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敲敲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刘凤心知肚明太史慈此行的目的,却仍要故作茫然之态,好让诸侯百官相信他确实不知情。如此,燕国大军才能名正言顺地回师救援。望着太史慈浑身浴血的模样,他能想象到北疆战况何其惨烈。 太史慈迅速平复呼吸,抱拳禀报:"启禀大王,末将奉蔡邕老大人之命,从蓟城突围前来报信。当王上率军讨伐董卓之际,北疆突发叛乱。公孙瓒勾结鲜卑、 及辽东太守,四方结盟起兵四十万进犯边疆。" 刘凤猛地将太史慈拽到面前,厉声喝问:"公孙瓒竟敢联合外族谋反这逆贼好大的狗胆!叛乱已持续多久" 太史慈沉声答道:"叛军进犯已有二十余日。"闻言刘凤松开手,闭目凝神竭力平复心绪。帐内诸侯百官听闻北疆告急,无不面露惊骇。 众人都未料到公孙瓒会在诸侯共讨董卓之际,勾结异族进犯边疆。此举分明是自绝于天下,其与刘凤、和连、公孙度、高伯固五方势力必将不死不休。 震惊之余,诸侯们暗自思量:燕国守军仅数万之众,如何抵挡四十万敌军燕王必定要回师救援,如此讨董大业恐将半途而废。若北疆沦陷,朝廷威信扫地,这四百年的大汉江山,还能仰仗何人守护 倘若燕王刘凤不幸殁于平叛战事,将来的天下必将诸侯割据,兵戈四起,黎民百姓将陷入无尽战乱之中。 袁氏二子便是盼着燕王身陨的典型。袁绍表字"本初"——此乃汉质帝年号,以 年号称字之人,岂存忠君之念袁术字"公路","涂高野"暗含觊觎帝位之心。这般名号已昭示其不臣之意。 反观曹操、陶谦、孔融、马腾、张超、孙坚等人,虽亦存私心,却仍尊大汉正统。这四百年的江山社稷,断不能毁于我等之手——此乃他们共同的心声。 此刻众人目光齐聚燕王。刘凤强作笑颜拱手道:"北疆告急,孤需即刻回营商议退敌之策,恕不能与诸君久叙了。" 太史慈抱拳应命,随燕王离席。 洛阳城外的燕军大帐内,刘凤命典韦召集众将议事。待典韦领命而去,燕王看向更衣归来的太史慈,颔首赞许道:"子义此行甚善。" ( 355 北方战事 其一,太史慈与文丑在众诸侯、百官面前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马背交锋。 其二,太史慈突破重围,千里疾驰至洛阳,亲自向北疆主帅呈递军情。 太史慈肃然抱拳道:"此乃末将分内之事,王上过誉了!如今北疆告急,还请速速回师救援,王都蓟城危在旦夕!" 刘凤抬手止住他的话语,从容安抚道:"子义无需焦虑。北疆战事,寡人早已知晓。你能赶来报信,亦在预料之中。燕国疆土,必无大碍。" 太史慈闻言愕然——既然王上已知军情,为何仍按兵不动再看君王泰然自若之态,难道对北疆失守毫不担忧 见爱将疑惑,刘凤含笑解释:"北疆叛乱看似凶猛,实则难成气候。此番战火虽有损我国,却远未伤及根本。相反,公孙瓒勾结外族生乱,正是寡人有意纵容之结果。" 虽未尽解心中困惑,但见主公胸有成竹,太史慈紧绷的神色终见缓和。 燕军大帐内,校尉以上将领齐聚,归降的西凉军、南北两军及西园军将领亦至。 刘凤目光扫过众将,沉声道:"尔等皆知召集之故。公孙瓒联结鲜卑、、辽东太守,四方合兵四十万进犯北疆。今日召诸位前来,共商退敌之策。" "996" "各位有何良策尽管直言!" 