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性的光辉(一) (第1/10页)
作者:(美国)戴尔卡耐基译者:袁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本书是戴尔·卡耐基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作者分四个部分叙述了美国历史上最具传奇经历的平民总统林肯从一个饱经苦难的农村孩子,奋斗成为美国总统;从忍辱负重的自我生存,到解放350万黑奴的光辉经历。林肯不凡的人生激励着千百万人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卡耐基以其感人至深的笔触,使一个神情忧郁、百折不挠、品德高尚、满怀仁慈之心的平民总统形象跃然纸上。
从林肯总统的传奇事迹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即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低微,只要努力,都可以拥有非凡的人生。
这本书影响了千千万万人的思想和心态,激发了他们对生命的无限热忱与信心,使他们勇敢地面对与搏击现实中的困难,追求自己充实而美好的人生。第1早年时期
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没有接受过多少正统的教育,但有谁能算作他的老师呢?尽管他的求学过程时断时续,历尽坎坷,但依然无法阻止他成为一名真正的有用之才,即使在大学毕业生面前,他也毫不逊色。是对知识的热望和渴求引领他登上了人生的顶峰。他自身的很多潜在特点就是从那位修养良好的弗吉尼亚外祖父那里承继的。
他厌恶那种过分劳碌和单调无味的生活,而那种渴望要得到声望以及和其他社会人士交际的欲望,促使他想要得到一份工作,能使他见到人们并吸收一些听众,并让他们对他的故事拍手喝彩。技术上的长进,邻里间的信任,更使得林肯在工作中自强不息。
他向年轻一代听众指出:“不管什么时候,听任一小撮歹徒滋事生非,听任他们烧毁教堂,抢劫仓库,破坏印刷机,枪杀编辑,随心所欲地吊死或烧死他们所讨厌的人,听任他们逍遥法外,那我就可以断言,这个政府必定短命。”他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保卫革命先驱者用生命所赢得的权利,不让这一权利受到侵犯。
林肯去世前不久曾对一个好友承认,在伊利诺斯的农场虽然只是一个打着赤脚的农夫,但他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就连白宫的生活也是无法与这相比的。
我现在是世界上活着的最不幸的人。假如将我所感受的平均分给全人类,那么地球上再也找不到一张笑脸……要我保持现状是不可能的。在我看来我不是选择死亡,就是要把自己的精神控制好。
她养育了八个孩子,并且逐渐挽回了自己的名誉,而原来那些粗鄙下流的人身攻击也已不复存在了。她的两个儿子长大以后做了传教士,而她的外孙也就是她的私生女儿所生的儿子——亚伯拉罕·林肯,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
身世之谜
在哈诺德斯堡,也就是以前的佛特哈诺德,有个叫安·迈克金蒂的女人。据史书记载,是她和丈夫最先把肥猪、鸭子和纺车带到了肯塔基州,并且她还是第一位在这片充满血腥的蛮荒之地制造黄油的女子。不过,最值得称颂的是她有利地带动了当地的纺织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在神秘的印第安乡间,棉花不但无法种植,而且还购买不到,再加上森林中恶狼猖撅、绵羊惨遭屠戮,所以,要想找到能制作服装的原材料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富于创新精神的安·迈克金蒂想出了用纺线的方法把荨麻纤维和野牛毛纺到一起,从而制成了“迈克金蒂布料”,而那两种材料货源充足,其价格也十分便宜。
