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秦汉帝国的中央,结构和层次非常清楚。机构,是皇宫、相府、卿寺;首长,则是皇帝、三公、九卿。皇帝在汉代也被叫做县官,宋代则叫官家。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天子,是君主,也是最大的官僚。

帝国的政治,岂非官治天下

中央首长的分工也很明确。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脑,九卿是政府部长。宰相三公,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三权分列。至于九卿和九寺,则官职与官署同名,其职责是:

太常,负责宗庙礼仪和皇家祭祀;

光禄勋,负责宫殿大门和宫中宿卫;

卫尉,负责宫城屯兵;

太仆,负责皇宫车马和皇帝出行;

廷尉,负责刑律;

大鸿胪,负责蛮邦事务;

宗正,负责皇亲国戚;

大司农,负责国家经济;

少府,负责工商税务(用作皇帝私房钱),以及皇帝的饮食起居、医疗保健、文化娱乐;

中尉,负责京城保卫。

显然,这里面只有大司农(财政部部长)、大鸿胪(外交部部长)、廷尉(公安部部长)和中尉(首都卫戍司令),可以算是中央政府官员。其余,则都是皇帝的家臣:光禄勋是门房和侍卫队长,卫尉是近卫军司令,太仆是马车夫,太常、宗正和少府则是皇帝的大管家。

这实在不太像政府。

然而皇帝的家臣,却又同时管国务。比如担任顾问的博士,便隶属于太常;负责议论的大夫,便隶属于郎中令;作为秘书的尚书,则隶属于少府。

家国一体,公私不分,皇家事务和国家政务混为一谈,这些都是典型的封建特色——家天下。

其实就连宰相,也一样。邦国时代,天子、诸侯、大夫的家臣,在内打理家务叫宰,出门担任副官叫相。宰相这个词,也是封建残余。[10]

封建残余的彻底铲除,要到隋唐。那时,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帝国中央才像模像样地有了政府。秦汉两代的组织变革,则主要不在中央,而在地方。

秦和西汉的地方政权都是两级:郡和县。县属郡,郡属中央。中央是最高权力机关,郡县是下属机构,其长官则由中央任命,所以叫“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郡县制的根基在县。

汉代县的长官不叫县官(县官是皇帝),叫县令或县长(大县叫令,小县叫长)。县令或县长的佐属,是县丞和县尉。县丞管文书、谷仓和监狱,相当于副县长(丞即副职)。县尉管治安,捕盗贼,相当于公安局局长。

但,县令和县长是官,县丞和县尉是吏,他们的品秩(读如志,俸禄)也不一样:县令六百石到千石(读如但),县长三百石到五百石。县丞和县尉二百石到四百石,叫长吏(长读如掌)。级别更低的叫少吏(少读如绍),秩百石。

县的上级则是郡。

秦和汉初,郡的主官有三个:郡守(汉景帝时改名为太守)、郡尉(汉景帝时改名为都尉)、郡监(汉武帝时被取消)。郡守管行政,郡尉管军事,郡监管监察,正好对应着中央政府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西汉中央主要职官职掌秩禄简表

部门 沿秦 汉改置 职掌 秩禄 备注

三太 太师 —— 辅佐皇帝 金印紫绶 位在三公之上,不常置。

三太 太傅 —— 同上 同上 同上

三太 太保 —— 同上 同上 同上

三公 丞相(相国) 大司徒 总理庶政,辅佐皇帝 金印紫绶万石汉高祖时置一丞相,高祖十一年更名为“相国”,哀帝时改称“大司徒”。

三公 太尉 大司马 掌全国军政 金印紫绶万石 武帝建元二年,省去太尉,后又置大司马,冠以将军之号。

三公 御史大夫 大司空 掌论议及纠察诸事 银印青绶万石(上卿) 成帝时改称“大司空”,哀帝时又复置,后又改称“大司空”。

九卿 奉常 太常 掌祭祀礼仪 银印青绶中二千石 秦之“奉常”,景帝时改称“太常”。

九卿 郎中令 光禄勋 掌宫殿掖门 同上 秦之“郎中令”,武帝时改称“光禄勋”。

九卿 卫尉 中大夫令 掌宫门卫屯兵 同上 景帝时改称“中大夫令”,后复之。

九卿 太仆 太仆 掌舆马 同上 ——

九卿 廷尉 大理 掌刑狱 银印青绶中二千石 景帝时改称“大理”。

九卿 典客 大行令大鸿胪 掌宾客朝觐及边地各民族之事务 同上 景帝时改称“大行令”,武帝时改称“大鸿胪”。

九卿 宗正 宗伯 掌亲属诸事务 同上 平帝时改称“宗伯”。

九卿 治栗内史 大农令大司农 掌谷货 同上 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武帝时改称“大司农”。

