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黄沙未息。 长安城南的废墟在晨光里沉着发白,断裂的檐角像一行行停笔的字。 北门外,李傕与郭汜的杀喊仍在远处回荡,声浪被风切碎,又被破墙折回,落在未央旧基的枯井上,像水面轻轻起伏。 城中巷口的粥棚多了三处,每处梁上挂一枚赭印,印边故意磨出半分缺口,像旧而不旧。人排队,手里端碗,呼吸在冷气里结成一层雾。雾被风一吹,很快散开。 断壁之下,临时的文案已经搭好。 破掉的一块青砖上刻着一个“安”字,刀锋在收笔处微微顿了一下,像把气按住。荀彧把那只塞了白绵的银铃收到袖口,不再触碰。 他今日不靠铃。他靠字。他的笔画落下去,便给这城里的人一个可以安放的理由。 郭嘉站在半壁外,背手凝望。昨夜黄河截杀,黑蓑之手被斩,沿岸渡籍、票号一并归官。水上之路已换姓,城里该轮到“路”的另一端——人心。 迁都之议,就是把“路”与“心”并在一起的事。要走到哪儿,不只看地势,更看秩序。秩序若能立住,即便是废墟,也能临时为朝。 夏侯惇带着张辽从北巷回转,衣甲上沾的灰已拂净。 典韦把链球靠在断砖边,稳稳一坐,像根钉。郭嘉斜眼看他们,点了点头:“今日议一事。迁都。” “迁哪儿”典韦问得直白。 “许。”荀彧接过话,声音温淡,“河洛之要,天下之腹,四战之地。出梁入豫,控南北,制东西。先许后洛,先稳后复。” 夏侯惇捻了捻眉梢:“洛阳尸骨未寒,要复不易。许县虽小,城脉正当中线。若奉车驾东出至许,未尝不可。”他顿了顿,斧背往地上一搁,“但有两刀挡在路上。一刀来自关中两狗,一刀来自河北某人。” “言其名,无益。”郭嘉淡声,“但那只‘手’确实伸到城里了。今早又探了一次,反铃之线在太液池旧廊下交叉,声尾偏半分,味是‘邺’。” 他抬眼,望向未央遗址阴影下的那片旧廊。旧廊断柱尚存,柱础熏成灰黑。一线风从柱缝穿过,像琴弦被轻轻拨了下,余音很长。 “迁都之议,须先清‘声’。”荀彧点头,“若任反铃挑乱,大事必坏。” 郭嘉道:“所以今日分两道。一道议迁,一道堵喉。堵喉不用杀,只要让‘声’落空。” “如何落空”张辽问。 “以静。”郭嘉望向庙门,“声必落在‘空’上,‘空’若不在他手里,铃反累己。” 他说罢收回目光,拂袖入庙。庙中陈设极简,几案以断桁支撑,席被灰盖过,已被人拂得干净。墙上挂一幅旧图,山水淡墨,被火熏成斑点。 图旁架着一张小桌,案上摆着几枚赭印,以及一卷新绘的舆地图。图由荀彧亲笔所画,标明渡口、驿道、仓廪、县治与兵站,线条干净,疏密得当。 郭嘉按图三处,指尖稳稳:“一问‘安’,二问‘食’,三问‘道’。此三问不破,迁都可行。” “安在城。”荀彧回,“粥棚立,杀戒收,法度行。食在河。昨夜渡籍尽改,沿线仓堡在握。道在许。洛阳为腹心,许为血口,通不通,决乎中道。” “既然如此……”夏侯惇刚要开口,门外一阵脚步至。来者衣袍尘色,袖口系棕绳,行礼谨慎。 他们是城中旧官,或散佚禁卫,或被俘放归的郡吏。 为首一人自称尚书郎,神色憔悴,却把胸脯挺直:“请议迁都。” 荀彧侧身:“请。” 尚书郎展开一卷奏牍,字迹匆促,情理却不乱。他先述长安之危,再言洛阳之空,最后以“出关东巡,暂驻许县”为议,字里行间有一道细细的光。 那光不是锋芒,是一种被逼到墙角后仍要把墙面擦干净的倔强。 郭嘉听完,未置可否。他只看那卷牍纸角的小破口。破口呈“燕尾”,不是寻常旧裂。燕尾破多由急系急解之物造成,常见于驿传文移与军中急符。 纸角燕尾若涂过胶水,边缘会发亮;若蘸过油,会有一层油污。此牍角干净,唯内层轻轻泛灰。这灰像太液池廊下的粉尘。他心里记了一笔。 “迁许之议,我军赞同。”荀彧当堂表态,“但需另补两条:一,远臣当奉迎。二,关中旧官有罪者,不得附行。” “此二条,圣裁。”尚书郎深深一揖。 “圣上在民间行走,不设大仪。此处为临时东阁。”郭嘉转身,“请诸位入座。言不在大声,理不在长篇。今日只问是与不是。” 众人落座。庙外风轻,檐铃不响。典韦守在门槛,链球安安静静地卧着。 张辽分列两侧,兵不出鞘,只靠眼。夏侯惇站在梁影里,斧背抵在肩窝,像一块不会动的铁。 ——(鸩视觉) 我站在廊下的阴影里。半壁之内,几案上的舆地图已经摊开。图很新,边角被人细细磨过,少了生涩。 图的左下角压着一枚赭印,印缺半分,像一颗牙打了一道浅缺口。