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敲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庞统也收拾好摊开的帛书卷轴,好奇地凑过来想听主公会给诸葛川取什么表字。 刘备环视三人,陷入深思。 只见他神色之郑重,竟比先前对张松许下"君不负备,备必不负君"的诺言时更为肃穆。 这份慎重在诸葛川看来实属正常。 古人对名与字的讲究可谓极深。 不论取名还是取字,都有特定的规矩与内涵。 民间素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说法。 简而言之:名用于区分个体,字则彰显品德。 二者功能各异,但又相辅相成。 譬如他今日见过的张将军。 "张飞"之"飞"为名,"翼德"为字,正是对"飞"的诠释——振翅翱翔之德。 再如唐代诗豪白居易,表字乐天。 "居易"是因,"乐天"为果——唯安居方能乐天知命。 亦有仿效古人的表字,如"士则思贤师亮"等。 还有寄寓长辈期许的,如祈愿康健的"温叟",祝福平安的"乐安"等。 最为常见的当属以伯仲叔季排行配单字的表字形制。 刘备突然拍案而起,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贤侄名为川儿,川儿者,超凡脱俗之人也!" "可为致!" "然'致'字隐含避世之意,非我所愿。" "故取其谐音——治!" "取其奋发有为之意。" 他目光灼灼地望向两兄弟:"汝为孔明长子,当称伯。" "因此!" "吾为汝取字......伯治如何" "诸葛伯治,今后便是汝之表字。" 刘备字字铿锵,既确立了诸葛川长子身份,更寄托了对他的殷切期望。 这一刻,诸葛川心潮澎湃。 伯治! 这就是我在这个时代的名字吗 感觉...... 甚好!!! 他毫不犹豫地向刘备郑重行礼:"伯治谢伯父赐字!" 随即又向诸葛亮和庞统恭敬行礼: "伯治拜见父亲!" "伯治拜见叔父。" 月光如水,庭院静谧。 三人看着自称"伯治"的少年,赞许地点头。 赐字插曲过后,刘备正色问道: "诸位如何看待今日之事" 刘备送别张松后并未返回歇息,而是特意折返,自有其深意。 庞统率先开口谏言: "主公,此乃天赐良机!" "待张松返益州向刘璋求援后..." "我军可效法晋献公假途伐虢之计。" 这番话意图昭然——明为讨伐张鲁,实则谋取益州。虽失仁义,却是最迅捷之法。 即便诸葛川身为穿越者,内心亦认同此策。他更想起史书所载:刘备入川时,刘璋曾亲赴涪城犒军。若当时刘备果决行事,本可效仿鸿门宴一举擒获刘璋众人。可惜当年庞统再三进言,仍因主公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 诸葛川观察刘备神色,果见其听闻庞统激进之策后眉头紧锁。 "孔明以为如何" 刘备未置可否,转而询问沉默的诸葛亮。 诸葛亮暗自叹息。相处日久,他深知主公又陷入妇人之仁。其实他内心更赞同庞统速取西川之策——成王败寇,本就是霸业常态。但既然主公垂询,只得答道: "禀主公!" "照在下看来,主公大可率军助刘璋平定张鲁之乱,待此事了结,声望遍及西蜀之际..." "那时刘璋必会心生猜忌,做出不义之举。" "既是他先负主公,主公便可后发制人。" "加之张松、孟达等人在内接应,只要大军兵临成都城下,夺取益州易如反掌。" 诸葛亮提出了另一番见解。 虽是有些欲盖弥彰之嫌,倒也勉强保全了刘备的仁德之名。 对此诸葛川虽不甚认同,却也觉得无伤大雅。 若一切顺利,按此计行事确有六七分胜算。 然。 历史早已给出答案。 最终事态发展并不顺遂。 张松密谋败露,刘璋抢先对刘备用兵。 这才有了后来庞统命丧落凤坡,诸葛亮赵云火速驰援之事。 但令诸葛川意外的是,刘备对这个提议仍未表态,始终作沉思状。 起初他颇为不解,以为是主公在权衡得失。 直到他注意到庞统平静表情下暗藏的紧张,才恍然大悟——刘备并非犹豫不决,而是顾及庞统感受。 这就是汉昭烈的驭下之道么? 诸葛川不由会心一笑。 恰在此时,耳畔传来刘备的声音: "伯治!" "你如何看待令尊与士元二人的建议?" 此言一出,诸葛亮与庞统的目光齐刷刷落在诸葛川身上。 庞统眼中更是暗含期待。 而这位少年当事人此刻却满心惊诧。 他万没想到。 刘备竟会让他这个弱冠少年参与军国大事,征询取蜀之策。 【 夜色如墨,灯芯在油盏中摇曳,偶尔迸出几 星。 房内气息凝滞。 刘备、诸葛亮、庞统三人的目光,同时落在那个锋芒乍现的少年身上。 此刻的诸葛川褪去了白日的温雅持重,眉宇间尽是锐气。他迎着众人视线,朗声道:"父亲与庞叔父之策,侄儿以为俱非上选!" 短暂的沉默。 刘备捻须轻笑:"好个'俱非上选'!" "伯治但说无妨,"他眼中闪过追忆之色,"纵使惊世骇俗,我与汝父、汝叔父亦不会以言罪人。" 诸葛川当即拱手: "庞叔父谋取益州之策失之急进——" "刘璋虽暗弱,非愚钝之人。