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这一代人所思所想
娣颜如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叶大爷,请吩咐。” 叶大爷缓缓说道: “百姓生活条件还待改善,你能想办法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些吗” 杨建设微微一怔: 叶老先生问道:“你是不是想研究怎么加快生猪生长速度,早点出栏” 杨建设眉头微皱,有些为难。 “其实并非不可研究。”叶老缓缓开口,“但这项工作量巨大。” “再说,猪毕竟是活物,得吃东西啊。 像大豆、玉米这类饲料少不了,说不定还得加些盐分……” “即便真研究出来,也只能适合大规模养殖场使用,普通农户根本负担不起。 成本太高了。” 杨建设忽然察觉气氛不对,抬眼一看,糟了!叶老的眼神格外亮堂。 “该死!怎么又得意忘形了”杨建设心里直埋怨自己。 作为穿越者,他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知识面远超常人。 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哪个领域的专家,跟杨建设比知识广度都会自愧不如。 哪怕爱因斯坦复生也一样。 杨建设可是新时代的高材生,绝对不夸张地说,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能碾压这个时代的任何人。 许多人喜欢推崇古代而轻视现代,某些方面确实有道理。 但在科学发展上,这种观点完全站不住脚。 经过时代的飞速进步,如今的科技已与几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杨建设的智商高达二十点,能将所学融会贯通。 他的学识与经历使他遇事从不轻易言弃,而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这种思维方式源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模式。 要改掉并不容易,幸好杨建设一直提醒自己保持低调,以免暴露身份。 提供了一种方向。 即使只是一个方向,也令叶大爷十分欣喜。 “建设,我没有看错你。” “你很有才华。” “这件事,你思考很久了吧” “换了别人,根本毫无头绪。” “你却一开口就是一大串。” “我不是行家,但也能判断,你说得很有道理。” 杨建设顺势说道: “肚里没油水,只能想办法充实自己。” 叶大爷神色严肃: “填饱肚子的事,咱们不知想过多少法子。” “告诉你一件事,” “今年有不少增产项目启动。” “像箱笼养鱼、对虾养殖之类,” “你那大棚种菜的技术,经论证可行性很高。” “没想到,你给了我们这么大一个惊喜。” “这是个!” “其意义超出你的想象。” 杨建设心想,我对这个项目的重大意义再清楚不过。 叶大爷继续说道: “你大棚技术得到验证那天,” “我们的人重新想起你说过的一些话。” “比如,你提到的冯静波的太阳能锅盖技术。” “研究后发现,它条件苛刻,在京城受限严重。” “但即便如此,仍能省下不少柴火。” “我们已派人联系他。” “只是……冯静波自身有些问题……” 作者菌再次推荐《无悔追踪》,两位老师演技炸裂。 杨建设沉默不语,自然明白冯静波的问题。 但这话绝不能说出口。 “另外,你在大棚里试验杂交技术,挑选抗旱抗病品种,” “我们请农业专家评估,” “他们觉得你的方案可行。” “不知是不是巧合,” “你是北方人,研究玉米。” “南方也有人研究杂交稻呢!” 叶大爷轻叹一声,摇头道:“起初,大多数农业专家都觉得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误入歧途。” “抗倒伏的玉米种子” “但事实摆在眼前,证明了这条路是对的。” “那位南方专家的话现在很有分量。” “既然玉米能杂交,水稻应该也可以吧” “相关费用我已经安排好了。” “他和你一样,都是年轻人。” “年轻一代人才辈出,龙国未来充满希望!” 杨建设内心震撼。 南方研究杂交水稻的,除了他还有谁 没想到自己无意间影响了他的历史轨迹,这难道不是好事吗肯定是好事! 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他承认自己没有对方的境界,但他愿意尽力去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这是他的原则。 叶大爷严肃说道: “建设,我知道这么说让你为难。” “但现状就是这样,如果你能缩短生猪的生长周期,就放手去做吧。” “我会支持你。” 杨建设沉思良久,最终低声说:“叶大爷,我不能保证一定成功。” 