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月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光结的“分身计划”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周明从光结上取下一小块组织样本,在实验室里培育了三天,就长出了颗绿豆大的小光结,半紫半金的纹路和岩顶的光结一模一样,只是能量波动更微弱,像个没睡醒的婴儿。 “它需要‘认亲’。”周明把小光结放进特制的培养皿,里面铺着黑风谷的土壤和云雾山的腐叶,“得让它同时闻到两座山的味道,才能长得壮。” 阿念每天都给小光结“讲故事”——把岩顶光结的照片贴在培养皿外,给它读孩子们写的信,甚至把火狐的绒毛放进去几根。“火狐的味道能让它有安全感。”她认真地说,仿佛小光结能听懂似的。 奇妙的是,当火狐凑近培养皿时,小光结的纹路会明显变亮,能量波动也变得活跃,像在回应这熟悉的气息。周明笑着说:“这是生物磁场的共鸣,火狐身上沾着太多光网的能量,小光结把它当成了‘监护人’。” 失明的小男孩摸着培养皿的玻璃壁,说小光结的声音很轻,像刚出生的小猫在叫,“它在问岩顶的光结什么时候来接它”。陆老师便每天带着他去岩顶,让他把小光结的“叫声”转述给大光结听,大光结的震动总会变得格外温柔,像在安抚远方的小家伙。 秦老从云雾山带来了些特殊的“肥料”——牵星草根系周围的土壤,里面混着秦晓当年埋下的碎瓷片。“晓丫头说碎瓷片能聚光,”老人把土壤铺在培养皿边缘,“让小光结也沾沾云雾山的光。” 土壤接触培养皿的瞬间,小光结突然抖了一下,紫色的纹路变得更深,像在贪婪地吸收熟悉的气息。没过多久,它就长出了细小的根须,顺着土壤往培养皿外钻,像在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它想出去了。”周明观察着根须的生长方向,正好对着实验室外的光河,“它在认光网的路呢。” 第一批“分身”准备送往城里时,孩子们特意给它们做了“身份牌”——用星星草的叶片做成小旗子,上面写着光结的编号和培育日期。阿念给要送往科技馆的小光结系了个迷你的火狐玩偶:“让它带着火狐的味道,在城里也不会迷路。” 陆老师亲自护送分身们进城。当他把装着小光结的培养皿放在科技馆的星图投影仪下,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小光结的光粒突然顺着投影仪的光束往上飞,在星图上拼出了黑风谷的轮廓,与屏幕上的猎户座形成呼应——和当初星星草花瓣与星图重合的画面一模一样。 “它在认星星呢!”科技馆的讲解员惊叹道,“它记得自己来自哪里的星空。” 城里的孩子们给小光结建了个“光之家”——透明的生态缸里铺着城市的土壤和黑风谷的星星草种子,缸壁上贴着光网的路线图。小光结的根须很快就钻进了新土壤,金色的纹路变得更明显,像在努力适应城市的光。 有天夜里,生态缸突然发出强烈的光——是黑风谷的光结和城里的分身产生了共振!两地的光粒通过网络信号(周明在培养皿里装了微型信号器)互相流动,在星图上画出条闪光的直线,把黑风谷和城市的坐标连在了一起。 “它们在打电话!”守在生态缸旁的孩子欢呼着,屏幕上的直线突然分出无数支线,连接着光网覆盖的每个山村,像棵在星图上生长的树。 林羽收到科技馆发来的照片时,阿念正在给岩顶的光结系新的身份牌。照片里,城里的小光结已经长得有乒乓球大,光纹里混着城市的霓虹色;而岩顶的大光结旁,又冒出了几颗新的小分身,正顺着光脉往其他山村的方向生长。 “它们会像蒲公英一样,飞到所有需要光的地方。”阿念望着远方的山脊,光网的光晕在暮色里若隐若现,“火狐,你说对吗” 火狐蹲在光结上,对着远方叫了两声,尾巴扫过的地方,光粒纷纷跃起,像在给即将出发的分身们送行。林羽知道,这些光结的分身,不只是植物的组织,是光的信使,是故事的种子,是跨越山海的牵挂。 当第一颗分身在邻省的山村破土时,岩顶的光结震动了整整一夜,像在为远方的孩子唱摇篮曲。而《星草札记》的新一页上,画着两个相连的光结,旁边写着:“距离从来不是问题,只要光记得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