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金种玉粟
一滴清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红杏蹙着眉,想了想,附在兰香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兰香眼睛一亮,连忙点头:“好主意!就这么办!” 两人悄悄将信收好,藏在了春芽妆匣的最底层,并未依言烧掉。 同一时间,林府收到了林景衡的第一封书信。 林府老太太心中大定,带领大太太、二太太一起去天宁寺上香祈福,祝愿林景衡高中进士。 三月里,李府上下都透着一股喜气。 御麦种子的名声借着皇差和丰收的东风,早已传遍了扬州乃至周边府县。 春芽料定这金贵种子必会引来争抢,却也没想到势头如此之猛。 刚进三月,李府的门槛几乎要被踏破。 登门的不是绸缎裹身的富商,便是家有良田的官绅。 人人脸上堆笑,开口却都是一个目的:求购御麦种。 “李老爷,您看这御麦乃是陛下金口玉言嘉许的祥瑞。 我等也想为推广嘉禾、裕民丰仓出一份力啊!” “李老爷,陛下亲口嘉许的祥瑞嘉禾,我等岂能落后 但求些许良种,也为推广祥瑞、丰裕仓廪尽份心力!” 一位富商笑眯眯地拱手,话说得冠冕堂皇,漂亮周全。 另一位则爽快直接得多:“李兄,直说吧,多少钱一斤就想沾沾这皇家的福气!” 众人纷纷表示:价钱好商量!只求能匀几斗良种种,沾沾皇家的福气! 不仅李府门庭若市,就连“玉粟斋”铺面外也日日围满了人。 “掌柜的,这御麦种……像咱这样的,能买点儿不” 衣着朴素,满面风霜的普通农户,在店门口踌躇半晌,才鼓起勇气询问。 更出乎意料的是,竟有从南京府远道而来的大粮商,一开口便要包圆儿余种,欲将种子运往别府牟利。 面对这汹涌的求购潮,李安心中欢喜,却也隐有一丝不安。 晚间,他特地去寻春芽商量。 “芽儿,依你看,这种子卖什么价合适” 春芽沉思后说道:“此时种子的风头正盛,卖二两银子也有人买。 不过我们不能定的价钱太高,对不差钱的富商官绅没有一点问题,再贵他们也愿意买。 可是对于普通农户,他们是种不起的。 我们可以折中,一千五百文一斤。” “一千五百文一斤!比上好稻种贵出七百文。 爹这心里……总有些不踏实。 虽说咱是皇差,可这般高价售种,官府若过问起来,会不会惹来麻烦 说咱借皇差牟取暴利” 李安皱紧眉头,盯着春芽看。 春芽闻言,沉吟片刻,点头道:“爹顾虑的是。 这名头是皇上给的,咱们行事更需稳妥,不能授人以柄。” 她眼眸一转,已有计较,“咱们这买卖,光有钱不行,还需有个‘理’字,得让官府点头。” “官府点头”李安疑惑,“如何去求这个点头” “不是求,是报备。”春芽从容道: “爹,您明日就去府衙寻熟悉的经承书吏,陈明情由。 就说咱们奉旨育种,如今民间求种若渴。 为公平计,也为不致良种被富户尽数囤积,无法广布于民。 欲把良种售与有实力推广之家。 咱们拟两种法子: 一则以市价优先售与有实力推广之家; 一则对诚心种植却力不从心的农户,允许立契赊种,秋后偿还。 再将拟定的售价、赊种章程一并呈报备案。 末了,再封上些‘茶钱’,请官府体谅咱们办理皇差、推广新种的难处,予以方便。” 李安一听,豁然开朗:“妙啊!如此,咱们这高价售种就不是囤积居奇,而是‘办理皇差、择优推广’。 赊种给农户种更是‘体恤民情、广布嘉禾’的善政! 官府点了头,谁还能说半个不字” 翌日,李安便依计而行。 果然,府衙书吏见了章程,又掂量了那份不菲的“茶钱”。 再想到李家如今的身份和背后的皇差,自是满口应承,笑着道: “李老爷思虑周全,此乃利于推广嘉禾的好事,府衙自然支持。 您放心去办便是。” 有了官府默许的底气,李安腰杆更直了。 回到家中,与春芽定下章程,将那精心筛选出的上等种子,明码标价一千五百文一斤。 然而,闻讯而来的富户们竟无一人还价。 “一千五百文值!太值了!”一位员外抚掌笑道: “这可是皇上金口玉言的好东西,还怕种不出金疙瘩 李老爷,先给我来五十斤!” 他们看得明白,这早种一步,便是商机,还有与“皇差”沾边的体面。 莫说一千五百文,即便李府开口要二两银子一斤,他们也照样会抢着要。 可这个价格,却让那些闻讯赶来、攥着微薄积蓄的寻常农户们犯了难。 他们围着装种子的麻袋,眼神热切,伸手摸摸那金灿灿的种子,又无奈地缩了回去。 “ “好种是好种……就是忒金贵喽。 万一……万一收成不及指望,可咋赔得起哟……” 老农摇着头,脸上写满了渴望与现实的挣扎。 春芽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对父亲道: “爹,咱们的种子不愁卖。 但御麦要真推广开,光靠富户不行,还得指望千家万户的普通农户都种起来。 他们现在买不起,咱那赊种的法子,正好用上。 这样,他们没了现钱付出的压力,咱家的种子也能真正落到地里,不至于只成了富人家围积的奇货。” 李安如今底气十足,点头道:“正当如此!咱这法子已报备官府,是正经皇差的一部分!” 于是,“玉粟斋”外贴出醒目告示。 言明一时拿不出现钱的农户,可立契赊种,秋后偿还。 店铺伙计们大声宣讲,原本愁眉不展的农户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李老爷……李乡君……这,这真是天大的恩德啊!” 一位老农激动得声音发颤,小心翼翼地签下契约,按上红手印。 用粗糙的双手如同捧着金疙瘩般,接过了那一斤赊来的种子。 他们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仿佛已经看到了秋日里满仓金黄的丰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