缺口让我放心。那不是旧印,是新印故意的“旧”。 反铃的“喉”就在这片廊下。昨夜我沿廊底的石缝摸入,摸到一枚扣在梁腹下的铜片。铜片内里抹了油,油里拌了极细的砂,砂能贴声。 铜片旁还有一根细如发丝的银线,银线穿过砖缝,通到角门外的一处小龛。小龛里供的不是神,是一只磨旧的木鱼。木鱼里面掏空了一半,空腔里塞着两块薄薄的骨片,骨片相互磕碰发出奇怪的“偏音”。偏半分,就能把人的心绪从正弦上拨到别的线上。 我没拆。我把银线轻轻移到另一处裂缝,裂缝里塞了一枚更细的竹楔。竹楔会把“声”导回去。导回去之后,反铃仍会响,不过响给自己听。 我再在木鱼的背面抹了一层极薄的盐。盐遇潮会返白。反铃一响,背上的白会显出来。这白不是给我看的,是给子廉看的。 夏侯惇的眼比刀快,他的斧背不砍人,多半砸“声”。 我看向庙里。那位青年坐得很静。素裳的袖口缝得很细。他不言。他只是看图。 看图时,眼睛里有一点亮,像被吹了一下,火焰微微向上。他不是在看山水的美。他在看路。他在心里把人一条条放上去,放到这条路上,看看是否能走。走不走,不在脚上,在心上。他很懂这一点。 “迁许。”他终于开口,吐出两个字,又顿住。顿得很短,像把棋子在棋盘上轻轻一顿。他的目光略过荀彧与郭嘉,落在庙门外的那颗断檩上。 断檩上有灰,灰里有一颗小小的钉。钉被火烤黑,却还在。他像看见了自己心里的那枚钉,便不再说长。 “迁许。”他复道,“先许,后洛。许可暂安,洛为终计。”声音不高,却把堂中的风定住了半息。 这半息里,角门外忽传来一声极轻的“啼”。不是鸟,是铜片吐出的偏音。偏音在廊下拐了一下,被竹楔引回,撞在木鱼背上。 木鱼背面薄薄的一层盐立时起白。夏侯惇的眼角一挑,斧背已从肩上落下,落得很轻,轻得像一根羽。那羽正好拍在廊柱旁一个人的袖口上。袖口抖了一下,袖里的细弩发出一声短促的“啸”。“啸”被斧背的砂“吃”住,只“嚓”了一丝火。那火擦过我耳畔,烧焦了一缕发尾。 我不躲。我顺势向前半步,扇骨从袖中弹出,正好夹住那人的手腕。手腕被夹住,袖里藏的匕首迟了半寸。半寸,就够子廉的手指把斧柄一拧,斧背“叭”的一声摁在他虎口上。 虎口一麻,匕首落地。匕首很薄,薄得像纸。纸,便是“图”。 他另手去抢匕首。我以扇柄轻挑,匕首在空中翻了一下,落回他的衣襟。衣襟被刃口划开,露出里头一片薄薄的墨。那墨不是汗,是涂在皮上的图——一条北上之路,从长安出北门,绕渭水,折道新丰,直趋华阴,再转东出。线上有三个圈,圈内都写着“迎”。迎谁,不言自明。 “图穷了。”郭嘉的声音在我背后响起,温淡如常,“匕见。” 那人浑身一震,目光在堂上扫过,最后落在那位青年的脸上。他眼里先是一丝怔,随即是狂。他忽然笑,笑得很轻,却让牙根发冷:“陛下,北出可免祸,何苦自缚” 青年不答。他只是看着他。看了一息,抬手,把桌上的竹签轻轻一按。那是一枚文签。 文签一落,夏侯惇与张辽同时动。 张辽的人如墙,前后夹住。夏侯惇的斧背从那人喉下擦过去,不切肉,只切气。他气一断,膝一软,被压在地上。典韦没动。他的链球一动不动,像山。 “好手。”那人咬住舌尖,把一句赞吞在血里。他看向荀彧,鼻翼微动,似要闻那只银铃的味。铃不响。他的眼里浮上一层焦。焦不是怕死,是怕“无用”。 “谁教你的图”郭嘉问。 那人不答。荀彧道:“带下去。别打脸。”他顿了一下,朝郭嘉一揖,“此一案,似乎只是‘喉’之一。喉既露,后喉必动。” “会动。”郭嘉道,“越近黄昏,越动。”他拈起那把薄匕看了一眼,刀背上刻着两字:“朔后”。 荀彧接过,微微色变:“与帛上那句对上了。” “时局之巧,常是人心之恶。”郭嘉把薄匕递回,“恶在‘后’。‘朔风之后’四字写得漂亮,但‘之后’二字是故意迟的戏法。迟,让我们追。追,便乱。” 他抬目看向青年:“陛下,愿行许否” 青年点头:“行。今日立议,明日潜迁,后日明诏。路先开,粥不可断。” “粥不可断。”郭嘉还这四字,目光一转,落在那幅旧图的山水上。山仍在,水仍走。 图的右下角微微鼓起,似有人动过。我走过去,用扇骨轻轻撩起。图背藏了一支细管。细管内塞的是豆粉,豆粉加了香,遇热出甜。甜,是“邺”的味。 “果然。”荀彧收管,袖中铃舌微动,又按住。他不需要响。 他只把另一卷新的舆地图递给门外的骑卒:“照此布旗,沿巷沿渡,十七处小渡,三处城门。旗不写字,只挂印。印旁刻‘安’之一笔,收笔轻顿。” 