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胖的篮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陈默推开图书馆那扇老旧的木门时,天刚蒙蒙亮。他没走正中间,而是贴着墙边那排发黄的书架往里走,脚步轻得像是怕吵醒了这些沉睡的文字。在公安局熬了一夜,脑子里还回响着王振国最后那句“你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但他没工夫细想——那张看不见的网,还远远没有收完。 靠窗的自习区已经坐了个人。 是个戴圆框眼镜的男生,穿着洗得发灰的卡其布外套,低着头,手里攥着支钢笔,却不见他在纸上写什么。陈默一眼就看出他的坐姿不对劲:身子微微前倾,视线始终黏在自己正要坐的那个位置上。这不是来看书的,是在等人。 陈默不动声色地走过去,拉开椅子坐下,从包里掏出那本《通信系统原理》,翻到中间,又抽出草稿纸开始写写画画。他故意放慢动作,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是在解什么复杂的公式。其实他是在默写一段来自未来记忆的伪算法——量子密钥分发的核心参数,结构严谨得像模像样,内行人细看却能发现破绽百出。这是专门准备的诱饵,就等那些自作聪明的鱼上钩。 那男生果然动了。 眼角的余光里,对方悄悄调整了坐姿,右肩往这边偏了偏,刚好能看清桌角露出的一截纸边。陈默装作没察觉,继续演算,时不时皱个眉,把纸揉成一团扔在桌角。 他起身往书架深处走,脚步不紧不慢。经过一面老旧的玻璃展柜时,借着反光瞥了眼身后。 那人站起来了。 几步溜到他座位旁,迅速掏出个相机——黑色金属机身,镜头边缘磨得发亮,快门钮旁刻着俄文编号。陈默眼皮一跳,这正是zorki-4,七十年代苏联特工爱用的微型间谍相机,国内早就见不着了。更蠢的是,这家伙按快门时,连闪光灯都忘了关。 “啪”的一声,刺目的白光在昏暗的阅览室里炸开。 周围几个学生抬起头,有人皱眉,有人低声嘀咕。那男生慌忙收起相机,脸唰地白了,低头假装整理书包。 陈默嘴角轻轻一扬,没作声,继续往里走。他在第三排书架后停下,从兜里摸出片薄得像蝉翼的透明贴纸,指甲轻轻一弹,粘在另一张草稿纸背面。这是实验室新捣鼓出来的荧光材料,肉眼看不见,紫外线一照整张纸都会泛出蓝绿色的光。他把这张纸夹进一本《电磁波导论》里,故意塞在显眼的位置,然后转身离开,平静得像个普通学生。 回到宿舍已是晌午。 陈默坐在床沿,拧开保温杯喝了口茶,热水滚过喉咙,脑子反而更清醒了。他掏出笔记本,翻到空白页,写下几行字:“时间:今早六点四十三分;地点:图书馆东区;特征:带苏制zorki-4相机,拍照不关闪光灯。”又补上一句,“可能是境外残余情报网的虾兵蟹将,技术糙,警惕性差。” 写完,他合上本子,拿起桌上的公用电话拨了个号码。 接通后,他声音平稳:“李队吗我陈默。今早在图书馆有人用非法设备偷拍技术资料,相机是zorki-4,拍的是保密推演。我做了标记,建议今晚行动,查物理系三舍407,枕头底下应该藏着家伙。” 对方问了几句细节,他一一说清,连那人袖口下若隐若现的烫伤疤痕都没漏掉。 挂了电话,他躺倒在床上闭目养神。窗外阳光斜照进来,晒在脸上暖洋洋的。但他知道,今晚注定不太平。 深夜十一点。 公安的突击行动准时开始。 陈默没去现场,但手机一直开着。凌晨两点多,铃声终于响了。 “找着了。”是李队的声音,“枕头底下搜出zorki-4,胶卷还没洗。初步看,里面有你那份'算法',还有这几天拍的其他手稿。人已经控制住了,身份在核对。” “荧光标记看见了吗”陈默问。 “紫外灯一照就显形了,整张纸都在发光。你说得对,他们今晚肯定会来取。” “那就好。”他说,“现在就看这张网还能牵出多少鱼。” 电话挂断,宿舍重新安静下来。 月光洒在水泥地上,像铺了层薄霜。陈默起身走到书桌前,打开台灯,在新的笔记本首页写了一行小字:“余党未尽,风起于青萍之末。” 他轻轻吹了口气,熄了灯。 第二天清早,校园一切如常。 陈默照例去食堂打了碗稀饭,边走边喝。路过图书馆时,看见几个清洁工正在擦玻璃门,其中一人弯腰捡起张被风吹落的纸片,抖了抖灰,顺手塞进工作服口袋。 那纸片的一角,隐约能看见玫瑰压过的痕迹。 陈默脚步顿了顿,继续往前走。 他没有追上去要回那张纸。 也没有回头。 走进教学楼拐角时,他听见身后传来自行车刹车的声音。 一辆老旧的二八杠停在路边,车上下来个穿灰色夹克的男人,帽檐压得很低,手里拎着个牛皮纸袋。他在原地站了十几秒,盯着图书馆大门看了看,转身钻进林荫道。 陈默站在台阶上,嘴里还含着半块馒头。 他看着那人背影消失在树影里,慢慢咽下嘴里的食物。 伸手摸了摸耳朵,那里原本夹着的烟不知什么时候掉了。 昨天丢的那根,还没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