在当时,这绝对是一项巨大的发现。方圆一百多里的家庭主妇们都纷纷来到她家向她学习这项新工艺。这里成了女人们的汇集所,她们边纺线织布边拉家常,除了聊聊荨麻纤维和野牛毛,话题很自然地就堕入到飞短流长之中。很快,这里便成了大家公认的各种丑闻的信息传递所。
在当时,通奸乱伦是可被指控的罪行,要是有了私生子可就是轻度犯罪。不用说,揭发那些女孩子的过错和隐私,并使之诉诸公堂之上,似乎成了她的天职,也似乎只有这样,她那日渐萎缩的灵魂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在佛特哈诺德地方法庭的记录中,不断有那些不幸的少女被指控犯有通奸乱伦罪名,而且多数案件都来源于“安·迈克金蒂的信息传递所”。1783年春天,佛特哈诺德地方法庭审理了十八个案件,以通奸案最多,占到了总案件的二分之一。
1789年的11月24日,大陪审团对一项指控做了如下裁决:露西·汉克斯犯有通奸罪。
其实,露西并不是初犯,早在弗吉尼亚州,她就已经出过轨。旧时的记录很简单,只是罗列了几项事实而已。不过,只要把这几项事实和其他搜集到的线索相联系,还是能够勾画出故事的轮廓:
露西的家庭并不富裕,她从小在弗吉尼亚的拉帕汉诺克和波托马克两河之间的狭长内陆长大。在这片狭长地带居住着华盛顿家族、利家族、卡特家族、冯特罗伊家族以及许多体面讲究的家庭。但无论是贵族家庭还是像汉克斯一家这种近乎文盲的贫寒人家,都要上教堂做弥撒。
1781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天,露西·汉克斯早早地来到教堂做弥撒。然而这一天绝对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拉裴德将军作为华盛顿将军的贵宾也来了,他的到来引得众人纷纷伸长了脖子,一睹这位鼎鼎大名的法国人的风采。就在一个多月前,是他帮助华盛顿将军在约克敦俘获了康华里大人的军队,从此,他的名字也被更多的美国人所熟知。
这天上午,当最后一遍唱诗和赐福祷告完毕后,这两位战功卓著的英雄便和早已排成一列长队的居民一一握手致意了。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拉裴德除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外,对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有一个习惯,当所接见的异性对他有一定吸引力的时候,他总会上前去献上一吻以示赞赏。在这个特殊的上午,他站在基督教堂门前一共吻了七名少女。他这种做法产生的效果简直比教会院长高声诵读的路迦福音第三节教义产生的反响还要强烈。而露西便也是这七名幸运女孩当中的一位。当时的拉斐德怎能想到,就是这一吻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改写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
在这个上午的宗教集会人群中间有一名单身的种植园主。一直以来,他对汉克斯一家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只知道那是一个文盲、贫困的底层家庭而已。然而,当拉裴德亲吻露西·汉克斯时,他感觉拉斐德所付出的热情要比给予其他姑娘的多那么一点点,这或许是他的想象力过于丰富了吧。
这位单身贵族抬眼望着拉斐德,心中不由地想:此人不仅在军事上能运筹帷幄,而且对漂亮女人也独具慧眼。他自己对露西·汉克斯也动了非分之念,而且他明白,世界上出了名的美女有的不也像露西一样出身寒卑吗?比如汉密尔顿夫人,不过是个裁缝的私生女,而杜巴里本人连字都不认识一个,后来却成了路易十五的情妇。如此看来,她们还不如露西呢。他一想到这些,心中顿时开朗了许多,同时,他的欲念也更加强烈了。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里始终闪来闪去,两天后,他骑马赶到汉克斯一家居住的破旧的村落,雇用露西在种植园的一间屋子里干一些杂活。实际上,他的奴仆已经够多了,无需再多添人手,但他还是要雇用露西,只让她干些轻体力活,并且不许她与其他奴隶有任何往来。
