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敲敲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早与王师会合方为上策。"黄忠望着北面严阵以待的狼骑,暗忖道:"保全战果与黎民,亦是大功一件。" 张辽对此颇为认同。他率部驰援本为接应,麾下这些归顺不久的并州将士究竟几分战力,实在难以预料。"末将遵命!"他在马上抱拳应命。 函谷关城头,董卓与众将远观燕军动向,见其欲退,竟不敢轻举妄动。燕军阵中,神机营枪戟如林缓步后撤;狼骑则护卫着绵延不绝的民众与辎重车队,向着洛阳方向徐徐移动。 试想当年,两万燕军孤军奋战时是何等视死如归,如今三万元军增援赶到,燕军统帅反倒下令撤军。这般反常举动,必是暗藏杀机——分明是要诈败诱敌,引西凉军出关决战。 前番激战,西凉军已折损三万余众。此刻燕军援兵骤至,若再贸然迎战,只怕伤亡更甚。众将领心知肚明,那些被劫的粮饷辎重早已追不回来,倒不如保存实力,以应不测。 倒非西凉将领畏首畏尾,实是燕军之强,令人胆寒。自燕王刘凤崛起以来,燕军所向披靡,战绩之辉煌,堪称当世无双。这支被誉为"帝国第一军"的劲旅,其练兵之法、战阵之术,始终笼罩着重重迷雾。世人只见燕军屡次以寡敌众,却无人能参透其中玄机。 正因如此,燕军的强大反而平添几分神秘。而这未知的恐惧,往往最令人心悸。西凉将领虽未完全看透燕军虚实,但亲身领教过三场恶战——那些精良的军械,那些死战不退的将士,至今想起仍觉脊背发凉。 此刻董卓与诸将只能驻足城头,目送五万燕军徐徐远退,竟不敢生出半分追击之念。函谷关外,张辽目光如炬紧盯城门动静,三万并州狼骑张弓搭箭,蓄势待发。倘若西凉军胆敢出关,遮天箭雨必将再度笼罩函谷雄关。 燕军阵前,关、张二将统领两万铁骑疾驰如风,每逢西凉军便以漫天箭矢压制,继而全军齐声震喝:"弃械可活,负隅必诛!" 西凉后军本为洛阳旧部,素闻燕军威名,此刻主将尽殁,当即抛戈伏地,归顺之声此起彼伏。 云长为先锋主将,深谙兵贵神速之道,仅留两千士卒收编降兵,于洛阳百姓间宣扬燕国新政,陈说北迁之利。 关张二将率万余精骑马不停蹄,直指函谷雄关。二人皆知汉升以孤军挡十万西凉劲旅,每迟延片刻,两万神机将士便多一分凶险。 彼等与汉升私交甚笃,岂愿见故交陷于危境更兼燕国举国之兵不过十五万众,若此役折损两万精锐,非但伤及国本,更损军威,此等重责二人岂敢担负 ...... 燕王刘凤亲统三万劲旅向函谷关驰援。洛阳百姓见王师过境,皆自觉退避道旁。先降的西凉士卒已开始引导百姓返洛,不复强迁长安之举。 此景令燕王甚慰,可见其在洛阳军中威望已立,日后整编降卒必当事半功倍。这些南北军、城防军虽不及燕军精锐,实因将领更迭频繁,兼之前朝动荡,军心不稳也在情理之中。 大汉最精锐的军队,无论南北军还是西园新军,底子都还在。只需带回燕营重新整训,很快就能焕发新生,再现铁血雄师的风采! 暮色渐沉,刘凤率军行至曹阳城外。正准备扎营休整时,忽见一队西凉降兵正在围攻百姓。 "奉孝,你负责安营。"刘凤冷声下令,随即一夹马腹,带着两千铁骑如旋风般杀向敌阵。 "燕"字大旗猎猎作响,为首的西凉兵头目认出是燕王亲至,顿时魂飞魄散。"