九卿 少府 —— 掌山泽租税 同上 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东汉发展为尚书台。

列卿 中尉 执金吾 掌徼循京师 银印青绶中二千石 武帝时改称“执金吾”。

列卿 典属国 —— 掌蛮夷降者 二千石 成帝时并入大鸿胪。

列卿 将作少匠 将作大匠 掌治宫室 二千石 景帝时更名“将作大匠”。

宫官 詹事 掌皇后太子家事 二千石 成帝鸿嘉三年省詹事官,并属大长秋。

宫官 —— 长信詹事、长信少府、长乐少府 掌皇帝后宫诸事 二千石 长信詹事,景帝中六年更名“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长乐少府”。

宫官 将行 大长秋 皇后卿 二千石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宫官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 —— 掌教太子 二千石 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

军官 —— 大将军 —— —— 武帝初为卫青而设。有时位在公之上。

军官 —— 骠骑将军 掌兵及征伐之事 —— 不常设

军官 —— 车骑将军 同上 —— 同上

军官 —— 卫将军 同上 —— 同上

军官 前后左右军 —— 同上 —— 同上

军官 —— 列将军 同上 —— 同上

本表据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官名如此,官署亦然。汉代郡的官署称府(郡府),也称朝(郡朝)。县的官署则称廷(县廷),也称寺(县寺)。郡曰朝,县曰廷,合起来就是朝廷。郡曰府,县曰寺,岂非对应着中央的相府和卿寺

也许,这正好说明郡县是中央的分支,也说明秦汉两代重视地方。汉宣帝就说,要保证地方上“政平讼理”,只能靠好的郡守。实际上郡官的地位不低。比如品秩,九卿“中二千石”(月谷一百八十斛),郡守“二千石”(月谷一百二十斛),郡尉“比二千石”(月谷一百斛),而且郡守和郡尉都是银印青绶,跟九卿和御史大夫一样。[11]

因此,郡尉升为郡守,郡守转为九卿,都不困难。直接升为御史大夫的也有,比如上党郡守任敖,淮阳郡守申屠嘉(申屠嘉后来还做了丞相)。同样,九卿转任郡守也不算降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隔膜。

更重要的是,中央、郡、县,只有三级。层级少,管理就方便。下情不难上达,政令亦很通畅,可谓效率高而成本低。如果将郡数控制在八十以内,每郡下辖十到二十个县,对于中央集权的大国应该说是最合理的安排。

然而东汉以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再简捷,层级也越来越多。东汉,郡之上有州;唐宋,州(府)之上有道或路;元代,路之上有行省;明清,省之上有督、抚。

当然,明清的总督和巡抚,从理论上讲都是中央派驻地方之专员,也都兼有中央政府的官职和官衔,严格地说不算地方官。布政使和按察使,才是省长。唐的道,宋的路,元代的行省,刚开始也不是行政区。但,县的上级机关和上级领导越来越多,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就与汉武帝有关。因为最早成为郡县之上行政区域的州,便正是汉武帝的发明。

那就从州说起。

牧民与牧官

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州官,汉代叫州牧。

牧,是很早就有的官名。尧舜时代有十二牧,其实是大部落的酋长,兼任部落联盟的职务。十二牧之上,还有四岳,其实是小联盟的盟主。后来,牧,慢慢成为治民之官的称谓,叫牧夫、牧令、牧守、牧伯。

管理人民,就像放牧一样吗

是。被汉武帝树为道德楷模的爱国商人卜式,就是这么认为的。当时卜式捐款甚多,却不肯做官。于是汉武帝便说,你到朕的上林苑去放羊吧!

结果,上林苑的羊被卜式养得肥肥大大。

汉武帝大为赞赏。

卜式却说,管理老百姓,也跟放羊一样啦!