当时,弗吉尼亚的富裕家庭都要把儿子送到英格兰去读书,这早已形成了一种传统。露西的雇主到牛津学习过,并且带回来一些书作为私人收藏。一天,他来到图书室,发现露西正坐在那里,一手拿着擦灰尘的抹布正神情专注地看着史书中的插图。这种举动发生在一个奴仆身上不得不让人觉得惊讶。不过,他没有说什么,而只是将门轻轻地关上,然后坐到露西身边把插图下面的文字说明念给她听,当露西听不懂时,他会耐心讲解一番。
她听得极其认真,令单身贵族惊奇的是,露西竟说出了要读书学习的想法。在那个年代,一个下层女仆竟有如此强烈的求知欲,足以让今天的人亦感汗颜!而当时的弗吉尼亚,根本没有免费的学校,多数的男人们甚至在与人签约时连名字都写不好;而妇女在转售土地的时候,也只能用标记或符号代替了。
然而,这个出身卑寒的下层女仆却有着强烈的读书欲望。要不是经历了一场社会革命,那么她的这个想法又会给她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这真让人觉得害怕。但是,这个想法却使她的雇主感到振奋,也随即成为了她的私人教师。就在当日晚饭过后,他把露西叫到图书室教她学习二十六个字母。随后的几个晚上,又亲自教导她书写单词。
一段时间之后,他的教学效果极佳,露西现存于世的手迹就是最好的例证。她那大胆狂放的笔迹把其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风貌彰显得淋漓尽致。在她的行文当中不仅运用了“嘉许”这个词汇,而且拼写完全正确。在当时,恐怕连讲求书写规范的乔治·华盛顿也未必能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吧。
每至深夜时分,阅读和拼写练习课结束了,露西和她的私人教师便并肩坐在图书室里,静静地看着火炉里那跳动的火苗;眺望挂在森林上空的那轮明月。他们彼此欣赏着、诉说着、倾听着……
她已深深地爱上了他,并且相信他是可以依靠的。几个星期以来,她茶不思,饭不想,比以前憔悴了许多,最后在爱情欲火的驱使下,她义无反顾地投入了他的怀抱。在这期间,他也曾想过要娶她为妻,但这种念头又很快消失了。一想到家庭、朋友、社会地位以及婚礼上尴尬的场面等等诸多因素,他就犹豫了,退缩了,再加上他已有了厌倦心理,最终,他给了露西一些钱让她回家去了。
随后的几个月里,她是人们讥讽的对象,她的不检点让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终于,在一个礼拜天,她一时冲动竟不顾脸面地把婴儿抱到了教堂。这是教堂会众所不能忍受的,“快把这个荡妇赶出去!”一个虔诚的女信徒站在集会大厅里这样大声疾呼着。
露西的父亲再也无法忍受自己的女儿遭受这样的侮辱,于是,汉克斯一家把那些可怜的家当装进马车穿过荒原,沿着坎伯兰河来到肯塔基州的佛特哈诺德定居下来。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当有人问起小孩的生身父亲时,只要编个瞎话就能搪塞过去。
但是,即使是在这里,美丽的露西也依然是男人们献殷勤和追逐的目标。她再次堕入了情网。这回她的“丑事”被别人发现了,并且捅了出去,传到了安·迈克金蒂那里,很快就成了路人皆知的丑闻。结果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样,她被陪审团指控犯有通奸罪。但是,治安官知道露西不是那种无视法律威严的女人,所以,他把传票放进抽屉里,然后背起猎枪走出了办公室。
这大约是11月间的事情,到了第二年的3月份此案再度提起。一个女人在地方法院的会议上,把那些流言蜚语和恶语中伤转述了一遍,而且要求把那贱妇拖到公堂上来回答所有的控罪。因此,法院发出了第二张传票。露西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侮辱,他把传票撕得粉碎,用力地扔到送票人的脸上。5月份,法院再次开庭。幸亏本故事的关键人物也一同来到了庭审现场,否则露西就要被强制出庭了。
此人名叫亨利·斯拜罗,他骑马来到小镇上,把马匹拴在露西住的小茅屋的门口,然后走进屋里。
“露西,”也许他是这样说的,“我才不管那些长舌妇怎么议论你,我深爱着你,我要娶你为妻。”
