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用语终极大全(小说中会出现) (第4/5页)
牧野之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假。佛弟子于外出前,至佛殿礼佛三拜,向佛菩萨告白,意谓自己将要外出。
如子女出门敬告父母,即是告假的意思。反之,则称为销假。
伽蓝
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僧伽蓝的略称。又称僧园、僧院。原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住的寺院、堂舍。一所伽蓝须具备七种建筑物,如佛殿、法堂、禅堂、库房、山门、西净(厕所)、浴室等七堂,故又称七堂伽蓝。
延寿堂
即如意寮。丛林中,病僧用来养病、休养的地方。因为含有祈求延长色身寿命而延续法身慧命的意思,所以称为延寿堂。又称为"省行堂",取其"省察行苦,以兴悲智"之意。
巡寮
到寺院中的各单位去巡视,称为巡寮。巡寮也有巡山的意思,这是为认识环境、人事等。过去丛林巡寮,相当于拜访各寺众,让大众知道寺中住有此人。巡寮有二:公众巡寮,即各单位的巡示告众;私人巡寮,即新戒比丘、比丘尼,至其师父及诸长老处销假、顶礼。
在古代丛林,巡寮是指住持巡视山内诸寮,以谘问老病,点检寮房的缺乏等。其缘起是:佛陀在世时尝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视僧房:恐怕弟子着于有为事;恐怕弟子着于俗论;恐怕弟子着于睡眠;为探问病僧;令年少比丘见到佛陀的威仪庠序,心生欢喜。
供养
又作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
招提
寺院的别称。源于北魏太武帝于始光元年(四二四)造立伽蓝,称为招提,世人遂以招提为寺院的别称。
招提原为梵语音译之略,意译为四方、四方僧、四方僧房。为四方来集的各方众僧均可止宿的客舍。
受戒
指通过一定的仪式,领受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也就是遵守教团规定的行为。
常住
指寺院。《行事钞》随戒释篇云:"众僧舍宇、什物、树木、田园、仆畜、米麦等物,但得受用,不通分卖,为常住也。"《释氏要览》云:"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今佛弟子于寺院受戒,则可称该寺院为受戒者的"受戒常住"或"戒常住"。
威仪
威严的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
一个修道者的风姿,在举止言谈中皆可表露无遗,走路时,要如风一样迅无声,不弯曲,直走;坐下来时,要如钟一样平稳、庄严;站立的时候,要如松树般笔直;睡觉时,睡姿要以吉祥式的右胁而卧,像把弓。
法堂
七堂伽蓝之一,乃禅林演布**的地方。位于佛殿的后方,方丈的前方。相当于讲堂,而"讲"通于"讲教",在禅宗,为别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别传的宗旨,所以特称为法堂。
法语
佛陀的教说。后世禅家则专指诸祖的教示与禅师开示的机语为法语。
法会
佛教的仪式之一。为供佛施僧及讲说佛法等所举行的集会,又称法事、佛事、法要。
法会的仪式每每依其性质而有不同,一般的进行方式:庄严道场,于佛前献上香、花、灯、烛、四果等,并行表白、愿文、讽诵经赞等。
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教区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度历代考*宗亲的佛教仪式。
据《盂兰盆经》载:佛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母投生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受苦,于是以盛饭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饭食皆变为火炎。目连为拯救其脱离此苦,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佛陀乃指示目连于七月十五日众僧夏安居结束日,以百味饮食置于盆中,供养三宝,仗此功德,得使七世父母脱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后世遂于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法会,斋僧供佛,沿习成例。
食存五观
在佛门中,学道者吃饭时,要观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施食
将饮食布施给他人的意思。施食有许多功德,如《佛为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载,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得命;得色;得力;得安稳无碍辩;得无所畏;无诸懈怠,为众敬仰;众人爱乐;具大福报;命终生天;证涅盘。此外,以饿鬼为对象的施食仪式,称为施饿鬼、施食会。
祈愿
又作祈祷。仰求佛菩萨的冥助,以祈得消灾增福的意思。
苦行
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修各种苦行,诸如绝食、身体倒悬、冬卧寒冰等。佛陀时代,在印度就有许多外道因希冀生天,而行诸种种苦行。佛陀在出家后也曾修行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终于觉悟苦行并非究竟之道,不能解脱,因此放弃苦行,最后得到解脱,证悟出修行的方式,应过着一种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佛教的修持生活,如典座、行堂、香灯、饭头、菜头。此中任何一种行单,都可以激励我们。
持午
即过午不食。
客堂
寺院中接待客人地方。
剃度
即归依佛门,落出家。
娑婆世界
"娑婆",梵语音译。意译"堪忍"。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
修行
谓从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传教传法、清净和合、随缘自在、伦理纲常、勤劳自给、合理净化、正命正知、正信正业等生活。
参话头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此"无"字即是话头。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称为参话头。
参禅
禅家透过参究而悟入禅境。
挂单
"单",即单位,指僧堂内各人的座位,各单前长六尺、宽三尺的空间,亦即各人坐卧、饮食的座席。在丛林中,单即代表"人"。挂单是指到寺院投宿,若人已额满而不接受云水僧挂单,称为"止单"。自己左右两邻的单位,称"邻单"。辞别寺院而他去,称"起单"或"抽单"。僧众挂单后,日久知其行履确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称"安单"。拜访他人的住处,称"看单"。若犯戒被摈出门,称"迁单"。
偷偷的离开常住,称"溜单"。提供僧众住宿额满,称"满单"。无限制接引僧众投宿,称"海单"。安排僧众住宿,称"送单"或"进单"。
单银
丛林中,每月予住众零用款项,称为"单银"。
问讯
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的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一般所行的问讯法,是以两手相属,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结手印上来,两手拱齐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国佛教徒多于拜佛将结束时,以问讯作结。
顶礼
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陀圣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称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
梵行
为僧俗二众所修的清净行为。因梵天为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在佛教中,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经典中则以行八正道、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
众生
又作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通指迷界的有情。《大智度论》谓,众生是以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故称众生。《不增不减经》载,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生死,故称为众生。又受众多之生死,亦称众生。一般以为被无明烦恼所覆,流转生死者为众生。
荼毘
即火葬之意。举行荼毘的火葬场则称为荼毘所。火葬法于佛陀以前即行于印度,原为僧人死后处理尸体的方法,佛教东传后,中国、日本亦多用之。
荐
又称度。佛教中,为救度亡灵,使其脱苦难,为亡者诵经拜忏,谓之荐。
净房
寺院道场中,对厕所的通称。
结夏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众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举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举行者,称为结冬安居。安居的地点不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不过,不可在危险、没有救护的地方安居。
安居的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是养深积厚,是自我沈潜的修行。今之一般佛学院的生活便是夏安居、冬安居。
结跏趺坐
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将右脚盘放于左脚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的坐姿。在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为最安稳而不易疲倦。
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交二足为全跏趺坐、大坐、莲花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
结缘
意指彼此结交善缘。一般为造立寺塔、刻印经书而喜舍财物称为结缘;又人与人之间,以欢喜心相见,而互相招呼,亦称结缘;或于大众中,共同听闻佛法,彼此以结法缘,亦称结缘。
菩提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能。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的菩提为无上究竟,所以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