汉武帝听他这么说,便让他做了县令。没想到,卜式先后担任县令的两个县,一派祥和太平。[12]

县令也好,郡守也罢,岂非牧

实际上,地方官就是帝国的牧羊人,他们的辖区也就是牧区。好一点的牧羊人如卜式,基本上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凶一点如宁成,便被批评为“如狼牧羊”。[13]

这样看,州官叫州牧,并不奇怪。

不过,汉武帝设州之时,派出的官员不叫州牧,叫刺史。刺史的任务也不是牧民,而是牧官。他们要管的,是郡守和郡尉,县令和县长。

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帝国实在太大。据统计,秦郡三十六,汉郡一百多,县则有一千三百个左右,“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如此庞大的队伍,皇帝一人根本就管不过来,只好让一部分官员去管另一部分官员。[14]

于是,有牧民之官,也有牧官之官。

牧官之官也有两种。一种是上级官员,一种是监察官员。其实上级管下级,原本就有监察的职责。问题是上级官员包括丞相,也需要被监察。结果,相对独立、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官员,便应运而生。

这样的官员,就叫御史。

御史也是很早就有的,但到汉代才成为监察官员。此后,中华帝国的监察官员,在中央的都叫御史。其长官和次官,明清以前叫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明清以后叫都御史和副都御史。派往地方的,秦和汉初叫监御史,武帝以后叫刺史,唐代叫观察使,宋代叫监司。

监察官员的地位很崇高,他们的法冠叫獬豸。獬豸(读如谢志)是一种神兽,见了不法分子就会用角去顶。因此但凡重大弹劾案,御史都要头戴獬豸冠,身穿内白外红的法袍,当着皇帝和百官的面在朝堂上宣读起诉书。被弹劾的官员则必须立即站出来等待处分,无一例外。

御史的身份和职权也很特殊。

首先权限大。上至宰辅,下至郡县,包括其他监察官员和自己的顶头上司,都可以弹劾。御史大夫张汤,便差点栽在副手御史中丞李文的手上。

其次责任轻。只要听到风吹草动,甚至流言蜚语,就可以举报,不必负核实的责任,也不受反坐的处分,叫“风闻奏事”,也叫“风闻弹事”。

第三独立性强。御史弹劾官员,不必通知照会有关部门,也不必经长官批准。因为监察机关是直属天子的独立部门,监察官员也只对皇帝负责。因此,不但不受其他官员和部门制约,反倒有权监督一切部门和官员。

这三条,从秦汉到明清,一贯到底。帝国中央的监察部门也一直存在,只不过西汉叫御史府,东汉到元叫御史台,明清叫都察院。

但,仅有中央监察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必须往地方派遣巡视员,这就是刺史。只不过,汉武帝在派遣刺史的同时,还设置了监察区。

监察区共十三个,十二个在地方,即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徐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京师所在的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内郡、河东郡、河南郡),则与弘农郡合为司隶部。一部加十二州,合起来叫十三州部。

这是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的事。

司隶部的监察官员叫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犀印青绶。他不但负责监察本部地方官员,也负责监察朝廷,因此地位崇高。东汉时期,司隶校尉出席中央会议时,与御史中丞、尚书令一起专席而坐,号称“三独坐”。

派往十二州的刺史秩六百石,监察对象是二千石到六百石的官吏。监察事项则有六种,叫“六条问事”,超过范围就不能过问,也不能问小吏。

也就是说,刺史治官不治民,查大不查小,问事不干政,巡视不长驻。他们在州里也没有治所,每年八月出京,岁末回朝。刺史的主要佐属则叫别驾,意思是另外驾一辆车,跟着刺史到处巡视。

由此可见,刺史不是地方官,而是中央特派监察巡视员。州也不是行政区,而是监察区。可惜后来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管事越来越多,也有了固定的治所。牧官之官同时也牧民,州作为监察区便慢慢向行政区过渡。

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刺史改为州牧,职掌与刺史相同,官阶却高得多,秩二千石,位次九卿。以后反反复复,一会儿叫州牧,一会儿叫刺史。到东汉末年,汉灵帝再改刺史为州牧,并赋予军政大权。汉帝国的地方建制,就由郡、县两级,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网游竞技推荐阅读 More+
小鱼儿重生

小鱼儿重生

被放逐的恶魔
小说《小鱼儿重生》被放逐的恶魔/著,小鱼儿重生全文阅读
网游 连载 25万字
我可以吊打全游戏

我可以吊打全游戏

吹牛专业户
进入《众生》的风痕发现自己遇到意外情况,建号都没法建立!为了补偿他,《众生》特赐予他一个福利——一天换一个隐藏职业!听说城西的神兽很厉害?看我御兽圈,进来吧,皮卡丘!听说等级第二的天神战士很牛?看我战神职业逞威!听说美女帮会需要打BOSS?放心,有我这个牧师在,你们尽管跟BOSS站撸!当然,你们遇到危险,退开,看我当C位。不是我吹牛,这世界就没人能打的过我,我一只手就可以吊打全游戏——风痕。喝最烈
网游 连载 41万字
枭将王妃

枭将王妃

九泉挽歌
网游 连载 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