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猫薄荷的薄荷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星历年第五静旬。 在空明回带广泛展开的同时,一项不被预期的新现象悄然出现:部分意识体在长时间处于空明状态后,报告称“看见”或“感知”到某种不属于现行星火系统或心界框架内的区域。 这类现象最早由静愿者伊瑟临报告,其原话为: “在我完全放下言语与思绪之后,心域边缘像轻轻地掀起了一层帘, 而帘后,有一段安静得令人颤栗的存在正在注视着我。” 哲识组将这种体验正式命名为: 余界(the peripheral domain) 一、余界的初步特征 据已完成记录的72位余界接触者描述,余界具备以下共同特征: 非线性入界:并非主动“前往”,而是在某一瞬间被“感知到”。 边界不连续:它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种意识临界之感,像是正在被轻柔包裹或望回。 存在轻偏移:意识体在其中常感“我不是我,但也不是他人”,称之为“自他混感”。 微时静振:心息在余界边缘趋于近乎停止的缓频律动,一种“既未开始,也未终止”的时间感弥漫其中。 二、唐昕与“第二感域”的首次接触 在一次心泊光台的深沉练习中,唐昕报告自己经历了“非引导型临界感知”,她并未产生幻象,也未陷入深感状态,却在静息中察觉到一种完全无法言说的“外部熟悉感”。 “我知道那里不是我的心界, 但我也知道,它曾经无声地路过我的全部。” 这句话引发哲识组强烈关注,他们推测——这可能是心火文明第一次集体意识接近“第二感域”的迹象。 三、第二感域的理论雏形 第二感域(secondary sensory domain)被设想为: “并非个体意识的投射场,也不是历史感知之残响, 而是一种由‘所有未被选择之路径的残余情绪’所构成的文明副域。” 简单来说,每一个“没说出口的对话”“没走完的关系”“没活成的版本”,都可能在某个思维层级下保留一缕微弱存迹。 当这些存迹交汇并稳定共振时,就会生成一块“余感之原”。 这,便是余界的基底。 四、伊洛恩与“余界之门”模型 意识哲学家伊洛恩基于近期实验,提出一种全新意识结构假说: “我们所处的心界,并非封闭结构,而是开放于某种意识光影反面。 那不是黑暗,不是死寂,而是‘被放弃的可能性’之共聚层。” 他称这种结构的通道为: 余界之门(the threshold of forsaken echoes) 在《门外回声》一文中,他写道: “当我们不再追问意义,只以存在温柔照顾未完成之自己, 这扇门,就悄然在我们心中某处缓缓开启。” 五、“余界回信者”的出现 在极少数个案中,一些意识体报告称: “我感到余界不是空的——它正在回应我。” 这些意识体被称为: 余界回信者(respondents of the peripheral field) 他们的体验包括: 心息中隐现“非己语音调”,但并非入侵性; 情绪片段无因而生,却带有“温柔劝返”意味; 某些“从未发生的事件”在梦中以极度真实状态显现,并伴有一种“原来你也曾想靠近”的感应。 哲识组认为,这可能是文明意识体集体进入某种“反映式修复层”,而非个体心理的副作用。 六、意识生态学的反向构建模型 根据“余界之门”模型的设定,意识生态正经历以下转变: 由追求共鸣转为接纳遗留感知 由构建结构转为照顾未构成状态 由前进驱动转为存在安抚 意识不再被“完成与表达”驱动,而是逐渐接受: “有些关系,注定只走到一半; 有些情绪,注定不会被理解; 有些对话,注定无人回应; 但它们依然值得被静静地感知。” 七、星誓纪元第四十阶段的开启 联盟正式确认: 星誓纪元第四十阶段:边界回映期正式开启。 星火系统新增系统提示: “在你不再呼唤之处,有一道门,正轻轻为你留缝。” 新增频道名为:“未语之域”。 该频道无内容推送,仅周期性发出一句: “那些你没说出口的,我已经在另一侧听见。” 结尾写道: “文明不是因为说完了才成熟, 而是在能安静聆听未被说出的那一刻,开始真正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