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日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世袭制的确立使得权力集中在了君王和其附属阶级的手中,而权力的传承者也被限定在了君王和权贵的后代中。

人们对于权力的追求,使得部落联盟时代最终落幕,国家与王朝的产生,君王、诸侯等贵族阶级成为了权力的拥有者,世袭制为他们的权力加上了一个牢固的保障。

启,这个世袭制的开创者与第一受益者,在继承王位上,却给后世的诸多王朝留下了一个十分不好的榜样。

启依靠着自己的氏族,夏后氏强大的底蕴和武力,在事实上夺取了伯益的王位继承权。武力谋夺虽然在本质上没有任何的对错,但它对文明社会的伤害却是巨大。

尤其是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君王的子嗣身上,对于王朝、对于国家都是一种打击,严重的甚至会带来灭国的灾难。

历朝历代,因为王位而产生的叛乱、斗争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给国家带来伤害的多,有益处的太少了。

启,史书记载至少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太康、元康、伯康、中康、武观。

虽然当时嫡长子继承制并没有建立,但我们从上古五帝时期便可以看出一二,长子继位已经有着传统和一定的影响力。

黄帝死后,其长子少昊继承了他的位置,帝喾死后,其长子帝挚继承了他的王位,在九年之后才传给唐尧。

禅让制开创之后,帝舜在尧死后,曾欲将王位让给帝尧长子朱丹;帝舜死后,大禹也效仿帝舜欲让位给帝舜的儿子商均。

太康作为长子,在传统上是最有可能的继承王位者。但根据记载太康从小娇生惯养,跟着启享乐,完全没有作为君王的德行才能,不要说是与他的祖父禹相比,就是与启相比,也是远远不如。

五子武观不满太康,密谋想要杀掉自己的兄长,通过暴力夺取王位。

可惜还没有实施,事情就败露了,启便将武观放逐到了西河。

到了西河之后,武观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计划,五年之后,武观就在在西河发动了叛乱,这场叛乱涉及到了启的五位儿子以及他们的支持者,元康、伯康更是因此丧命。

而这场叛乱给夏朝这个刚刚建立的初始王朝带来的伤害不仅如此,由于启晚年腐败的个人生活,一下子打破了尧舜禹创造的辉煌时代,带来了诸多矛盾和动荡,引起了许多部落、诸侯的不满,武观之乱这个夏后氏内部的争权夺利之事,可以说是给整个王朝极大的打击,甚至让夏朝的统治都出现了危机

武观之乱在本质上就是一起权力斗争、王位之争,武观的目的便是为了争夺王位。

由于时间实在是太过于久远,我们在史书中也无法得知武观其人的全貌,无法像比较李建成与李世民那样,给这场叛乱再加上一些后世评说。

但武观之乱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十分明显,世袭制下的王位传承,已经无法像尧舜禹时期那样平稳了。

在继承人的德行、才能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仅有王权、血脉的制约,在王室的内部便会先生出祸端来,最后便有可能演化成武力争夺。

尤其是世袭制完善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于权力的渴望,往往能此生出最恐怖的祸乱。

武观的叛乱最后没有成功,他成为了一个失败者,而他心心念念想要杀死的太康却最后成为了王位的继承者

可武观又是幸运的,作为叛乱的发动者,启并没有处死他,而是让他带着部下迁徙到了极东海滨之地,远离了夏朝的权力中心。

夏朝这个初始王朝,经历了一番动乱之后,继续顽强得生存了下去。

武观之乱就像是过往的王位争夺、部落之战一样,很快就淹没在了时间里,对于君王和部落首领来说,他们或许已经习以为常了。

过往蛮荒部落时代的首领之争,有时候比这还要更加残酷、无情,此时不过是闭上了文明的外衣,换上了更大的权力果实而已。

而武观之乱的最大获利者,启的继任者,太康,绝对算得上是昏聩无能之君,他没有尧舜禹的德行才能,更无法像启一样通过征战来保证自己的权威。

太康,开始算得上是王朝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昏聩无能、毫无建树的君王。

军史穿越推荐阅读 More+
太上遥

太上遥

帝衣戏旦
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是我辈。
军史 连载 122万字
变成女生后,女主追求不一样的我

变成女生后,女主追求不一样的我

梓瑶子
[系统+变百+变身+腹黑]穆瑶穿书了上一刻还是刚刚毕业的高考生,下一刻双眼一黑,穿越到了刚刚才追完在小说里,成为前期经常欺负女主的恶毒女二号穆瑶看了看自己一米五的身高穆瑶:为什么全世界的穿越文,都是一米五啊!那照这样下去,女主是不是还应该重生啊系统:平时没少追文吧?放心,有我在,又不会断手断脚就在穆瑶准备跑路时,一个熟悉的人影,出现在了她的眼前.....(内容偏向于日常,非复仇)
军史 连载 52万字
想见你之芝兰叙

想见你之芝兰叙

渭川田家
青春应当是浓烈灿烂的他们有一见钟情的初遇,也有相互救赎的奔赴可是.....他们的结局也不应该一个没能成年一个锒铛入狱
军史 连载 63万字
古人的智慧

古人的智慧

清音妙画尊
一部跨越黄帝一生的恢弘史诗,揭秘从实践到理论的诞生传奇!不止是历史,更是源自上古的养生真言。这部小说以黄帝的一生为线索,展现了从实践到理论、从诞生到传承的全过程。黄帝自幼聪慧,目睹部落疾苦后立志学医。他拜岐伯为师,亲尝百草、学习阴阳五行。为求精进,他周游天下,博采各地医疗之长。后于崆峒山问道广成子,完善了中医的哲学根基。最终,黄帝与岐伯等共同整理毕生所学,编撰成,确立了中医"治未病&#34
军史 连载 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