他是在向露西求婚,然而,露西不想就这样草草结婚。如果她答应了,那镇上的人会谣传斯拜罗是迫于压力才娶她的。
“亨利,我们再等一年吧,”她坚持自己的主张,并用深情的目光看着亨利,然后说道:“让我们再等一年吧,这期间,我想证明给大家看,我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到时候,如果你还想娶我为妻,那你就再来,我在这里等着你。”
1790年4月26日,也就是几乎在经过了一年之后,亨利·斯拜罗和露西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终于结婚了。这场风波总算过去了。
但是安·迈克金蒂之流仍然不肯善罢甘休,不住地摇头叹息,说这次婚姻绝对长不了,露西还会做出出格的事来。亨利·斯拜罗听到了这类闲言碎语,他不想让露西再受伤害,于是,建议俩人再往西部迁移,找个街坊四邻友善的地方开始新生活。但是,她没有选择这种逃避的方式。她说:“我又不是坏人,为什么要逃跑!”他们勇敢地留了下来,继续在佛特哈诺德生活。
他们生活的很幸福。她养育了八个孩子,并且逐渐挽回了自己的名誉,而原来那些粗鄙下流的人身攻击也已不复存在了。她的两个儿子长大以后做了传教士,而她的外孙也就是她的私生女儿所生的儿子——亚伯拉罕·林肯,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
我提及此事的目的,是想要人们对林肯的先祖有更多的了解。他自身的很多潜在特点就是从那位修养良好的弗吉尼亚外祖父那里承继的。
威廉姆·赫尔顿是林肯做律师时的合作伙伴,两人合作了21年,可想而知,他对林肯的了解或许比别人更多一些。更为幸运的是,他所写的林肯传记共三卷于1888年问世了。这是在大量的有关林肯的作品当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以下是我从第一卷节选的一些内容:
谈起他的祖先及其渊源,在我的印象里林肯就此话题只说过一次。那是在1850年,我们俩共乘一辆马车,赶往伊利诺斯州的蒙纳德县地方法庭。我们起诉的案子在审理中败诉的几率微乎其微。途中我俩的话题转到了遗传特性方面,他第一次向我谈起了他的母亲,他讲述了母亲的性格特点以及林肯本人在哪些方面有所继承。除此以外,他还提及母亲是露西·汉克斯和那受过良好教育的弗吉尼亚种植园主的私生女。
在探讨遗传问题的过程中,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私生孩子通常比婚生孩子表现得更加顽强和聪颖。”就他的家事而言,他相信自己身上那些优良品质多数来自于那位见多识广却不知其名的弗吉尼亚人。揭开家底无疑是刺痛伤疤,尤其是回顾自己的母亲。随着马车一路颠簸,他无限惆怅地补充说道,“愿上帝保佑妈妈的在天之灵!我所做过的一切还有将要去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报答我的母亲。”说完,他开始沉默,我也不再问什么,我俩的思想交流也至此结束了。他独自沉浸在对家事的痛苦回味当中。那种凝重的气氛使我不敢再多说话,此次经历和他那充满悲凉的语调令我永远都无法忘怀。
1809年2月12日天刚亮的时候,助产婆为产妇南希·汉克斯接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52年后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第16任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
懂事的孩子
林肯的妈妈南希·汉克斯是由她的姨妈和舅舅带大的,估计她没有上过学。大家都知道她不会写字,所以,契约上的签名她也和其他女人一样只能用符号代替。
她居住在树林深处,周围没有朋友。当她长到22岁时,嫁给了肯塔基州一个下层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男人。那是一个乏味而无知的体力劳动者和猎手,名叫托马斯·林肯,但是,林子周围的居民都习惯地称他为“犄角林”。托马斯·林肯是28岁时与22岁的南希·汉克斯结婚的。
