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三国(五十六)上 (第1/3页)
洛娜215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帝王泰山之行过后, 不只是祭文起效了上天给了他面子,还是因为国家大力投下资金建造水利设施的效果,大汉迎来了近三年的相对平稳发展期,只是虽无大灾,小灾却也难免,但是军阀均安分老实的境况下, 于民生倒也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
因天气逐渐转冷,耕地的最北锋线逐渐南移, 北方部分田地迫于无奈只能在一年春天仅零散破土几根麦苗的情况下, 放弃原来的冬麦大豆轮种,继续在暖和的春夏秋种植一季黍或者一季麦。
但是好在由于种植器械的改善,还有水利的推进,畜力的推广, 百姓的耕地面积亦是有所增长, 虽有损失,但远比前几年要好得多。
不过因为没有战争的储粮需求,加上国家在收货税粮时候接受麦子, 农民们的种植种类渐渐倾向于种麦, 因为麦子的产量要高于粟米, 而在一些并不为田地的地方,大家栽了些苜宿草,等苜宿草到了春日收割后, 又在那些地方接着种了些粟米, 粟米不需要过多照料, 这种想起来巴拉几下的种植方式收货自然不丰,但是也多少也算是个添头。
另一方面,火炕技术的普及使得冬天因为寒冷而冻死的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因为之前的连番灾祸,大汉的人口较之于灵帝时期降低了将近八分之一。
其中还包括落草为寇的、出生时候并未正常登记户籍的、以及各种在户籍上失踪了的隐性人口。
虽然还没有发展到历史上那样只剩下五分之一的严重程度,但是对于一个已经有近400年历史的大汉朝廷来说,这一数据已经非常的触目惊心。
人口的减少将会直接带来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的减少带来的结果自不必提,无论是国家收入,当地的守备力量,人口基数和增长都会受到巨大影响。
所以,当紧张得等着这三年一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官员们,得知这一年的人口数量终于稳住了下降的落势,并且有缓慢抬升的趋势时,大汉的官员们都高兴坏了。
而火炕技术,自然也被带到了洛阳。
事实上,在重建洛阳城的时候,洛阳城的宫殿内就预留了烟道,等到了冬天在外头点起了灶台,热气灌入,才保证了这些需要光脚上朝的大臣们没有在寒风中御前失仪流下两管鼻涕。
当然,冬天的时候,按照规定,臣子们是可以穿上袜子的,只不过需要脱掉鞋子而已。
而此时的袜子没有松紧带,和现代的完全不一样,就是一个布套子,口子上用绳子缚住,至于材料,品衔低的用麻布,品衔高的可以用丝绢,闷-骚的还能绣个花,因为大家上朝时候为表示恭敬还是要低头的,袜子也是一个很有必要比对的目标。
但是这些袜子都有一个巨大的缺陷——不保暖。
麻也好,绢也好,哪怕是最高级的丝,在夏天极为舒适,清爽又不闷脚,但是当它们没了鞋子的遮挡露在空气中……哪怕朝堂燃有炭炉,但是在一个穿风的大空间内,炭炉的保暖效果并不好。
地暖的出现拯救了大臣们。
就冲着这一个地暖,汉室的臣子就要领曹孟德的情,但是也有耿直的臣子在计算如此地暖所耗如何,最后得到消息,这地暖本质上只是个寻常建筑而已,它的热量来源就是灶台,最后大家才消停下来。
至于灶台要烧一个晚上的柴火消耗,这个他们倒是不算的,作为小皇帝这点子特权还是被允许,而且说到底小皇帝也是为了造福诸位大臣。
嘿呀还别说,这地上还怪暖和的,而且还没炭炉有味道……再一打听这个技术在兖州、豫州已经基本普及开了,让大家忍不住在心里面喷一下奢侈的曹孟德不厚道,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事他们也不占理,总不能逼着人把技术提供出来吧。
然而,没用多久他们就开始夸奖贴心的曹孟德了,小皇帝迁都的当年天刚转冷时,就有一支从东面来的队伍说来帮大家盘坑了。
汉室臣子们激情代言,使得这一技术很快在洛阳城内辐射开来。
要完成如此大规模的铺开,工匠们自然得在洛阳当地招收帮手,技术也是藏不住的,但是造火坑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材料就是需要耐火砖,目前耐火砖……只有兖州才出产。
也不是没有人试过使用普通的青砖或是红砖,偶尔也有因为工艺巧妙或是不敢将灶温抬得过高,也能安全过关的,但是大部分还是会遇到砖块破裂使得一整个火炕结构崩塌的情况。
最后大家只能在劳务费之外再加上一笔工本费。
除了火炕以外,自南方还传来了一个新生事物,正是竹炭。
价格比之寻常木炭更为便宜,虽比之柴火要更昂贵些,但是考虑到耐烧、控温的优点,洛阳城的人民群众还是很支持的。
自打刘协迁都回了洛阳之后,洛阳民众嘴上虽然说着说着希望小皇帝不要来,但是身体还是很诚实的。