骑卒领命而去。 —— 午阳徐升。 断壁内的议声渐定。迁都之议已成。 诸官离席,庙外风过,檐角的灰落下一线。郭嘉把三问收在袖中,回望青砖上的“安”。 他步出门槛,像怕踩到那一笔的收尾。夏侯惇提着那名刺客,笑了笑:“奉孝,这人嘴硬得很,说他只是送图的手。” “手无主,则弃。”郭嘉淡声,“给他看一个‘空’字,再问一次。若仍不言,送去堤下做渡籍。” “渡籍”典韦挑眉。 “记他一条‘路’,让他余生都在这条路上进退。”郭嘉转头,“让他看见每一张票号都不写他的名字。” 典韦咧嘴,笑意粗厚:“这比砍他手还狠。” “砍手会长恨,砍‘名’会化灰。”郭嘉的目光越过他们,望向北城的断旗,“今日之戏未完。黄昏前,反铃之喉会再动一次。” “何以见得”张辽问。 “因为它输了第一局。”郭嘉微微一笑,“输的东西,总想赢回来。赢不回来,便更乱。我就要它乱。” 他话音未落,巷角一道细小的童声响起:“粥——”声音犹疑,却干净。荀彧回头看去,是先前那个小乞儿。 他抱着一捆新柴,满头细汗,笑得露出一口白牙。荀彧接过柴,塞给他一枚木筹:“再熬一锅。” “再一锅。”小乞儿跑远了。 郭嘉收回目光,手指在空中按了一下。按在风上,也按在心里。 他往庙后走去,那里搭了一处小小的帷。 帷后放着一件素裳,袖口的针脚细而密,熏过火的那一针歪得很轻。帷前搁着一只木碗,碗中姜丝两片,热气未散。他停了停,什么也没说,转身回到断壁前。 ——(鸩视觉) 午后,庙里的影子被阳光推到墙根。我把那支藏盐的木鱼从廊下取出,盐返白的位置还在。我用指甲轻轻刮掉,盐屑如小雪,落在扇面。 我抖开扇,扇面像一尾鱼。鱼要入水。水在北边。北边的雾没了,只剩旗影晃动。旗影不乱,乱的是人的心。 我在庙檐下站着,等“喉”动。喉动的不只是铜片和银线,它需要一个“图”。图要从门外来,借“迁都之议”的名。来的人多半不持刀,他们持的是路。 路是纸,纸比刀更快。纸一展开,就能护住一个人的脸,也能遮住一只手。 角门外果然有人来了。他披一件旧青衣,袖口缝的线是棕绳的绞法,像宫里老人的手。他背着一卷长图,图外裹一层油布,油布边缘沾了粥水。 粥水的味道不假。他走到门前,恭恭敬敬行礼,声音苍老:“臣奉‘太常署’之图,为陛下指迁都之路。” 他把图放在案上,缓缓铺开。图上的线墨很清,纸却略厚。厚的纸不是旧,纸心里多半夹了别的东西。 我没看图,我看他的手。他的手背上有一个被绳勒出的旧窝。勒痕在虎口外侧,角度偏了一分。偏这一分,说明他平日握的不是笔,是弩。他又不太像军。军的茧在拇指与食指之间,他的茧在小指根。这是“拉线”的茧。拉线是反铃与传音的手。此人,不是太常的吏,是“信”的人。 我扇骨挑了挑图角。角下的油布里贴着一层薄薄的牛皮。牛皮当中嵌了一条掰薄的匕。匕比先前那把更薄,薄到在纸与皮之间几不可见。 它的位置正压在“华阴”与“新丰”的交界处。匕若出鞘,便直指案前。案前是谁,毋庸多言。 “图穷匕见。”他要演这出戏。他以为我们不知,他以为我们只看线。 我没叫。我把扇柄轻轻一推,把图的另一角再铺开半寸。半寸就够了,足够把匕尖的角度变一变,变得——碰不到任何人。 “好图。”郭嘉站在案前,声音平淡,“此图所示,北出至华阴,再折东入新丰,确可避贼。只可惜,路的尽头不在许。” 那人眼里闪过一丝狠。他执意前伸,手指压到匕尖的位置。匕尖再薄,仍有一丝冰。 我看见他手背上的筋动了一下。他要发力。他发力的那一瞬,夏侯惇的斧背已经轻轻搭在他腕上。搭,不是砸。搭上去,他的力就泄了一半。 我顺势把扇面一合,合在他掌心。他的掌心被扇骨撑开,匕反而贴在纸里,出不来。典韦没有动。他把链球用脚尖拨了拨,链轻轻一响。那响像一声叹。 那人露出一丝绝望的笑。他不再争。他忽然抬头,对案前的青年看了一眼。那一眼里,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他像在问:你为何不逃你为何不走我画的路你为何要背着整座城 青年也看着他。看了一息,他轻轻摇头。他的眼里没有怒,只有一种不肯的静:不肯脏,不肯乱,不肯用谎言换出路。他的手落在图上,按住“许”。按得很轻,却像把山按住一角。 “送下去。”荀彧道。 “且慢。”郭嘉抬手,指在图角的油布上一点,“把这层皮揭了。” 我用扇骨挑开油布,牛皮卷起,匕露出全形。