婚后,托马斯·林肯以做木匠活为生。第二年,他们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取名为萨拉。1809年2月12日天刚亮的时候,助产婆为产妇南希·汉克斯接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52年后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第16任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后不久,托马斯·林肯很快就搬了家,从离霍詹维尔不远的农场搬到了离此东北方向十英里的诺布溪畔,托马斯所买的二百多英亩土地就在诺布溪畔附近。相比之下,来这里安家的人特别多,在邻居的帮助下,托马斯修建了一所带阁楼的房子,这时亚伯拉罕快3岁了。
又过了两年,在南希的坚持下,两个孩子就要入学了,托马斯当然是不太情愿的,他觉得对他那样的拓荒者家庭来说,读书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他们只要勤快、会做事就行。事实上两个逐渐长大的孩子也确实成了他们父母的好帮手。
学校离家有两英里远,孩子们在那里读书并练习写字。当时的课本是韦伯斯特编写的缀字课本,而做练习则通常是用木炭东涂西抹的。当亚伯拉罕拿起一根木炭写出自己的名字时,托马斯相当得意,因为当地的传教士也有不会签名的。
寒冷的冬天到了,凛冽的寒风横扫过平原,参天大树的枝干被吹得左摇右摆,有些树枝已被狂风吹断。一座低矮的小木屋也被怒吼的狂风无情地摇动着,好像马上就要被连根拔起。刺骨的冷风呼啸着钻进屋里,令人瑟瑟发抖。然而,这一家人好像什么都没有听到,对这一切他们早已习惯,劳累了一天,他们实在太疲惫了,都沉沉地睡着了。
狂风掀起壁炉上的一块砖头,把它甩到墙角,只有4岁的小林肯被惊醒了。他和姐姐并排枕在一个用装满树叶的口袋做成的枕头上。他看到黑暗中有什么东西在离自己很近的地方发着光。是那只铁皮桶吧,小林肯心想,妈妈每晚都要用它到河边打一桶水。那边墙上还有个东西,在闪闪发亮,那肯定是爸爸的斧头。他就这样漫无边际地遐想。好冷啊,好想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他越是这样想就越觉得浑身打颤。可是他不想叫醒妈妈,她睡得多香甜啊,辛苦劳作了一天,这个时候是妈妈唯一能休息的时候。于是,他决定自己想办法。他从木头架子上拽下了一条围巾,把它塞进了墙上的裂缝里,这下暖和多了。他钻进狐狸皮做成的被子里,一会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他醒来时,妈妈生起的暖暖的炉火已经赶走了从墙缝里钻进来的寒气,屋里顿时暖洋洋的。姐姐还在睡着。妈妈这时站在炉火边,往牛奶锅里兑热水。男孩知道,家里的牛奶显然不够了,原来的三头奶牛,已经死了一头,妈妈不得不这么做。小林肯总是这样细心地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可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妈妈从来没有抱怨过,她只是默默地干着活。他穿上了妈妈一针一线缝起来的皮衣、皮裤还有皮袜子,这些皮子是爸爸从水牛身上扒下来的。他们一家人都穿这种衣服,非常暖和。牛奶热好了,可以喝了。妈妈伸手从那个孩子们够不到的木板上小心翼翼地拿下最后一块面包,切下一小片递给小林肯。他也很小心地接了过去,生怕掉下一粒面包渣,他把面包一点一点地蘸到牛奶里去,细细地品味着这难得的香甜。男孩吃完后,期待着妈妈能再给他一片。