禁卫军一到位,他们就陆陆续续回到了故地,洛阳城虽然造过损坏,但是也就是王城损毁较为严重,外头的城区极其大概结构还是保存的比较完整的。
尤其是洛阳人富庶,又是几百年的古都,住在皇城的人家底都不薄,否则也经不起董卓一轮又一轮割韭菜一样的搜刮了。大家的房子基本都是砖石结构,如今稍稍修葺一下就能继续住。
而且如今的人,很少是单个人,大部分都是以家族为单位。
既然是家族,虽然洛阳的这一支被收了一茬叶子,但是根到底还在,只要给个水浇个肥立刻就能蹿天。
帝王迁都就是水。
而帝王祭天,就是肥。
水肥双管齐下,对于当今的信息建立了之后,又有介于左右地盘都是大忠臣曹操打下来了由汉室派人去治理的,曹孟德还是个打完了就走半点不停留的主,一看就和董贼不一样。
再加上大家现在都知道,兖州、豫州如今贼有钱,大家都想要分一杯羹呢。
如此种种,洛阳城迎来送往的,都是都是决定定居下来的人们和商铺。
洛阳城的交通优越性是昌邑所不能比的。
洛阳所在的司隶州与足足六个州接壤,又有黄河水运贯穿东西,作为东汉近两百年的帝都,基础设施也全备,街道纵横,还有夯实的路面与各个州链接。
一旦开始重建洛阳城,这些道路自然也被重新疏通,商道一开,商人们纷纷涌入洛阳城,乘着司隶和洛阳城内物价便宜的时候,或租或买,先占下房产为上。
也因此,等到了这一年下半年,洛阳已经大体稳定,常住人口也已经回流了四五成,人回来了,商路通了,如今洛阳城内为了吸引人流有大规模的福利发放,尤其是极低的赋税,到了冬天洛阳城内的居民日子都过的不错,手上也有些闲钱,等从南方来的兖州的商队拿出来了怀炉之后,整个洛阳城就陷入在了买买买的激情之中。
这怀炉造型就是一个小铁球,上头有盖,有些是平的,有些则有些花纹。
使用方法是在里面放入炭块,然后扣上封盖包上布料或是皮草,只要给它留着点缝隙别让火熄了,就能一直热乎着。
这东西可好极了。
尤其还是铁的,铁制品可贵了,但是兖州卖出来的价格却非常的良心。比之铁锅要便宜多了,基本上稍有余产的家里都能买上一个。
只不过这东西要揣在手里,自然比不得寻常炭炉,若是用了柴火和寻常木炭实在熏人,此时兖州商队又带了号称烧了带竹子清香的木炭运到了这儿。
但凡是买了炭炉的都可以凭借购买券以九折的价格在炭铺子购买竹炭,打了折之后……似乎也不是特别贵呀。
定一个月的量还能折上折呢……
据说推荐新朋友来购买还能再参与到满减活动,如果在积满几个点还能……
这一刻,自建国以来一直都看重文科的汉人们感觉到了被理科生支配的恐惧,怎么,怎么好像算不太清。
但是很快,就有一支人异军突起,他们各种计算,各种排比,最后居然排出了一个最优惠的模式,他们在广大民众间做好人好事传扬开了这个模式,告诉大家你先买一个,然后拉小伙伴买一个,同时你就有了一个积点,然后你再包个月,这段时间你就买两份炭火,然后等一个月用完了换小伙伴包月,同时积点卡交给他,反正又没说积点卡不能转让。
小伙伴再买一个月,这时候积点已经到了可以打折的程度,然后你们可以继续享受积点卡的福利,最后冬天就过!去!了!
也就是说在需要炭火的这三个月你都在享受福利。
当然,你们也可以再带上一个,根据积点越多折扣越大来说,人越多越合算BALABALABA,文科生们闻言恍然大悟哎哟哟,这算下来,过一个冬天的成本似乎和柴火也差不多呀。
还能白得一个怀炉!
白!得!哒!
一时之间,怀炉的供应简直无法应对,哪怕兖州工房加班加点,甚至发动了最近很空闲的军械房学徒来帮忙都要跟不上火热的市场。
最重要的是,当初以为是洛阳一个市场,却挡不住有人倒买倒卖呀。
黄牛这个古老的角色在此时还带收购积点的,他们以极为灵敏的嗅觉和计算能力算出了一个积点的成本和利益,就站在炭房门口行买卖之事。
有些较为实惠的人家买了便宜的那一份便不打算再买,便折价将积点卖给了黄牛,而黄牛在门口看到有人拿了积点或是熟面孔,便会前来询问是否还缺点数,因不同积点数量的竹炭折扣也不一样,亲你要不要买个积点啊,可以便宜很多哟。
对于这些人的商业头脑,就连被派驻过来兖州商铺老板都有些佩服,闲来无事的时候他们还会和门口黄牛聊聊天,以获取吸引客流的灵感来源。
但凡能够成为黄牛这个工作的从业者,投机性和商业头脑都不能轻忽,当然也有黄牛试探着问如此折扣之下,又卖这般便宜的怀炉,真的能赚到钱?
店家也是长吁短叹,说这不是为了打开市场所做的退步吗。
至于事情的真相,自然就不是如此了。
如今的大规模竹炭生产已经转向了南方扬州,这也算是曹操给给力支持他的小伙伴陈温的一个好处,陈温治理的土地中就有后世的几个竹海旅游景区,在当地竹子根本不值钱,就连竹笋都极为廉价,偏偏竹笋也并不是一个能够经过长时间运输的特产,冬笋尚且好一些,春笋娇嫩,又是吃个新鲜,摘下来只能放个一两天。
这东西也就外地新鲜,在当地……呵呵。
竹子自播性极强,不管它的话开了春哪哪都有可能突然冒个笋尖出来。当地人其实也挺烦的。
在和兖州开通了商路之后,新竹子有了北送的路子,当地人也多了个营生,这才对竹子的观感好了些。
谁知道不用多久官府便牵头在当地搭起了窑子,要烧竹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