匕背刻着一行极小的刻痕:半个“邺”字与半个“印”。两半拼在一起,才是“邺印”。这把匕,既是杀人的刀,也是投名状。投给谁,毋须问。 荀彧的袖口收紧了一线。他没有看匕。他看郭嘉。郭嘉笑了一下:“果然不出所料。第二道‘喉’动了。”他抬目,望向廊下那块曾经藏盐的木鱼。木鱼静静的,背面的白我已经刮去。它如一只没有舌的口,再也吐不出偏音。偏音不出,它会憋死自己。 “奉孝,迁都之诏何时出”荀彧问。 “明日黄昏前,先以‘行在’之名出敕,令许县临时承天。”郭嘉答,“再下一道军令:凡沿线渡口、仓廪、关卡,只认赭印。旧印不作数。空票两张,留待明日用。” “何用”夏侯惇问。 “替人‘赎命’。”郭嘉淡淡,“总有人拿着空票来。他以为他在赎自己的命,其实他在赎他背后那只手的命。手一露,便可斩。” 典韦摸了摸下巴:“你这刀,不见血。” “见‘法’。”郭嘉道,“法是刀,留给明日。” —— 黄昏将至,天光沉下。 城北的杀声渐渐散去,败旗被风吹得贴在墙上,像是墙上的阴影。 断壁前的人群也稀了。粥棚却还在,一瓢瓢递出去,姜香温温地挂在风里。 郭嘉走到那块刻“安”的青砖前,蹲下,用指腹把那一笔收尾的位置按了一按。按过之后,他起身。 “走吧。”他对夏侯惇与张辽道,“去堵第三口‘喉’。” “第三口在何处”张辽问。 “在钟。”郭嘉看向远处的旧钟楼,“旧钟不响多时,今日该响一次。让它响在我们手里。” 荀彧整理袖口,跟上。“迁都之诏我来誊清,夜里成文,明日晓发。” “记一笔。”郭嘉侧头,“诏里只写‘安民’与‘行在’,不写‘伐’与‘复’。‘伐’与‘复’写在刀上,交给我们。” “明白。”荀彧微笑,“朝,先安后令。” 典韦把链球提起,笑得像一座熨帖的山:“恶来懂了。今夜我们让钟响,明日让路走。” “路走,粥不可断。”郭嘉将这句与风说了一遍,像与城说,又像与那位穿素裳的青年说。他不回头。 他知道那人不会再来看他们。他只会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那便够了。 庙外的风吹过檐角,铃没有响。 铃不响,风自顺。未央旧基上,一只白鸟从暮色里掠过,翅尖擦着焦黑的柱础,没发出声。它仍旧是过客。 只是今日,它掠过的这座城,比昨日多了一线“许”,少了一线“逼”。 ——(鸩视觉) 我最后一个离开庙。我把那只木鱼藏在袖里,木鱼轻,像一块空心的骨。骨没有用了。我会把它埋在黄河边的沙里,让水把盐洗尽。盐洗尽,偏音无处可回。 我沿着巷子往北走,走到钟楼下。楼影很长,像一柄倒悬的刀。楼梯的木板被火烤焦,踩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咯吱”。 我每一步都落在“吱”与“吱”之间。楼上有一口旧钟。钟身裂了一道细缝。缝里有灰。我吹了口气,灰扬起来又落下。钟不动。我伸手,轻轻扶住它的唇。唇很冷。 “今夜你要响。”我对钟说。钟当然不懂。但风懂。风从钟口灌进去,又从另一边出去,发出极轻的“喑”。“喑”像一个人压住哭声。哭久了,嗓子会哑。哑了,就不争了。 可我们今晚要它响。响给城里的人听,响给城外的人听,也响给那只远远伸来的“手”听。 我回身,望见郭嘉、荀彧、夏侯惇、张辽与典韦在楼下的影子。影子很短。短,是因为我们站在钟下。钟下的人,影总会短一些。短影的人,杀心要慢,手要稳,心要硬。硬,不是对人,是对自己。 我笑了一下,轻到没有人看见。今晚会有一场小戏。钟响时,第三口“喉”会自破。破的不是铜,是人心里的“偏”。偏一正,路就直了。路直了,图再展开,也不会有匕首弹出来。 我把扇收好,把素裳的袖口拢了一拢。袖口的针脚很细。细,是为了不让风从缝里钻进去。风仍旧要走。走,就让它走在我们设好的路上。 钟声未起,城里已有饭香。粥不可断。 姜的味在暮色里升起来,到了我鼻端,有一点暖。 我想起庙中的那只木碗,想起那双清而忍的眼睛,想起他按在“许”上的那根指。指不重,却按得稳。 我知道,等钟响过三声之后,这座城会更安稳一点。这一点,够我今夜睡一会儿。明夜,我再去河边,把一只木鱼埋进沙里。 我下楼,步子很轻。钟楼的影子在我身后拉得很短,又很长。 短的是此刻,长的是将来。风从巷口吹来,把我的发一缕一缕拨开。风里没有“喳”的怪响了,只有钟前未起的沉。 钟,会响。路,会走。 图穷之处,匕不会再见。

