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天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突然想到什么。 猛地抬起头,目光变得极其认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承诺。 “对了!你不用担心秦家那边!只要我还在省城这个位置上一天,我必定竭尽全力,动用我一切能动用的资源和影响力,保护你在省内的产业安全!这,算是我对你的承诺!” 虽然他清楚秦父是省部级大佬,地位超然。 但白敬亭作为省城的二把手,封疆大吏,若他铁了心要护住顾方远的产业,在自己的地盘上挡下秦家可能伸过来的明枪暗箭,他完全有这个能力和底气! 这句话,他说的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顾方远满意地点了点头。 双方合作,至少要先表明一个诚恳的态度。 这一点上,白敬亭做得相当到位,承诺也给得足够有分量。 正好,他最近也的确在筹划进军省城的事宜。 如今,支江区已经被他打造得如同铁桶一般,成了稳固的大后方。 各个产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哪怕上头刻意空降一批官员下来,也休想轻易撼动顾家的根基。 除非新来的官员是纯粹为了搞破坏,否则,但凡有点政治头脑和上进心的干部,都会明智地选择站在顾家一边。 道理很简单。 一边是跟着顾家干,政绩斐然,平步青云;另一边是与之作对,很可能导致区域经济下滑,自己万劫不复。 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 市里层面又有叶皓这位市长关照,更不会有哪个不长眼的敢轻易跑到支江区来捣乱。 有了如此稳固的大后方,他的眼界和野心自然要投向更广阔的舞台。 首先就是省城! 去省城发展,壮大自身实力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自然是为了对付那个盘踞在省城的庞然大物——秦家! 之前一直都是秦家在暗处出手,他被动防御,即便心中憋屈,也因为羽翼未丰而只能暂时忍耐。 但现在,是时候攻守转换了! 他要去省城,主动对秦家发动进攻! 上辈子被算计至死的仇,和这辈子接连不断的打压。 他要在省城这个舞台上,和秦家彻底做个了断! 想到这里,顾方远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他起身回到宽大的办公桌前,熟练地拉开右手边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文件。 然后他拿着文件回到休息区,重新在白敬亭对面的沙发坐下。 他手腕轻轻一抖,将那份文件不轻不重地丢在了白敬亭面前的茶几上。 “看看吧!”他的语气平静。 其实,在顾方远将文件放下的那一刻,白敬亭锐利的目光已经捕捉到了文件首页那醒目的标题—— 《关于参与省城部分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可行性报告及初步方案》 听见顾方远让他细看内容。 白敬亭没有任何犹豫,立刻伸手拿起文件,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 文件里面详细罗列并分析了三家省城的国有企业: 《省城手表厂》 《省城家具二厂》 《省城自行车厂》 省城手表厂。 在顾方远上一世,这家厂子在这个时期,应该还是红红火火、效益颇佳的单位,要到八十年代后期才会逐渐走向落寞。 而这一世,才1982年,文件里的数据显示,这家厂的效益已经一日不如一日,出现了严重的亏损。 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顾方远这只“重生蝴蝶”扇动翅膀所带来的效应。 他的崛起和一系列商业动作,间接加速了某些传统国企危机的提前爆发。 上一世,改革开放的春风真正吹到相对内陆的江南省时,差不多已经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 而这一世,由于顾方远和他的顾氏集团异军突起。 为南江市乃至整个江南省创造了巨额的税收和惊人的发展速度,使得省里高层信心大增,敢于提前放开政策,鼓励商品经济。 再加上早期被朱怀德这类人“养肥”了大批胆大的倒爷,这些倒爷积累了原始资本后,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纷纷自己组织货源,直接跑去大上海拿货。 这就导致了大量价格更有优势的上海名牌产品,以及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的海外走私货,如同潮水般冲击着省城的市场,并迅速向周边地区辐射。 这种冲击是无形却致命的,它们迅速抢占了本地品牌的市场份额。 以手表为例。 上海牌手表和江南省本地生产的手表,两种产品的零售价格相差其实并不是很大。 但对于现阶段能买得起手表的人来说,大多都是讲究“面子”的职工、干部或者先富起来的人。 两者价格既然后相差不多,他们自然更愿意多花上几块钱,去买一块知名度更高、戴出去更有“派头”的上海牌手表。 这种消费心理,对省城手表厂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省城家具二厂,则属于典型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企业本身规模不算太大,技术含量不高,长期以来管理方式也比较滞后,缺乏创新。 自从改革开放后。 私人开办的家具厂、木器社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 制作家具的门槛本就不高,这些私营厂子机制灵活,成本控制得更低,服务也更周到。 市场竞争瞬间变得异常激烈。 这就导致技术陈旧、款式老化、成本高昂的家具二厂产品严重滞销,迅速进入了亏损阶段,成了政府的包袱。 自从南江市成功处理了南江市纺织厂的兼并案后,省里就在考虑如何“抛弃”这家效益不佳的企业。 只是具体怎么操作,一直没有拿出成熟的方案,所以才拖延至今。 最后一家,省城自行车厂,面临的困境与手表厂高度相似。 虽然自行车市场需求巨大,但名牌产品(如上海的“永久”、“凤凰”)显然更受消费者青睐和信任。 而早就掌控了省城航运渠道的朱怀德,更是没事就组织船队跑去上海,成批成批地拉回“永久”和“凤凰”自行车到省城售卖。 他的大规模运作,使得省城的自行车市场很快出现了饱和迹象。 以前,人们需要凭票、排队才能买到一辆自行车。 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