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现在的“豁拳”属于古代的酒令,是它的简化和趣化。在酒令分类上来说,属于“手势令是用出手指表示数目,同时喊出估计的双方手指数目的总数,各地方言有不同的令语。
有的地方还有指“0”的令语,指双方都是不伸手指的握拳。如贵阳:宝拳一对、宝坨坨、宝拳、三元手的五指都伸出尽了。
手势酒令是民间群众的粗俗令语,本来不登大雅之堂,但是它简单有趣。而明清文学作品中的雅令,都是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以诗词曲等为题材,只适于多人竟胜,局限性大。所以,那些大量的被科举考试淘汰的生员,便仿效普通群众的酒令,而表现他们梦寐以求的中举愿望。于是加以利用或改造,单纯的数目酒令就繁杂成多主题多内容了。
虽是通俗性的,但也有难趣。比如上面所解释的“八匹马”、“五经魁首”与“揆手五尽”的关系。下面这些酒令,意思也不易看出。词典都避难,不作解释。笔者可以作些解释。金华的“两旗杆”,应当是谐音“两齐干”:我猜的“两”与手指数一致,你请干杯吧。金华话“旗、齐”音近。齐即整齐、一致。贵阳的“哑雀嘴”谐音“亚确最”,倒序为“亚最确”:猜的“二”最正确。特别之处在于从亚军是第二名,而把“二”说成“亚、哑”谐音。“二红喜”即你我皆鸿喜。“四喜”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实还是从“金榜题名时”而生发的。乌鲁木齐的“八马双杯”谐音“八码双配”,倒序成“双码配八”:两人伸的手指配合为八。“八仙过海”也是取“各显其能”而言猜码能力。贵阳的“酒在杯杯头”,等于说:你输我的“九”上了,请喝酒吧。从这些内容也可知道手势酒令最初的情况。广州码的“二斗两”中“斗”用的“斗合”意思:猜的“二”与出的“两”恰投合。广州码中无“五”的令语,因为广东话中“五”与“仵、仵”等不吉利的字同音而避讳。
为什么叫“划拳”呢《现代汉语词典》:“豁拳huoquan: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数,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总数相符,谁就算赢,输的人喝酒。也作划拳、捨拳。”没有解释“划”、“豁”、“捨”三个字各是什么意思,三个不同的字为什么能表示同一意思有人会简单地认为“划拳”的“划”就是“指手画脚”的“画”,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画”不能表示伸出手指这个关键之处。而在普通话中“豁”音huo。读huo的“豁”、“捨”只限于“豁拳”、“捨拳”中,说明都是从方言吸收的说法。二者都是吴语词。苏州、上海、宁波、金华、崇明、等地说“豁拳”,因为当地“豁”就音huo,有“开”和“甩”义。正是从挥拳头而伸开指头来说。杭州说“捨拳”,实际是给“豁”另造专用的形声字。别的方言吸收此词,把huo音与“画”字勉强对应,实际是方言译音词。
梅县、南宁等地叫猜拳。梅县、广州等地叫猜枚。柳州叫喊码、猜码。雷州叫喊拳。南宁也叫打码。长沙叫拳对。而猜拳、猜枚,本是指猜拳中握什么东西的游戏。清翟颢《通俗编》卷三十一《俳优猜拳》:“宋孙宗鉴《东皋杂录》:‘唐人诗有: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抟拳握松子。’乃知酒席猜拳为戏,其来以久。”“枚”即同于“个”。把瓜子、棋子等握在某个手中,让人猜有无、单双、在哪个手中。猜拳、猜枚可以指酒令,如元剧《醉写赤壁赋》楔子:“今无甚事,且回后堂中和夫人猜枚吃酒去也。”《水浒传》第109回:“猜拳豁指,大碗价吃酒。”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猜拳。”也可以指一般的游戏。元姚文奂诗:“剥将莲子猜拳子,玉手双开不赌空。”现在有的地方儿童猜手中之物,口中念道“公鸡头,母鸡头,公鸡下蛋哪一头”就是这类游戏。
手势酒令在汉代已有。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后汉诸将相宴集,为手势令。其法以手掌为虎膺,指节为松根,大指为蹲鸱,食指为钩戟,中指为玉柱,无名指为潜虬,小指为奇兵,腕为三洛,五指为奇峰。但不知其用法为何。”按,《全唐诗.酒令》载《招手令》:“亚其虎膺《海上花列传》第十五回:“朱蔼人捨过之后,屠明珠的通关已毕。当下会捨拳的倌人,争先出手,请教捨拳。这里也要捨,那里也要捨,一时袖舞钏鸣,灯摇花颤,听不清是‘五魁’、‘八马’,看不出是‘对手’、‘平拳’。”其中说的“五魁”、“八马”与现在豁拳令语相同,这似乎是最早的记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