其它综合推荐阅读 More+
末世之丧尸皇的回归

末世之丧尸皇的回归

兮染
末世到来,世界崩坏,丧尸皇微笑着面对一切。虽然我是丧尸,但我有着一颗人类的心——齐落
其它 连载 5万字
召唤美女恶魔军团

召唤美女恶魔军团

藏海捞石
学校里,他最平凡的,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是有一天,他在自家的古宅找出了一本古籍。居然意外召唤出了一个恶魔!由于各种不可抗力因素,他被迫和恶魔签订了契约。什么?..
其它 完结 114万字
贞观富贵闲农

贞观富贵闲农

攸月
无心穿越,却被穿越,萌娃正太,投入贫寒人家。有意富贵,难得富贵,奸绅恶吏,搅起重重波折。智斗地主,巧惩贪官,显我千般智计。现代教学,后世军队,耀我大唐国威。虽..
其它 连载 11万字
凤倾天下:太子妃在上

凤倾天下:太子妃在上

皇倾月
“太子殿下,太子妃了又跑了。”“收拾细软,本殿下和她一起走!”“太子殿下,太子妃把太子府给掀了。”“是么?那问问太子妃还要掀谁的府?本殿下作陪!”白江袅不想当这个便宜太子妃,谁知这个挂名太子,走哪跟哪,甩都甩不掉!她放火,他火上浇油;她杀人,他递刀顺便善后;好吧,看在他办事能力还不错的份上,先收了再说!
其它 连载 54万字
神泣

神泣

子可语
【幻想青春,热血难离】玛雅历书记载:克拉克堤利毁灭于洪水;伊尔克特尔毁于风蛇;奎雅维洛毁灭于火雨;宗德里里克毁于地变。第五个太阳纪已经到来,诸神在斑驳的遗迹中..
其它 连载 1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