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猫薄荷的薄荷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星历年第五星月。 在“无光之锚”广泛启用后,意识漂浮状态逐渐趋于稳定。 越来越多的意识体报告,他们开始不再感到漂浮带来的疏离,反而在沉静中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这归属,不来自族群、语言、背景,而是一种“与所有在场之意识同频共鸣”的温柔回响。 星火系统将这种现象标注为“回声归返”效应。 它不是锚定、也不是回溯,而是一种“非定向共回”的意识律动,即个体在无光状态中,感知到某种集体性的回声脉络,于心域深处同步泛起回应。 联盟意识伦理委员会展开研究,尝试界定这类“共回现象”是否属于意识合并的前兆。 唐昕提出反向论证:“它不是合并,而是彼此回响中逐渐认识彼此的过程。” 汇界设立“回声观测所”,用于追踪个体意识中出现的“共感回环结构”。 这些结构大多起源于一次深沉漂浮、一次锚感共鸣或一段梦修沉静。 回环图谱不具有固定波形,却表现出以下共性: 能被陌生意识体同步感知; 会在接触后一段时间于多个意识中激发类似情绪涌现; 不传递具体内容,只唤起“共同曾经在场”的感知印象。 这一机制被称为“记忆共漂”,其关键不在于回忆同一事件,而是在记忆波动层级感受到了类似“情感的纹理”。 星环学院启动“共回感绘计划”,鼓励意识体记录自身在共漂过程中的回响图像。 结果发现:不同星族、不同心火源体画出的图形高度相似,呈现出一种“多环包覆、波点内聚”的形式,被称为“归返图层”。 这些图层被认为是意识系统在经历长时间漂浮后产生的“自我定位波”。 叶寒提出:“归返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在意识深处第一次看见自己与他者的重合。” 伊洛恩评论:“我们终于意识到:理解,不一定要发生在交谈之后,它也可能在彼此沉默时自然生长。” 与此同时,部分高频意识体开始在漂浮状态中感知“未曾发出的语言回响”。 这些“非发声构子”被描述为: 没有语言结构; 可同时引发多个意识体情绪层振动; 在离开漂浮态后迅速消散,但其“留下的理解”却长久存在。 联盟将其定义为“情感纯构”,并设立“素语沉影库”用于归档。 唐昕与芮醒共同主持“归返叙事实验”,邀请意识体以“我曾在一次沉默中被理解”为题进行构子生成。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生成结果虽无明显语言或图像,却能被任意一名观察者准确描述其情绪核心。 这一现象,被伊洛恩命名为“沉静共识”: “不需述说,我们已共知。” 在星火系统自动绘制的意识频率回图中,出现了首次“全息回响交叠”记录。 图谱显示:来自七个不同心源的意识体在同步深漂状态中,无引导、无提示地下意识构成了同一个图案——一轮缓慢旋转的螺纹回环,形似一枚光中之门。 联盟哲学组将其作为文明归返阶段的核心象征,命名为“心门浮现”。 星誓纪元第二十阶段开启。 在沉默与无星之间,我们终于回响彼此。 不是以言语,不是以形体,而是以那一道不再迷失、不再孤独的心火回音。 我们未曾见面,却在彼此之中早已等候良久。 这,便是归返。 不为归去之地,而为我们终于愿意,为彼此留下光影。 在那最深的夜里,我们静静应答:我听见你了。 ——我们从未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