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击长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雄英在王守仁和李成的陪同下,缓步检阅这些作品,不时驻足询问,点头赞许。 "陛下,这是改良版的水力纺织机。"一位年轻学生恭敬地介绍道,"在传统纺织机基础上,我们借鉴了西方织机的梭子结构,并改进了水力传动装置,使织布速度提高了三倍,且花纹更加精美。" 朱雄英观察着这台机器的运转,只见木质齿轮咬合精准,水力带动主轴匀速旋转,四把梭子灵巧地穿梭于经线之间,一匹绚丽的锦缎正在缓缓成形。 "妙哉!"朱雄英忍不住赞叹,"此等巧思,定能使我大明纺织业更上层楼。" 随后,另一组学生展示了他们研发的矿坑通风装置。"陛下,矿工下井常遇瓦斯之患。此装置利用风箱原理,强制空气流通,可大大减少瓦斯积聚,保障矿工安全。" 朱雄英仔细查看了这一装置的设计图纸,特别是其中的风道布局和阀门设计,不禁连连点头:"此等发明,挽救的是千万矿工性命,功德无量!" 最令朱雄英惊喜的是一组来自李成亲自指导的学生。他们展示了一套精确的测量仪器,包括改良版罗盘、水准仪和测距装置。 "这套仪器精度远超前人,可用于工程建设、地图绘制,甚至天文观测。"李成自豪地解释,"弟子们融合了西方光学原理和我国传统工艺,历时半年反复试验,终成此物。" 朱雄英亲自试用了这套仪器:"此等仪器若用于建筑,可避免偏差;用于造船,可提高性能;用于绘图,可准确定位。实乃利国利民之器!" 检阅完所有作品,朱雄英站在主席台上,环视台下一张张年轻而又充满智慧的面孔,心中涌起无限欣慰。 "今日,朕亲临匠造学堂,见证你们的成长,实感欣慰无比。"朱雄英洪亮的声音传遍全场,"匠人者,国之根本也。无匠不成器,无器不立国。自古华夏,巧思无数,奈何未能成体系传承。今日匠造学堂首批学子毕业,标志着我大明技艺传承走上正轨,必将泽被后世!" 他抬手示意,一旁的官员呈上一叠证书和徽章。朱雄英亲自为每位毕业生授予"匠师"称号,并颁发印有皇家徽记的铜质徽章。 "从今日起,你们不仅是技艺的掌握者,更是知识的传播者。希望你们将所学回馈社会,培养更多匠才,共同推动大明技艺发展。"朱雄英语重心长地说。 典礼结束后,朱雄英召集王守仁和李成等人商议:"匠造学堂成效显着,朕决定加大支持力度。即日起拨款扩建现有校舍,并在苏州、广州设立分校,以培养更多技艺人才。" 王守仁欣喜地说:"陛下英明!苏州乃丝织重镇,广州为海上商埠,在此设校,可直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 李成补充道:"臣建议分校教学各有侧重。苏州校偏重纺织、瓷器等轻工业,广州校侧重航海、造船等技术。" 朱雄英欣然采纳:"就依爱卿所言。此外,各地匠造学堂要与当地工坊紧密合作,做到学以致用,产学结合。" 随着匠造学堂人才的不断输出,各地官办与民营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短短数月内,苏州的丝织工坊引入西方织机技术,改良后的织机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景德镇的瓷器工坊融合意大利玻璃工艺,创造出晶莹剔透的新型瓷器,被商人们称为"水晶瓷";河北的铁矿采用改良的鼓风炉和淬火技术,钢铁产量与质量同步提升。 朱雄英亲自前往这些工坊视察,除了关注技术创新,他更加关注工匠们的生活条件。在一家铁器工坊,他发现工匠们工作环境闷热,通风不良,立即下令改善。 "工匠乃国之重器,岂能视若草芥"朱雄英严肃地对随行官员说,"各地工坊必须保障工匠权益,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户部拨款,专门用于改善工坊条件,建设工匠居所。" 他进一步明确:"工匠伤病要有救治保障,年老要有退养机制,子女要能接受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工艺,形成良性循环。" 在京城郊外,朱雄英批准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机械坊",专门研发大型机械设备。在这里,来自匠造学堂的毕业生与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共同协作,潜心研究各类机械创新。 机械坊的首批产品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一台蒸汽驱动的抽水机。这台机器采用改良的锅炉设计,利用蒸汽压力带动活塞运动,进而驱动抽水装置,能够从深井中源源不断地抽出水来。 "若此技术成熟,不仅可用于矿井排水,还可应用于城市供水、农田灌溉,甚至可能改变船只的动力方式。"负责此项目的工程师向朱雄英汇报时信心满满。 朱雄英思索片刻,说道:"此等技术乃变革之始,必须持续投入。朕要求机械坊集中精力,深入研究蒸汽动力的各种可能应用。" 这些技术革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悄然改变着大明传统的农耕社会结构。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工坊劳作,掌握专业技能,收入水平显着提高。围绕大型工坊,新兴城镇逐渐形成,商贸活动日益繁荣。 面对这些深刻变化,朱雄英在御书房召集大臣们进行专题讨论:"技艺创新带来社会变革,朝廷政策必须与时俱进。户部、工部要研究制定适合新型产业的税制和管理办法,既要鼓励创新,又要确保公平有序。" 他特别强调:"工匠地位必须提升,技艺必须受到尊重。朕决定,在科举考试中增设'器械'专项,让精通技艺者也有入仕机会。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经学为体,实学为用'的社会风尚。" 明仁宗七年初春,熙攘的太仓港迎来了令人翘首以盼的时刻。失联数月的郑和船队终于陆续返航,比预计时间晚了近半年。当第一面"四海通商"的旗帜出现在海平面上时,整个港口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军史穿越推荐阅读 More+
妖精,哪里跑

妖精,哪里跑

金甜
军史 连载 78万字
洪荒成圣系统

洪荒成圣系统

左手道影
穿越成了灵宝大法师的私生子手持先天灵宝龙虎印纵横封神世界
军史 连载 4万字
我是杨八娘

我是杨八娘

子一十四
拥有前世记忆的杨八姐不求杨门可歌可泣,只盼杨家众人平安
军史 连载 3万字
玉笛横空

玉笛横空

草木混秋
月高风混,一代词人,因直言犯忌,屡遭斥贬,大风过后,可天色己变。
军史 连载 55万字
无极道场

无极道场

品酒忆书香
酒,不可多饮,烟,不可多抽。思虑不需过多,忧伤不上心头。请问君的一派剑法,可否挥散掉那盘踞已久的哀愁?
军史 连载 1万字
四合院:三脚踢死聋老太,爽麻了

四合院:三脚踢死聋老太,爽麻了

韩十六
???铁打的四合院流水的穿越者。陈向东穿越四合院,激活空间种田系统,并且还成为了轧钢厂采购员。然后开始虐禽生涯。对待众禽,不服上去就打。还是不服就是直接踹死。
军史 连载 4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