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卫星材料的全球影响
胖胖的篮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陈默把手机揣回兜里时,出租车已经驶出很远。阳光透过车窗洒在苏雪脸上,她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他没作声,只是静静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 车子在家属院门口停下,他先下车,伸手扶了苏雪一把。她睁开眼,拎着包稳稳落地。两人并肩往楼里走,谁也没提刚才那通电话。 钥匙刚插进锁孔,楼下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陈老师!" 抬头看见军工所的小李穿着白大褂跑来,怀里抱着文件夹,额头上全是汗珠。 "上面临时通知,发布会改到今天下午三点,在科技中心主厅。好几家外媒都到了。" 陈默转动钥匙推开门,侧身让苏雪先进屋。"测试报告都交上去了" "昨晚就签了字,所有数据都核对过了。" "好。"他走进屋,把外套挂在门后的衣钩上,"我换身衣服就走。" 苏雪站在玄关没动:"要多久" "说不准,看他们问多少问题。" 她点点头,从包里取出一张折叠的纸递过来:"记者名单,还有几个可能会问的问题,我早上整理的。" 他接过来扫了一眼,抬眼望她:"你怎么知道要开发布会" "在婚礼上,你说话的时候,台下有个人一直在记笔记。不是普通记者,是欧洲通讯社的常驻代表。" 他轻轻笑了:"你倒是观察得仔细。" "只是不想你被问住。"她把包放在沙发上,"穿那件灰衬衫吧,显得精神些。" 他没接话,转身进了卧室。 十分钟后,他拎着公文包出门。苏雪送到门口:"记得吃饭。" "嗯。" 军工所的专车已经等在楼下。小李拉开后车门,他坐进去,车子立即发动。 一路上无人说话。车子穿过城区驶向科技中心,路旁的梧桐叶在风中摇曳,阳光碎金般洒满路面。 科技中心大厅外已经围了不少人。摄像机架在三脚架上,记者们或调试设备,或低头看稿。门口拉着警戒线,保安分立两侧。 军工所代表老周迎上来,五十多岁的年纪,花白头发梳得整齐,一身深色西装熨帖得体。看见陈默,他伸手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准备好了" "你说呢" 老周笑了:"材料编号已经录入国家重点项目档案,今天之后正式对外公布。" 陈默点点头,跟着他往里走。 发布会设在二楼报告厅。前方摆着长桌,背后悬挂着巨幅投影,上面写着"新型卫星结构材料技术说明会"。左侧坐着几位军工所专家,右侧留着一个空位,名牌上写着"陈默"。 他走过去坐下,把公文包放在脚边。主持人简短介绍后,第一个举手的是个外国记者,中年模样,西装笔挺,手持话筒。 "陈先生,这种新材料的强度和耐热性远超现有国际标准,欧美实验室至今未能复现类似成果。您认为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高端材料领域已经领先世界"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 陈默看了他一眼,声音平稳:"这不是某个国家的胜利,是科学的胜利。" 记者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这个回答。"那您是否承认,这项技术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科技强国" "早就是了,从今天起更毋庸置疑。" 这句话落下,现场静默了片刻。后排有人低头疾书,前排快门声接连响起。 第二个提问的是位金发女记者,来自北美通讯社。"陈先生,这项材料将具体应用于哪些项目是否涉及军事用途" "它将用于通信卫星,确保信号稳定传输。至于其他用途,我不做猜测。" "但外界普遍认为,这类材料能显着提升导弹外壳性能。" 陈默直视着她:"我只负责提供技术参数。如何应用,是决策者的事。" 她还想追问,旁边另一位记者抢过话筒:"贵团队是否有意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目前已有三家欧洲实验室提出联合申请。" "暂时没有这个计划。"他说,"数据不会公开,专利归国家所有。" 台下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坐在旁边的老周微微倾身,低声说:"回答得不错。" 陈默没有回应,只是将手平放在桌面上,指尖轻轻叩了两下。 第三位记者起身,年轻些,戴着眼镜。"网上有说法称这项技术来得太过突然,质疑是否存在外部技术输入。您对此有何回应" 陈默终于露出一丝笑意:"你可以查阅过去五年的论文发表记录,从基础材料合成到结构建模,每一步都有公开的实验日志。如果觉得太快,那只能说明,有些人已经落后太远。" 台下传来几声轻笑。 提问环节持续了四十分钟。问题越来越尖锐,从资金来源到团队背景,再到未来规划。陈默对答如流,语气始终从容。 最后又是最初那个外国记者提问。他站起身,语气比之前缓和许多。 "陈先生,您刚才说'从今天起',中国已是科技强国。这个'今天',是指发布会的日子吗" "不。"陈默注视着他,"是从我们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开始。" 全场寂静了数秒。 老周站起身,绕过桌子走到他身边,伸出手。 陈默也站起来,两人紧紧握手。 老周的声音不大,但足够让前排听清:"这材料,注定要载入史册。" 台下响起掌声,起初零落,随后连成一片。摄像机镜头推进,闪光灯此起彼伏。 陈默没再说话,只是微微颔首示意采访结束。但他没有立即离座,依然站在原地,双手自然垂在身侧。 老周也没离开,站在他身旁,目光扫过全场。 外国记者们陆续收起设备,有人合上笔记本,有人低声交流。最初提问的那个男人站在原地怔了片刻,才慢慢将记录本收进公文包。 后排一位女记者摘下耳机,问身旁的同事:"他说的每句话都录下来了" "一字不落。" "发稿时标题怎么定" 对方略加思索:"就写:'当中国人说出'从今天起',世界为之寂静'。" 厅内灯光通明,设备运转的嗡鸣低沉持续。空调送出的微风拂过桌面,掀起文件的一角。 陈默抬手扶了扶眼镜。 镜片反光一闪,掩去了他眼底的神色。 台下最后一排,一个穿灰色夹克的男人合上笔记本,起身向外走去。经过门口时,他回头望了一眼主席台。 陈默依旧站在那里,仿佛目空一切。 老周低头看了眼腕表,又抬头望向主席台上方的挂钟。 两点五十九分。 秒针轻颤,指向整点。 厅内的灯光忽然暗了一下。 陈默的目光移向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