若见皇叔闻讯即亲率大军入蜀,安能不生戒心" ( 这里是用不同表达方式 —————————————————————————————————— "况且刘璋麾下并非没有能人谋士,即便不受重用,依然可能建议刘璋对您有所防备。" "因此," "容我冒昧直言:" "在伯父未以实际行动向刘璋证明荆州军确实只为讨伐张鲁之前,他对您的猜忌无论如何都会存在。" "更甚者," "荆州军入蜀途中,极可能受到益州军队的全程监视。" "如此看来,庞叔父之计若成尚可,倘若失败......" "我等性命便全系于他人之手。" "数万荆州将士葬身蜀地险峻群山之间,也并非没有可能。" 诸葛川刻意回避了刘璋将来会在涪城犒军之事。 这太过遥远。 排除这个偶然因素后,诸葛川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 连庞统听完都陷入沉默。 他意识到自己只考虑了荆州立场,却忽略了益州方面的反应。 以他的才智也不敢断言刘璋暗弱就意味着其谋士都无能。 虽然不愿承认,但庞统内心已被这番话说服。 只是他生性倔强...... 最终选择了沉默。 诸葛川察觉到庞统的反应, 适时地停止了劝说。 他本就不是要说服刘备,只要点醒庞统这个"激进源头"便已达到目的。 随后, 诸葛川将目光转向诸葛亮: "父亲之计,太过迟缓!" "迟缓最易横生枝节。" "从荆州入蜀,再讨伐张鲁,最后联合张松谋取益州,这期间变数实在太多。" "任何变数都可能导致全局溃败。" 诸葛川目光深邃地望向刘备:"明君不涉险境。即便伯父征战二十载无畏生死,但昔日无立锥之地与今坐拥荆州基业岂可同日而语行事更需三思。" 他转向诸葛亮轻声道:"父亲以为如何" 被幼子点醒的诸葛亮想起谋蜀生变的可怕后果,背脊发凉,长叹道:"确是我思虑不周。主公安危重逾千钧,不该亲赴险境。" 刘备见两位谋士皆被少年说服,蓦然想起曹操当年感慨——此刻他心中唯有一念:生子当如诸葛川。强忍收其为义子的冲动,他展颜笑道:"伯治可有良策" ( 关于赵云、魏延、庞统作为叔父的设定,我会保持原样。主角称赵云为伯父,主要是担心"伯父"这个称呼会让赵云显老,与大家心目中那个英姿勃发的白袍将军形象不符。 至于魏延、庞统、张松的年龄,暂且设定为比诸葛亮小一些。 虽然历史上庞统比诸葛亮大两岁,但根据本书中庞统狂放不羁、经常打趣主角的性格,称他为叔父更为合适。魏延的具体出生年份不详,但从他将关羽视为偶像来看,年龄应该不超过诸葛亮,可以算作刘备阵营的青年将领。 张松能跟年轻的、孟达私交甚笃,想必年纪也不大。我怀疑电视剧里把张松演老了,或者是因为长相问题显得年纪大 "计将安出!" 听到刘备这句话,诸葛川嘴角微扬。 "刘伯父,侄儿已在此恭候多时了!" 他心中默念着,等的就是刘备这声询问。眼眸中顿时迸发出锐利的光芒,让刘备不禁为之惊讶。 刘备暗自思忖:"这位侄儿莫非真有妙计" 想到此处,刘备神色变得郑重起来。 先前诸葛川的种种表现,已让他不知不觉间不再将其视作普通少年,而是如同与智者交谈般对待。 不仅刘备如此,诸葛亮和庞统此刻也神情肃穆。 他们和刘备一样,都想知道否定了他们方案的诸葛川,会提出怎样不同凡响的建议。 在三人注视下,诸葛川轻启双唇: "借兵!!!" "借兵!"庞统率先出声,语气中充满惊诧与疑惑。 "怎么个借法"刘备紧接着问道。 诸葛亮则沉默不语,听完这两个字后便陷入沉思。 三人截然不同的反应,恰好展现了他们迥异的性格。 但此刻诸葛川无暇顾及这些,而是再次加重语气重复道: "借兵!" "正是借将之法!!!" "倘若刘季玉被张子乔说动,欲请玄德公出兵讨伐张鲁,叔父不妨先做推辞之态。然则回绝之时,需得留三分余地。" "切记,切记..."诸葛伯治意味深长地提醒,"话不可说绝。" "譬如表明虽有心相助,奈何曹操犯境,荆州危急,实在分身乏术。" "然则即便处境艰难..." "叔父亦可言明念在同宗情谊,必当遣一员虎将驰援益州,以尽汉室宗亲之责。" "至于这员虎将人选?" "小侄斗胆以为,关将军最为合适。" "其一,威名显赫。" "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天下谁人不识君?" "更何况..." "彼乃叔父结义兄弟,更能代表叔父诚意。" "若刘季玉闻听叔父临危援手,岂能不心生感激?" "纵使不起感激之意,亦当减轻戒心!" 自然。 诸葛伯治尚有未尽之言。 他意在调离关羽,避免日后荆州之失。 若非如此,如何能让常山赵子龙坐镇荆州? "云长?" 刘备未料诸葛伯治竟会举荐关羽代己出征。 他颔首赞同:"以云长之勇,配以士元或孔明为辅,区区张鲁确不足虑。" 非是刘备自傲,实是未曾将张鲁放在眼中。 但见。 刘备并未打断诸葛伯治,抬手示意其继续。 他想看看。 这位语带玄机的侄儿,还有何等谋划。 "伯治,但说无妨。"

其它综合推荐阅读 More+
四爷重生小卷毛

四爷重生小卷毛

艳艳琼花
飘荡三百年的四爷,棱角早已磨平,淡定的看着这个世界。 机缘巧合,重生到昏迷的道明寺司身上,与他的灵魂融合,重生了。 属于道明寺的记忆让四爷暴躁了。 这具身体竟然是..
其它 连载 4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