知的,因为王陵、陈平、周勃之后,吕家会完蛋。

好一个神机妙算的“临终嘱咐”!

看来,刘邦早就料定自己死后吕氏一定会作乱,平叛的一定是周勃,助一臂之力的一定是陈平。至于作证白马之盟确有其事的,则一定是王陵。

吕后也很听话。她居然在汉惠帝六年,同时任命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太尉,亲手为家族的覆灭和自己的败亡,安排了掘墓人。

精彩吗精彩。

靠谱吗不靠谱。

事实上,这故事如果属实,就等于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为了让美国在世界上当老大。不可笑吗

很清楚,什么临终嘱咐,什么曲线救国,什么陆贾之谋,都不过是西汉官方事后编出来的弥天大谎。而且那著作权,很可能属于陈平。

当然,也可能是集体创作。

众口一词,司马迁也没有办法,只能照录。

不过,司马迁毕竟是司马迁,他把所有的破绽和漏洞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等待后人去发现,去破译。看不出这一点,只能怪自己笨。同样,如果因此而认为陈平和周勃失却道义,也大错特错。

政变事出有因

现在看,吕氏一族是很可怜的。

血染京师以后,吕后和她的家人就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遍查史书,却不知他们罪在哪里。所谓“诸吕用事擅权,欲为乱”云云,恐怕是不实之词。至少,没见过像他们那样不成体统毫无准备的乱党。

其实想想就知道,吕禄如果真有野心,为什么郦寄三言两语就让他晕头转向,不假思索就放弃了兵权吕产如果图谋不轨,为什么进宫时不带一兵一卒,南军将士也不见踪影很简单,他们根本就没打算谋反。

没有政治野心,就不会有思想准备、组织系统、心腹爪牙。所以事到临头,吕家竟全无主张;齐王起兵,也只能派出灌婴。结果怎么样呢前徒倒戈。[19]

吕产和吕禄,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陈平和周勃发动的政变,却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曹参的儿子、御史大夫平阳侯曹(读如烛)为他们通风报信,襄平侯纪通持节矫旨为周勃骗开营门,郦寄的部下刘揭从吕禄那里取来将印,未央宫的卫尉守住殿门不让吕产入内。周勃进入北军,命令效忠吕氏的右袒(露出右胸或右臂),效忠刘氏的左袒,结果全军皆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面未尝没有原因。

原因在营垒的变化。

刘邦去世前的政治势力,可以说有三股力量:刘邦吕后一股,异姓诸侯一股,功臣列侯一股。刘邦系和诸侯系,构成两大阵营,功臣系则站在刘系一边。所以,萧何会不顾他跟韩信的老交情,与吕后联手灭了韩信。

这时,刘邦和吕后俱为一体。支持吕后,就是支持刘邦。张良和叔孙通等人力挺刘盈,功臣系无一人支持戚夫人和赵王如意,道理就在这里。

但惠帝以后,情况就变了。

惠帝之前,诸侯系已不复存在;惠帝之后,刘邦系也不复存在。依然存在的,只有功臣和吕后。吕后以前姓刘,现在姓吕;以前是刘邦系的发言人,现在是新势力的总代表。这股新势力,就叫外戚。

新势力茁壮成长并不奇怪,高祖和惠帝留下了权力真空,吕家也资本雄厚。刘邦起兵沛县,吕氏举家跟随;兵败彭城,又多亏吕泽接应。吕后妹夫樊哙,更是鞍前马后、出生入死。吕氏家族,功勋卓著。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吕后。吕后不是花瓶,而是实力派。除被俘期间外,每次刘邦出征,都是吕后帮他看守大本营。刘邦去世后,大汉帝国更靠吕后一手经营。她的威望是自然形成的,也有当家做主的资格。

网游竞技推荐阅读 More+
隋末之群英逐鹿

隋末之群英逐鹿

铭启小郎
大业十二年,李密虎踞中原,窦建德雄霸河北,李渊盘踞太原野心勃勃,大隋王朝已是千疮百孔,覆灭似乎已经是必然!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身为隋炀帝杨广之子的赵王杨杲站了出来..
网游 连载 18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