叶大爷大笑:“谁做事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 “尽全力就好,别留遗憾。” 杨建设用力点头。 叶大爷看了看表: “好了,你忙去吧,我们在这儿玩得开心。” “家里人你不用操心,我会让他们安全回家。” (赵诺吩咐)“小李,送建设回去。” 杨建设默默向叶大爷鞠躬,随后上了李坚的车。 李坚神情凝重。 杨建设疑惑问:“李哥,你怎么了” 李坚叹息道: “建设,我比不上你,你是我的榜样。” “是我们处的骄傲。” 杨建设挥了挥手:"换成你,恐怕也会这么做吧" 李坚点头:"要是我有你这般才学,肯定也会这么做的。” "可惜我没有。” "建设,你才华横溢,在待着确实有些浪费。” 杨建设笑了:"在哪不是为了工作呢" 李坚沉默片刻后说道:"我的调动时间应该会提前了。” 杨建设疑惑:"是因为大棚蔬菜的事吗" 李坚笑容灿烂:"没错,就是大棚蔬菜。” "过去的想法太简单了。” "你的报告可行性极强。” "那就让我们尽快把纸上的设想变为现实。” "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 "冬天的大棚里能种出各种绿叶菜。” "若能顺利投产,能造福多少百姓啊" "成功触手可及,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就好。” "建设,这一切都因你而起。” "回头我就找张谦交接工作。” "以后再有这样的好事,别忘了我!" 杨建设笑道:"祝李哥前程似锦。” 李坚用力拍了拍杨建设:"建设国家,一起努力!" 在胡同口下车后,杨建设回忆起叶大爷、上级领导、熊初一以及李坚的言行,深受触动。 这一代人所思所想,是如何建设好国家,从未过多考虑个人得失。 杨建设自省无法效仿,但并不妨碍他对他们的敬仰。 他深吸一口气,既然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那便要在保护好自身的同时,尽己所能贡献力量! 刚进四合院,就见傻柱和许大茂又在争吵,杨建设的好心情顿时被破坏了。 娄晓娥满心欢喜地下了小汽车。 娄董夫妇拎着满载的购物袋,头皮隐隐发麻。 小汽车娄董并非未曾乘坐,只是那是在建设前的事了。 建设后,他们夫妻何时享受过这种便利 娄晓娥两手提着沉重的网兜和小袋子,手指被勒得生疼。 抬头时,她发现父母站在门口,木然地看着自己步履维艰。 “爸,妈,快来帮忙!”娄晓娥嗔怪道,“累死了!” 娄董夫妇猛然回神,惊问:“你怎带这么多东西” 他们心中疑虑丛生,莫非女儿闯了什么祸 娄阿姨低头瞥见手中蔬菜,心头剧震:“哪来的蔬菜” 娄董轻推妻子:“回去再议。” 此刻,两人心情复杂。 寒冬腊月,哪来的新鲜蔬菜听说是杨建设前阵子挑剩的,因两家交情,才送了些。 即便如此,也仅够一日之需。 自家女儿竟将这些分成三份,分量已是沉甸甸的。 这年头,北方怎么会有这般蔬菜唯南方可得。 如此新鲜的蔬果,定是空运而来。 女儿究竟有何能耐,结识何等人物 娄董夫妇瞬间浮想联翩。 若是某位大干部垂青女儿,岂不意味着女儿将来会享尽荣华 寒冬时节,绿叶菜比猪肉还珍贵。 凭娄董家的条件,根本不缺肉蛋奶,但谁能不缺新鲜蔬菜呢这手段实在高明,竟拿这个考验她的孩子。 谁能扛得住 若真有人真心对她好,做父母的当然支持。 哪个家长不希望儿女有个好归宿然而,这可能吗娄晓娥年纪不小了,已过二十。 虽法律规定男满二十、女满十八方可成婚,但很多人私下早些办喜事,等法定年龄再领证。 娄晓娥的问题在于年龄偏大,且有过婚史。 这是关键障碍。 若未曾结婚,她配谁都不成问题,可她不仅年长,还是再婚者。 谁会对这样的她掏心窝子更别说她离婚原因是无法生育。 知情者知是对方无能,不知情的呢这些因素叠加,让娄董夫妇愈发忧虑。 像娄董这样的干部,什么样的伴侣找不到,偏挑中自家女儿只有一个解释——养外室,即如今所说的小三。 否则无法解释。 娄董夫妇忐忑不安,想问又不知如何开口。 娄晓娥浑然不知父母已在心中百转千回。 她还在欢喜:“今天太开心了!”“可惜得保密,不然就带你们去了。” 保密! 两人倒吸凉气,恋情光明正大就好,为何要瞒着八成是外室无疑。 瞬间,两人心情更为沉重。 过去,见点绿菜都能笑逐颜开,如今…… 娄晓娥兴冲冲地说:“今天玩得很尽兴。” “原来黄瓜是长在藤上的,西红柿挂在枝头,豆角也是一样。” 娄董夫妇皱眉:“这些都是基本常识啊。” 转念一想,娄晓娥自幼生活在城市,哪会经历那些困苦 娄董疑惑:“你怎么知道这些” 娄晓娥疑惑地看着他们:“不是刚告诉过你们吗昨天建设带全家人去了个保密的地方,我也跟着去了。” “这些菜就是那儿摘的。” 昨晚回家时,娄晓娥只说要跟杨建设家出游,完全没提地点。 娄董夫妇也没多想。 况且,杨建设难道还会开车 娄阿姨又惊又喜:“小娥,你意思是,刚才送你的车是杨建设安排的” “为什么没见到他” 娄晓娥摇头:“建设得去给人办宴席,中午早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