轰!众将领听闻主公透露的消息,顿时怒不可遏,纷纷拍案怒斥: "公孙瓒这逆贼!身为汉室臣民竟勾结外族攻打大汉疆土!" "此獠 求荣,引狼入室残害同胞,罪不容诛!" "公孙瓒阴谋叛国,狼子野心早已暴露无遗!" 燕国将领们群情激愤,随即肃然抱拳立誓:"末将愿随主公回师驰援,誓灭来犯之敌,诛杀 公孙瓒!" 新降的西凉军、南北两军及西园新军将领却神色惶惑。突如其来的四十万敌军压境,令他们茫然无措——原以为投靠身为诸侯之首、天子皇叔的燕王能建功立业,如今燕国留守兵力不足数万,如何抵挡四十万大军纵有十五万主力回援,若根基不保,前途何在 刘凤端坐主位冷眼扫视:燕国旧部战意高昂,而降将们则面显忧色。他转向军师沉声道:"奉孝,隐卫由你执掌,北疆战况你最清楚。向诸位详解当前局势。" 郭嘉闻言一怔,不懂主公为何要在众将领面前详述北疆战况。但当他注意到刘凤坚毅的神色,以及看到西凉军、南北军和西园新军将领们困惑的表情时,当即会意。 "遵命!"郭嘉起身恭敬应答,随即环视在场将领,缓缓道来:"据隐秘卫最新情报,四十万敌军正围攻北疆诸城。北方十万鲜卑军攻打绥北城,因城墙坚固,加之城内驻守万余精兵,至今仍在我军掌控中。鲜卑军反受重创,已折损三万人马。" "辽东公孙瓒率二十万大军主攻王都蓟城,采用围而不攻之策。蓟城不仅城防坚固,更有五万黄金火骑兵驻守,在臧洪将军指挥下固若金汤。臧将军已下令各城组织百姓运送物资,维持治安。目前北疆五郡仅失守部分乡镇,尚未沦陷城池。反倒是当地百姓自发抵抗,令敌军小股部队不敢轻举妄动。" "纵观北疆战局,我军损失尚在可控范围。公孙瓒部攻城时已折损四万余众。" 刘凤面现从容之色。他早已知晓北疆战报,正是战局稳定,未有重大变故,方能如此镇定自若。 大殿之上,刘凤凝视着众将士,沉声道:"诸位对北疆战况可都了解清楚了" "孤知道在座有不少新投效的将领,对我们以少胜多击退四十万敌军心存疑虑,甚至有人觉得跟随孤王难有作为。" 他将手中军报缓缓放下。 "现在,孤给诸位一个重新抉择的机会——" "不愿继续追随者,不想随孤回师救援者,此刻便可离营,绝不阻拦。" "愿意留下者,将成为燕国正式将领,孤必不负尔等。" 帐内霎时骚动起来。西凉、南北两军及西园新军的将领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多数人确有离意——蓟城敌军近二十万,燕国兵力算上降卒也不足十五万。更兼千里驰援,等到时怕为时已晚,即便赶到也是师老兵疲... 可谁也不敢真踏出那一步。燕王虽说不予追究,谁知是否另有深意不少将领暗自思忖:哪有这般好事临战准予离营,莫非是试探 铁血丹心 帐内众将心思各异: 有人暗自权衡——既已归顺燕王麾下,若临阵脱逃,他日天下诸侯谁还敢收留 有人豪气干云——大丈夫建功立业正当此时,不搏个封侯拜将,岂不枉披这身铠甲! 更有人想起当年雄踞西凉的董相国,数十万大军不也被燕王打得丢盔弃甲如今北疆宵小,何足道哉! 见燕王接到战报时气定神闲,双目如古井无波,分明是成竹在胸。莫非...这是殿下在试探我等忠诚 蓟城与洛阳相隔千里,谁知北疆战报是真是假若真是燕王设局考验,此时退缩,日后还谈什么封妻荫子! 帐中静得能听见铁甲摩擦声,却无一人挪动脚步。 忽然十余将领哗啦一声单膝跪地,甲胄撞击声震得烛火摇曳:"蒙殿下不弃,许我等戴罪之身建功立业。