是战神刘凤!"降兵们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典韦!"刘凤勒住战马,"带人追上去,查清是谁的部众敢违抗军令。全部处决,就地活埋!" 火光中,刘凤面色阴沉如铁。这些触犯禁令的西凉降卒,必须用鲜血来偿还他们的罪行! 刘凤领着千名御林铁骑冲在最前面,发现乱军领头者中有数百人带着行伍气息,估计是世族私下招纳的军中好手。 正当刘凤抡起天龙破城戟准备冲杀时,变故陡生! 一架华贵马车的骏马突然惊跳,拖着车厢横冲直撞。刘凤立即催动座下战马【烈焰】追上前,朝车厢喝道:"快跳车!" 车内人听见喊声,银牙紧咬纵身跃出。刘凤瞬间将长戟 地面,双手凌空接住跳车之人。 他这般冒险救人自有考量——能配数百精锐私兵护卫的,必是朝中重臣亲眷。虽说与多数官员交恶,但与卢植、荀爽等清流交情甚笃。如今公卿虽被董卓架空,但日后谋划仍需他们相助,此乃施恩之举。 谁知接住的竟是个满面烟灰的少女。刘凤神色古怪地将人轻轻放下:"姑娘受惊了" 少女睁开秋水明眸,见救命恩人竟是位英武少年将军,双颊顿时飞红。随即端正仪态郑重行礼:"将军大恩,不知可否告知姓名驻地妾身当设长生牌位,日夜为将军祈福。" 见少女这般气度,刘凤眼底闪过赞赏之色。 虽然无法得见眼前少女的真容,但在这般境遇下仍能保持端庄得体、从容不迫的仪态,显是出身名门望族的闺秀。 刘凤此刻无暇与这姑娘演绎风月话本,便温言道:"姑娘谬赞了。我燕军挥师洛阳只为铲除逆贼,解黎民于倒悬。些许微劳何足挂齿,姑娘不必记怀。" 听闻少年将军自陈乃燕军将领,少女眸中倏然闪过异彩,气息微促追问道:"燕军可是燕王殿下亲率" "正是燕王麾下。"刘凤含笑颔首。此时大军正在安营炊爨,典韦率千名铁卫整编降卒,他倒得了闲工夫与这姑娘叙谈。 刘凤向来不屑挟恩自重,若道破身份,这般轻松惬意的交谈怕要变了味道。毕竟以他骠骑大将军兼领三职的尊位,纵是那些心怀妒恨的诸侯面见时也得毕恭毕敬——这般作态反倒令他颇不自在。 正暗自思忖间,却听得赵云朗声笑道:"姑娘可知,站在你面前的正是我大燕国君,当朝骠骑大将军、太尉、幽州牧,燕王殿下......" 少女檀口微张,澄澈的美眸里满是惊诧:"您...您就是燕王" 刘凤侧首狠狠瞪了多话的赵云一眼,转而露出和煦笑容:"正是寡人。" 少女闻言垂首,脸颊微红,屈膝行礼道:"参见燕王。先前不知殿下身份多有冒犯,还望恕罪。" 刘凤连忙下马虚扶:"姑娘不必拘礼。此时非正式场合,快请起吧。" 少女却伏地叩首,声音哽咽:"求殿下救我义父!若蒙搭救,愿终生为婢报答恩情。" 刘凤眉头微蹙:"令尊是何人现在何处姑娘先起身细说,寡人自当派人援救。" 少女轻拭泪痕,柔声答道:"回殿下,义母就在前方马车中。家父乃当朝司徒王允。" "司徒之女"刘凤神情骤变,暗自思忖:这般仪态端庄的姑娘,莫非就是...貂蝉 可传闻中闭月羞花的绝色 ,此刻却满面尘灰。若她非貂蝉,又会是谁 刘凤神色忽然明朗,和蔼地说道:"原来姑娘是司徒大人的家眷,孤与王司徒素有交情,若司徒大人遇到什么难处,孤岂能袖手旁观!" "姑娘,不知王老夫人现在何处孤有些事想请教老夫人,另外你们与王司徒是如何失散的呢" 少女温声回答:"回禀燕王殿下,义母就在前面马车上,容我带殿下过去。" "有劳姑娘引路。"