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斋主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感怀 漠漠轻寒上小楼,凭栏对酒月如钩。 飞花自在追空梦,丝雨无边缕缕愁。 好的,这首诗《感怀》意境朦胧凄清,韵律和谐婉转,是一首典型的感怀七绝。我们来详细赏析一下: 全诗: > 漠漠轻寒上小楼, > 凭栏对酒月如钩。 > 飞花自在追空梦, > 丝雨无边缕缕愁。 一、意境赏析: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孤寂、迷茫、略带哀愁的意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1. 环境的渲染: “漠漠轻寒上小楼”:开篇便定下基调。“漠漠”形容寒气弥漫、无声无息、无边无际的状态,给人一种朦胧、压抑、无所不在的感觉。“轻寒”点明时节(可能是春末或初秋),这寒意不刺骨,却足以侵入身心。“上小楼”既交代地点(幽静独立的小楼),也暗示寒意步步紧逼,诗人无处可逃,只能登楼凭栏。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静谧而略带寒意的孤寂之中。 “凭栏对酒月如钩”:诗人独倚栏杆,借酒遣怀。然而陪伴他的只有一弯如钩的残月。“月如钩”这个意象极其精妙: 视觉上的残缺感:钩月非圆月,象征着不圆满、缺憾、离别。 触觉上的尖锐感:钩的形状带有一种刺入心扉的冷峭与孤寂感,与“轻寒”呼应,强化了内心的寒意。 情感上的钩连感:它仿佛能钩起人心底的愁绪。独酌本为排遣,却因这钩月更添一份孤独与感伤。 2. 意象的象征: “飞花自在追空梦”:飘零的花瓣看似“自在”地飞舞,实则身不由己,随风飘荡。“追空梦”是关键: “空梦”:指虚幻、无法实现的梦想或过往。飞花追逐着虚无的梦,象征着诗人或世人对美好事物(青春、理想、爱情等)易逝的无奈,以及对追求本身可能徒劳的感慨。这“自在”实则是无根漂泊、无所依凭的悲哀的写照。 “丝雨无边缕缕愁”:绵绵细雨如丝,无边无际地洒落。诗人巧妙地将视觉上的雨丝与心理上的愁绪相融合: “丝雨”:细密、连绵、不绝,如同愁绪剪不断、理还乱。 “无边”:形容愁绪的广袤无际,无处可逃,与开头的“漠漠”形成空间上的呼应。 “缕缕”:既描摹雨丝之细密,更形象地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为可触摸、可计数的丝线,强调愁绪的绵长、细密、层出不穷。 这一句是全诗情感的高潮和总结,将前三句酝酿的孤寂、寒凉、飘零、失意之感,凝聚、外化为可视可感的“缕缕愁”,弥漫于整个天地之间。 3. 情感的递进与融合: 全诗的情感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最终达到情景交融。 起句的“漠漠轻寒”是环境带来的外在感受。 次句“凭栏对酒月如钩”是孤独的处境和寂寥的意象引发内心的落寞。 第三句“飞花自在追空梦”由外物(飞花)联想到自身或人生的际遇(追空梦),是情感的深化和哲思的闪现。 结句“丝雨无边缕缕愁”则将前面所有的感受——环境的凄清、处境的孤独、人生的虚幻与失意——统统收束、升华,凝聚成无边无际、缕缕不绝的“愁”。这“愁”既是眼前的雨丝,更是弥漫于心间、弥漫于整个意境空间的终极情感。 意境总结: 诗人通过“轻寒”、“小楼”、“钩月”、“飞花”、“丝雨”等一系列清冷、朦胧、飘零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凄清孤寂、愁绪弥漫的意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外在环境的寒意与内心的孤寂感伤相互渗透,飞花的飘零与人生的虚幻相互映照,最终那无边的丝雨化作了无边无际、缠绵不绝的愁绪,将诗人(以及读者)深深笼罩其中。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含蓄蕴藉、情景交融的感伤之美。 二、韵律赏析: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其韵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押韵: 押的是平水韵 “下平十一尤” 部:楼 、钩 、愁 。 这三个韵脚发音悠长(收 -ou 音),本身就带有一种婉转、悠远、略带忧郁的色彩,非常契合全诗感伤、愁绪绵长的意境。吟诵时,尾音绵延,仿佛愁思不绝。 2. 平仄: 这是一首仄起首句入韵的七言绝句。其标准平仄格式为: > 仄仄平平仄仄 平 > 平平仄仄仄平 平 > 平平仄仄平平 仄 > 仄仄平平仄仄 平 我们来对照检查一下原诗: 漠漠轻寒上小楼: 仄仄平平仄仄 平 - 符合 凭栏对酒月如钩: 平平仄仄仄平 平 - 符合 注:“月”是入声字,属仄。 飞花自在追空梦: 平平仄仄平平 仄 - 符合 丝雨无边缕缕愁: 仄仄平平仄仄 平 - 符合 注:此处有常见的“一三五不论”情况。“丝”平声,“雨”仄声,首字可平可仄,所以“仄仄”起是允许的变格。整体平仄是和谐的:仄仄平平仄仄平。 整体平仄严谨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特别是二、四句的尾字平声韵(钩、愁),声音平稳悠长,余韵袅袅。 3. 对仗: 绝句不严格要求对仗。这首诗没有使用工对。 但第三句“飞花自在”与第四句“丝雨无边”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呼应(名词+形容词/副词+形容词/动词),且“自在”与“无边”在意义上形成一种对比(个体的“自在”飘零 vs. 环境的“无边”笼罩),增强了诗句的张力和意蕴。 4. 音韵效果: 双声叠韵/叠词: “漠漠”、“缕缕”是叠词。“漠漠”营造氛围,“缕缕”强化愁绪的形态和绵长感。声音的重复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和音韵的美感。 意象的语音联想: “钩”字的发音本身就带有一种锐利、勾起的感觉,与月如钩的意象完美结合。“愁” 与“缕缕” 搭配,发音上也有一种缠绵、难以摆脱的感觉。 韵律总结: 这首诗严格遵守七绝格律,押韵精准(尤韵),平仄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婉转流畅。其选用的韵脚(楼、钩、愁)和精心运用的叠词(漠漠、缕缕),不仅在形式上符合格律之美,更在音韵效果上直接服务于意境的营造,使那份轻寒中的孤寂、飞花般的虚幻、丝雨般的愁绪,通过声音的媒介,更深刻地传达给读者,达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结论: 这首《感怀》诗,通过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意象(轻寒、小楼、钩月、飞花、丝雨),构建了一个凄清朦胧、愁绪弥漫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深切的孤寂感与人生愁绪。在韵律上,它格律严谨,音韵和谐(押尤韵),运用叠词增强表现力,使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艺术魅力,是一首意境深远、韵律优美的感怀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