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影流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话说西汉文帝景帝年间,长安城里有位奇人,走路带风,说话像打雷,眉头一皱就能让满朝文武抖三抖。这位爷就是晁错,人送外号“大汉杠神”,专治各种不服。 晁错年轻时是个法学发烧友,靠着熟读《尚书》这门绝技成功混进体制内。某日文帝召开学术研讨会,晁错舌战群儒,把一帮老学驳得面红耳赤。文帝看得直乐:“这小子够愣,适合当太子老师!”于是大手一挥,把晁错塞给了当时的太子刘启。 这师徒二人堪称绝配:一个敢讲,一个敢听。晁错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帝王之术”,其实就是教太子怎么收拾诸侯王。每次讲到激动处,晁错都要拍着案几呐喊:“陛下,削它!削它啊!”把隔壁上课的老儒生吓得直捂心脏。 一、一封奏折引发的血案 晁错当上御史大夫后,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搞事情了。他写了篇《削藩策》,堪称西汉最强拆迁方案。文章开头还假惺惺地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后面就图穷匕见:“早反早好,趁着他们还没发育完全,赶紧一锅端!” 景帝刘启看着奏折直咽口水:“老师,这么搞会不会太刺激了” 晁错眼睛一瞪:“怕什么您可是皇帝!想想您爷爷刘邦,当年说砍人就砍人!” 景帝弱弱地问:“那要是诸侯王们不高兴怎么办” 晁错一拍胸脯:“有臣在!他们敢炸毛削他!” 于是汉朝史上最硬核的拆迁工作开始了。晁错亲自绘制拆迁地图,今天削楚国一个县,明天割赵国俩郡城。各诸侯王收到通知时都懵了:这晁错是属啄木鸟的吧天天逮着我们啃 二、七国联军来敲门 果然不出所料,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扯起大旗造反了。这帮老少爷们儿凑了三十万大军,号称“清君侧,诛晁错”——说白了就是“皇帝是好的,全是晁错那孙子使坏”。 消息传到长安,晁错正在家啃鸡腿呢。听说七国造反,他不但不慌,反而兴奋地搓手手:“来了来了!终于可以名正言顺把他们全收拾了!”当即就要亲自挂帅出征。 景帝在朝会上脸都绿了:“诸位爱卿,现在怎么办啊” 满朝文武齐刷刷盯着晁错,眼神里写着:“看你干的好事!” 晁错还在那滔滔不绝:“陛下莫慌,臣有三策:第一,御驾亲征;第二,坚守荥阳;第三...哎你们怎么都看着我” 这时冤家袁盎出场了。这位老兄曾经被晁错整得差点下岗再就业,此刻终于等到报仇雪恨的机会。他悄悄对景帝说:“陛下,其实这事儿好办。诸侯们不就是想要晁错的脑袋吗给他不就完了” 景帝纠结了半天,想起晁错教他读书时凶巴巴的样子,牙一咬心一横:“那就...办了吧” 三、最冤背锅侠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某天晁错穿着朝服,坐着马车优哉游哉去上班,半路被几个侍卫拦下:“晁大人,皇上请你去喝酒。” 晁错还乐呢:“陛下终于想通要给我庆功了” 结果马车直接开到了菜市口。 监斩官捧着诏书念道:“晁错离间陛下与骨肉亲情,罪大恶极,当腰斩...” 晁错差点从车上跳起来:“等等!我还没说话呢!我要见陛下!” 可惜没等他组织好语言,刽子手的大刀已经挥下来了。这位西汉最硬核的拆迁办主任,到死都没想明白:拆迁方案是皇上您批准的,怎么钉子户一闹事,就把拆迁办主任给祭天了 更讽刺的是,晁错死后七国根本没停战。刘濞哈哈大笑:“谁真要清君侧啊我是要清君!”继续带着大军往长安冲。景帝这才傻眼,悔得肠子都青了。 四、那些年晁错干过的奇葩事 1. 职场杠精之王晁错在朝廷是出了名的怼天怼地怼空气。有次文帝开会讨论边境问题,老臣们都说要和亲,晁错跳起来就喊:“和什么亲打他丫的!”把一帮老臣气得胡子直抖。文帝无奈:“小晁啊,咱们要和平发展...”晁错梗着脖子:“和平是打出来的!” 2. 穿衣界的泥石流,晁错审美极其清奇,最爱穿大红配大绿的朝服,还自以为时尚先锋。同僚们不忍直视,委婉提醒:“晁大人,这配色是否过于...喜庆”晁错眼睛一瞪:“你们懂什么这是潮流!” 3. 吃饭就像打仗,晁错吃饭速度极快,据说能在五分钟内干掉一只烤全羊。同僚聚餐时,别人刚拿起筷子,他已经风卷残云吃完了。有次景帝赐宴,晁错三下五除二吃完自己的份,眼巴巴盯着别人的餐盘,把群臣看得直发毛。 4. 学术界的泥石流,晁错写文章从不按套路出牌,动不动就创造新词。有次他发明了“削藩”这个词,老儒们集体懵逼:“晁大人,古籍里没这词啊!”晁错理直气壮:“现在有了!” 五、穿越时空的对话 若是晁错能穿越到现代,大概会是这番光景: hr:“晁先生,您的简历很出色,为什么选择我们拆迁办” 晁错:“给我一个拆迁办,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hr:“那如果遇到钉子户怎么办” 晁错(眼睛放光):“削他!” hr:“......您还是去隔壁辩论队吧。” 六、历史留下的思考 晁错之死堪称古代版“背锅侠的自我修养”。他提出的削藩政策其实很有远见——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不就是削藩的温柔版吗可惜晁错做事太急,手法太硬,把自己活生生变成了人形靶子。 有趣的是,晁错死后民间居然开始崇拜他。长安小贩们发明了“晁错饼”,说是吃了能壮胆;孩子们玩打仗游戏,争着当“晁错大将军”;甚至有人给他立祠,求考试不挂科——毕竟这位爷当年可是凭考试实现阶层跨越的。 太史公司马迁评价晁错“峭直刻深”,这四个字精准得像给晁错量体裁衣。他就像朝堂上的金刚钻,硬是硬,就是不太懂拐弯。 如今我们回想这位西汉奇人,仿佛还能看见他在未央宫慷慨陈词的身影,听见他那标志性的大嗓门。或许晁错最大的悲剧在于:他清楚地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却低估了解决问题的复杂度;他拥有超前的眼光,却生错了时代。 要是晁错能活到今天,说不定能成为顶级网红,天天直播“如何优雅地怼人”,顺便卖卖他的“晁错牌胆量增强剂”。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留下一个穿着红配绿朝服、啃着鸡腿侃侃而谈的倔强身影,永远定格在两千年前的长安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