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封锁、合围!
葱半钱蒜二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此言一出,反对之声顿时消散。帝王所言确乎合乎旧制,难以反驳。 见群臣默然,朱由校当即决断:三日后由内阁拟文颁旨,同时择选王妃,筹备婚仪。 无人知晓他心中的布局。广州地处要冲,战略意义重大,本就应在发展之列。 而眼下,朝廷对两广的控制力,远远不及湖广、陕西等地,亟需强化根基。 朱由校若想稳固两广局势,并以此为根基推动区域繁荣,就必须将广州建设为一座真正的大都会。唯有汇聚人力、物力与资源于一地,方能形成足以辐射南方的经济核心。 这座城市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两广本身。未来的帝国触角注定要延伸至南海诸岛与东南亚诸邦,而海南的开发更是迫在眉睫。没有一个就近的城市作为后勤中枢,一切设想都难以落地。 在道路艰险、通信滞缓的当下,远距离调度无异于空中楼阁。从北京或南京发令,跨越千山万水去支撑边疆开拓,显然不现实。 广州,正位于这片战略弧心。它靠近海南,面向南洋,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如今它已是两广最繁华的城池,继续投入建设,顺理成章。 此前将朱由检分封于此,看似寻常之举,实则暗藏深意。这一安排,无形中强化了朝廷在此地的象征存在。 哪怕朱由检仅为藩王,手中无兵无权,但其身份非同一般。他是天子血脉,驻跸广州,便如一面旗帜立于岭南。百姓见之知朝廷未远,地方势力亦不敢轻举妄动。 “大明仍在”,仅此四字,便足以震慑四方。 …… 辽东。 当圣旨与兵部公文送达时,熊廷弼终于放下心中重石。 他从未将老奴视为不可战胜之敌。建州虽已崛起,但在整个大明版图之中,仍不过如荒野蚊蚋,掀不起滔天波浪。 他真正担忧的,是朝中某些言官巧舌如簧,误导君心,逼他仓促出战。所幸皇帝并未下令决战,反而默许了他的布局。 更让他惊讶的是,诏书中对敌我态势的剖析,竟与他心中所谋完全吻合。 尤其是“围而不击、困其自毙”的总体方略,正是他长久以来坚持的主张。 他深知,平定建奴的关键不在前线将领,而在庙堂决断。自上任辽东经略之日起,他便明白:若无中央支持,纵有良策也难施行。 因此履任之初,他即巡视全境,查核军械、整顿防务,将辽东实情悉数汇总,呈报万历帝,并明确提出由进攻转为防守的战略调整。 去年虽屡挫建奴,收复失地,重振军威,洗刷萨尔浒之耻,但他丝毫未敢松懈。 建奴当前仍具悍勇之力,装备渐精,士卒善战。若贸然邀战于旷野,胜负难料。 他的策略始终如一:固守辽阳、沈阳两大枢纽,以坚城高垒锁住咽喉,令敌军困于山林之间,寸步难行。 那些被建奴占据的荒僻之地,尽是岩石裸露、林木蔽日之所,无法耕种,不能屯田。 说是蛮荒绝域也不为过。 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便是掠夺。 一旦封锁严密,断其粮道与物资来源,其内部必将生乱。 光是因饥寒交迫而死的建奴,数量早已无法计数。 只要辽东能够实现皇帝所构想的三面围困布局,大明即便不出一兵一卒,只需拖延三五年,建奴便注定覆灭。 他清楚,老奴绝不会束手就擒。尽管他对那留着辫子、形如野兽的敌人充满鄙夷,却也不得不承认,对方确有几分谋略与胆识。 于是,他迅速修书,分别送往毛文龙与袁可立处,三方互通消息,达成默契。 同一时间,毛文龙与袁可立也收到了皇帝下达的密旨,内容相近:以辽沈与朝鲜为陆上封锁线,登莱海军则于海上机动策应,形成合围之势。 毛文龙驻守皮岛虽仅一年,但在朝廷倾力支持下,又依托朝鲜提供粮草补给,势力扩张迅猛,根基日益稳固。 他曾多次主动出击,直逼建奴起家之地赫图阿拉,彻底粉碎了他们所谓“战无不胜”的狂言。镇江兵更是在战斗中将敌军打得溃不成军,毫无还手之力。 在接连取得胜利并成功撤离的战绩加持下,毛文龙之名在辽东边境与朝鲜广为传颂。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以及散落各地的残军纷纷投奔其麾下。 短短一年之间,他已聚拢近万兵力,成为辽地军民心中不可动摇的精神象征。 建奴对他恨之入骨,每每提及名字皆切齿痛恨。毛文龙每至一处,他们的族人便遭横祸,尸骨难寻,田地荒芜。 辛苦耕种的粮食,不是被劫掠便是付之一炬,房舍也被尽数焚毁。其所经之地,几乎寸草不留,生机断绝。 外人视其手段酷烈,鲜血淋漓,却不知这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当初建奴犯我边关,屠戮百姓之时,何曾有过半分仁慈 他们对毛文龙的怨恨,远远不及大明子民对他们的滔天血债。数十万辽地百姓的性命,皆染在他们的刀锋之上。 正因如此,每逢战鼓响起,镇江军民无不奋勇向前,宁死不退。 谁的家中没有亲人惨死于建奴之手 莫看建奴披甲执锐,多为骁勇之士,但面对满心仇恨的镇江将士时,从未占得上风。 这也是阿敏、黄台吉等人屡次征讨无果的根本原因。当然,毛文龙自身的指挥才能,亦功不可没。 几次铩羽而归后,建奴终于放弃继续在皮岛耗费兵力与粮饷。 老奴选择主动后撤,放弃了大片疆土,将建州百姓与军队尽数迁回核心区域,全力修筑坚固防线,意图让毛文龙无法找到突破口。 但毛文龙的存在,始终如一根刺扎在建奴咽喉。 传闻他在赫图阿拉面对下属时曾愤然说道: “毛文龙一日不死,本汗便一日不得安心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