但是,他看着妈妈那样难过地望着他,眼中流露的净是怜爱与无奈,他终于没有说出口。从那时起,林肯已经学会了忍耐,他已经长大了。吃完早饭后,两个孩子就开始帮大人们干活了。别看他们年龄不大,却已经能干许多孩子都干不了的活了,比如怎样区分新伐的木头和干木头,硬木头和软木头。他们很能干,一会的时间,他们就干完了活。但是,他们并没有去玩耍,而是帮着妈妈开始做午饭。他们帮妈妈把野菜放进粥里,如果不放点野菜的话,那些粥可是无法下咽的。这里的生活越来越贫困,原来无边无际的树林也被人们砍光了,父亲只好改行做了猎人。一到中午,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父亲就回来了,他身上穿着自己打猎得来的兽皮。看着忙碌的妈妈日渐憔悴,小林肯突然觉得妈妈每天做的家务活要比爸爸打猎更辛苦,他想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妈妈多做些家务活。
1814年初,托马斯被哈丁县议院任命为乔纳森·约瑟夫的财产估价人,因而他已逐渐成为这一带受人尊敬的人。然而好景不长,他的满意状况没能维持多久,1816年冬天来到的时候,一份收回土地的公文引起了他的迁徙欲望,因为他付了钱的土地没有地契,最后被当做擅自占地者。于是,托马斯一家迁到了人迹罕至的印第安纳州的丛林里。离他们最近的一户人家也是个猎户。他们被茂密的树丛、灌木和杂草所包围,需披荆斩棘才能走路。亚伯拉罕·林肯在这里度过了14个春秋。在这里,他所遭受的贫苦生活比当时成千上万的奴隶还要深重,而日后,正是他解放了奴隶。
8岁的林肯对这次搬家旅行感到新奇而艰辛。从3岁起,他的足迹便从来没有踏出过诺布溪畔。当他们一行渡过俄亥俄河的时候,他们就离开了肯塔基而踏上了印第安纳的土地。印第安纳很快就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第十九个州,一个不蓄奴的自由的州。1811年,“新奥尔良”号在匹兹堡下水,这艘蒸汽动力船开始了俄亥俄河与密西西比河的轮船时代,尽管平底船仍大量地在河上来往穿梭。
大量的移民向西涌来,1817年一个英国来访者甚至感到“旧美国似乎正在解体并且开始向西迁移”。一些印第安人部落的土地大量地割让给政府,那种每一棵树后随时可能冒出一个印第安人来杀害开拓者的情况没有了。每英亩土地也只要两美元,而且可以赊帐购买。一些人甚至不等庄稼成熟就把他们的家当撂上马背,雄心勃勃地向西而去,而将他们耕种的成果留给别人收获。在汤姆逊渡口,轮船上突然冒出的白色蒸汽使亚伯拉罕和萨拉欢呼雀跃,这个拓荒者的集居地人来人往,是他们所见过的最热闹的地方,他们是该高兴一下的,而很快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一段令人倍感艰难和恐怖的路程。
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披荆斩棘,清除岩石,甚至还要砍倒那些高大的橡树、榆树之类,因为必须将路弄宽点以便行车,好在这时丹尼斯·汉克斯来了,他是林肯的表叔,南希的姨妈的儿子,比林肯大10岁左右,因而成为开路的主力。
晚上,即使燃起了篝火,美洲豹或者狼也在不远处嗥叫。
他们到达鸽子溪后,紧张的神经才松弛下来。12月初,冬雪开始纷纷扬扬,托马斯选择了一个开阔地带搭起了一个帐篷,四周只有一面敞开,他在敞开那面燃起篝火,用以御寒并抵御猛兽。然而风霜雨雪日夜侵袭着这个拓荒者简陋的新居。他们的居住地离水源较远,加之食物很少,没有水果,没有蔬菜、没有……没有的东西太多了,这更使人感到艰辛。
开路的时候那辆巨大的挂车现在看起来实在太小了,它实在没能装下多少东西。幸好托马斯颇有些狩猎的本领,而林子里的野兽显然是比他们的粮食多得多了,它们几乎成了主要食物。鸽子溪野鸽众多,野鸡、野鸭成群,还有鹿,甚至可以打到熊。春天来了,他们的木屋盖好了,忙碌的日子也来到了。
托马斯把在这里购买的一百六十英亩土地都种上了玉米。
一年过去了,全家的辛勤劳动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年,他们为所购土地付了一部分账,而且申请了购地证明书,再不会像在肯塔基那样为土地打莫名其妙的官司了,这使他们感到快慰。而尤其令南希觉得快乐的是这年秋天,她的贝特西姨妈一家也来到了这里,他们是对她最为关心而使她感到最亲的亲人。生活在逐渐增加亮色,他们满怀信心。
秋天快要过去的某一天。
“南希,你出来看看,我打到一样好东西了。”
父亲托马斯从外面回来大声嚷道:
“你用手指头摸摸这野兽的毛!你看,这毛有多厚!”说着,把那头鹿“砰”的一声从肩头上丢到地上。
“真的!这简直像狐狸毛,怎么长得这样厚啊!”