刘凤伸手示意少女先行。 途中,刘凤得知了事情原委。原来董卓迁都洛阳时,将朝中百官与其家眷分隔而行。 董卓挟持天子与众大臣同行,百官家眷则被安置在中军队伍,以防有人中途逃脱。王司徒虽获准随中军行动,却未与家人同行。 近来王允刻意逢迎董卓,颇得信任,西凉将领对司徒家眷也多有照拂。不料途经曹阳时,突遇乱兵袭击。 这些乱兵见车队华贵,以为载有财宝,便持械来抢。护卫的西凉军不敌败退,只剩司徒府的家兵殊死抵抗。 虽都是老兵,但寡不敌众,眼看就要抵挡不住,所幸燕军及时赶到解围。 刘凤心生疑惑:西凉军早该被燕军震慑,怎会还有乱兵作乱 行至马车前,少女搀扶出一位锦衣妇人。王夫人向刘凤施礼道:"见过燕王殿下。" 刘凤笑着抬手示意道:"王夫人不必多礼,孤今日前来是想了解王司徒的具体情况,还望夫人如实相告。" 王夫人轻叹一声,将所知之事娓娓道来。她神色忧虑地望向燕王问道:"恳请殿下务必救出我家大人" 刘凤温言安抚道:"王夫人请放心。孤与王司徒既是多年故交,又是同朝为官,自当互帮互助。只要王司徒确实在前往函谷关的路上,孤定会将他平安救回。夫人一路奔波想必甚是疲惫,孤就不多打扰了。稍后会派人送来膳食,请夫人好生休养,静候佳音。" "谢殿下恩典。"王夫人与少女恭敬行礼道。 ............ 刘凤随即返回营帐,静候典韦率领的御林铁卫复命。不多时,身披金甲的典韦掀帘而入,抱拳禀道:"参见大王!" 刘凤沉声问道:"典韦,这些乱兵究竟从何而来" 典韦据实回禀:"启禀大王,末将已查明 。经审问得知这些人并非投降的乱兵,而是西凉军的小股部队。原是董卓大军途经曹阳城时,命守将在此设伏,意图截击诸侯联军。为此特意留下万骑西凉铁骑。不料最终等来的不是联军,而是我军。这些西凉骑兵早被我军吓破肝胆,见我军旗号便望风而逃了。" 曹阳城守将见势不妙,亲率万余西凉精锐隐入山林。 "典韦,那弃城之将可是徐荣"刘凤目光如炬。 典韦抱拳应道:"禀主上,俘兵供认确系徐荣。此人乃西凉军上将,官拜中郎将。" 刘凤转而望向郭嘉:"奉孝可有此人消息" 郭嘉轻抚竹简:"玄菟郡人徐荣,弓马娴熟且谋略过人。昔年曾举荐同乡公孙度任辽东太守——主上莫非有意招揽" 刘凤闻言颔首。此等良将实乃稀世之才,尤擅铁骑奔袭,堪称文武兼备的统帅。史载董卓焚洛阳西迁时,曹操率部追击反遭徐荣伏击,若非曹洪让马相救,枭雄险些命丧沙场。 演义话本中将徐荣贬为三流武将,叙其被夏侯惇数合斩落。然正史所载截然不同——昔日讨董联军中,孙坚横刀立马所向披靡,却在徐荣铁骑下两度溃败,仅余数十亲卫护其突围。此等战绩,足证其乃当世顶尖统帅。 若非数十名亲卫拼死相护,孙坚早已命丧沙场,三国的历史轨迹也将彻底改变。 要知道,连【江东猛虎】孙坚和【奸雄】曹操都曾在徐荣手下吃过大亏,甚至险些丧命。可惜的是,无论在《三国演义》还是正史记载中,徐荣都是个短命之人。 在《三国演义》里,徐荣刚登场就被夏侯惇轻易斩 下;而在正史中,他则战死于董卓伏诛之后。像徐荣这样擅长骑兵突击的顶级将才,刘凤自然想要收入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