今北疆烽烟起,若作缩头乌龟,岂配为顶天立地男儿汉!" 血性是会传染的。当第一个声音响起,众将恍如梦中惊醒,霎时间帐内跪倒一片,寒光凛冽的护心镜映着熊熊火把,竟照得大帐亮如白昼。 ——男儿誓死报知己,何须马革裹尸还! 营帐内,众降将见有人率先表态,立即争先恐后地出列抱拳:"末将等愿誓死效忠燕王殿下,随王师北定边疆!" 刘凤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这些重披战甲的将领,嘴角浮现赞许的弧度。他暗自思忖:此番试探,恰能辨明这些降将是否真心归顺。 北疆战事虽占守城之利,但若军中混入首鼠两端之辈,回师途中恐生变故。此其一。其二,平定叛乱后正需扩军,倘若这些将领赤胆忠心,确是可造之材。 所幸众人虽有过迟疑,终究还是选择留下。待其入军事学院淬炼,必能成为燕军栋梁。 "善!"刘凤抚掌而笑,"诸卿既愿追随寡人,燕国必不相负。既入我将阶,当谨记军规法度。" 徐荣等人肃然行礼:"末将等定当严守军纪!" 刘凤正色道:"传令三军,即刻......"他目光如炬,"北疆烽火,寡人早已了然于胸。" 对于盘踞辽西的公孙瓒、辽东的公孙度,以及鲜卑首领和连、部族的高伯固,这些宵小之徒根本不足为惧。即便他们纠集四十万联军进犯北疆,也休想从中捞到半分好处。 拂晓时分,大军将启程回援。本王亲率三千御林精锐与三万幽燕轻骑星夜兼程,直扑燕国平乱。 至于新归附的将领,因尚不熟悉燕军作战规制,此次北征不必参与。 点典韦、周泰、赵云三将随驾出征,其余人等留守押运金银粮秣,并护送数十万洛阳百姓迁往燕国。 全军须谨遵军师调遣。待诸位凯旋之日,北疆战事必已尘埃落定! 关羽、张飞、张辽等燕国旧将早谙王上部署,自然毫无异议。 以徐荣为首的降将们听罢,暗自庆幸方才的抉择——王上仅率三万轻骑便敢迎战,分明胸有成竹。早前那番话,果然是对忠心的试探。若当时摇摆不定,只怕此生再难出头。 更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无需与四十万敌军拚杀,只需安稳护送物资百姓回都。 王座上的刘凤目光掠过帐内诸将,肃然道:"诸将且去准备,明日卯时开拔。军师留下,另有要事相商。" 哗啦一声,众将齐整起身抱拳:"末将告退!" 待众人退出后,偌大营帐仅剩刘凤与郭嘉君臣二人。 刘凤端坐高位,目光扫向阶下的谋士,沉声叮嘱:"奉孝,此番统帅数十万大军班师回燕,务必谨记步步为营。尤其要严加看管那十万新降之卒,切莫让他们坏了燕纲。" 他屈指轻叩案几,继续道:"数千辆载满钱粮军械的马车,必须派心腹将士日夜看守。这些降卒归顺未久,人心难测,全军上下都需保持警惕。若有违逆者,就地正法以儆效尤!" "臣谨记王命。"郭嘉肃然应诺。 刘凤沉吟片刻,又道:"明 需拟一道奏表,举荐黑山首领张牛角为平南中郎将,令其率部助剿叛军。此奏需同时呈送长安与洛阳两份。" 郭嘉闻言双眉紧锁,迟疑道:"王上,那黑山军素来桀骜......"他欲言又止。这支盘踞太行的劲旅前身正是黄巾余孽,如今兵强马壮,不仅粮械充足,更练就精锐骑兵。其巢穴隐蔽难寻,加之对朝廷积怨已深,历来各州征剿皆无功而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