“你可懂得是什么道理吗?看这样子,今年这个冬天,恐怕会冷得不容易熬吧!”这时,小林肯跑了过来。
“爸爸,鹿怎么会知道今年的冬天会特别冷呢?”
“这——,鹿当然不会知道!”
“那么,它既然不会知道,为什么在身上会预先长出一身那么厚的毛来呢?”“这,归根到底,就是所谓动物的本能吧。”
“什么?‘本能’是什么?”
“那就是神在无形中让鹿知道了的,知道今年的冬天会特别冷,除了神以外,再没有第二个能先知道的。”
“原来是这样。不过,爸爸,如果我们人跟鹿一样,身上会长出毛来,那就好了。”
“哈哈,人身上长不出那么长的毛,所以,就得趁早做种种防寒的准备。”从这天起,林肯全家,不管是妈妈南希,还是林肯自己也好,大家都在那里砍树、劈柴。
这一年的冬天,果真比往年冷得多。呼呼的北风,一阵阵地掠过河边的平原,从荒野里一直刮到小木屋来。接着,鹅毛般的雪片,漫天飞舞。到了晚上,雪下得更大了。一夜之间,所有的森林、田地、道路、旷野,到处都是白皑皑一片。
狼叫的声音,从远处一阵阵地传来,可以听得很清楚。
拴在马圈里的那匹马,突然“不安”地跳了起来。
“林肯,别出去,看样子是熊来了!”
父亲说着,一只手提着枪,跑了出去,借着灯笼的光亮,向外面偷偷地望了望,只见雪地上很清楚地留着一个个熊的脚印。因为下雪,找不到东西吃的熊就跑来打那匹马的主意。
“哎呀,真可怕!”林肯一面说,一面躲到母亲怀里。
不过,这讨厌的冬天,并不怎么长。1月过去,就是2月。一到了3月里,雪就逐渐融化了,小草也慢慢地探出头来。
“呦,你来得这么早!丹尼斯。好,等一会就去。林肯,快吃,吃好了,带我们到那个鹿常来喝水的水潭那去!”父亲向丹尼斯打着招呼。一听,知道这下糟了,父亲又要去打猎了!而且,父亲一说完,就马上站起身来,取下了挂在墙壁上的一支枪。知道已推托不过去,只好懒洋洋地跟在他俩的后面走。
这是一个月明如昼的夜晚。池沼里的水,像镜子般地发出闪烁的光芒,清清楚楚地映照出河岸边杨柳树的影子。三个人躲在草丛里,耐着性子守候着。
一会,一只母鹿带着小鹿走了过来。林子里是那么静寂。全身笼罩着月光的鹿群,比图画还美。
“哎,那大概是一只母鹿。”亚伯拉罕这样想。
那只母鹿竖起耳朵,迎着风,伸出它的鼻子,在那里嗅着。他们三人躲在下风的位置,所以母鹿没能发现他们。亚伯拉罕很想出其不意地大吼一声,使那只鹿逃走,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砰!砰!”
枪声一响,躲在树阴里的雄鹿,就一溜烟似的逃进树林里去。那只母鹿在跌跌撞撞地摇晃了一阵以后,就翻身倒在地上了!那只小鹿也吓得急忙逃走。可是,它因为舍不得母亲,又在母鹿旁边出现了。
亚伯拉罕看见丹尼斯和父亲两个跑了过去。父亲手里的一把刀,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这时,亚伯拉罕低下头,拔腿就跑,他觉得仿佛有一只铁臂扼紧他的胸口。“那是头母鹿!”他一面跑,心里一面这样想。
“咦,亚伯拉罕呢,跑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