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清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静默片刻后,一位身着锦缎、体型微胖的年轻公子率先上前一步。 他约莫二十五六岁,笑容可掬,拱手道:“李乡君有礼。 在下赵茂林,家中经营绸缎庄三间。 证明经商之能嘛…… 说来简单,去年苏杭丝绸价涨三成,扬州本地诸多商户跟风囤积,待价而沽。 在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库中积存丝绸尽数售出,转购大量棉麻布匹。 果不其然,三月后丝绸价格暴跌,而因天气骤寒,棉麻价格翻了一番。 此举不敢自称奇才,仅是明辨时势,不贪眼前之利罢了。” 他说得颇为自得,显然对此番操作很是满意。 春芽静静听着,未置可否。 她目光微移,看向下一位。 一位身着青色长衫、书生模样的青年上前,轻摇折扇,风度翩翩: “小生周文斌,不才是一名秀才。 功名虽微,但可出示去岁院试文章,得学政大人批阅‘文理通达,见解不俗’八字评语。 若论读书,家中虽贫,却有藏书百余卷,皆已通读。 小姐可随意考校经史子集,或此刻命题,在下亦可即兴赋诗一首,请小姐与诸位品评。 文斌若答不上,自愿下台。” 他的证明带着读书人的傲骨与对学识的自信。 就在周文斌说到“可即兴赋诗一首”时, 台下前排的林景瑜故意提高了嗓门,嗤笑道: “啧,穷酸秀才也就只会卖弄这几句诗了! 讨饭的本事也好意思拿出来显摆” 声音不大,但足够让附近一圈人听见,引来一阵低低的窃笑和侧目。 林景瑜在刚才听到春芽说出的条件,都听傻了。 这李春芽莫不是脑袋被驴踢了,净说些莫名其妙的话。 这样容不得其他女子,这娶回家不就是一只母老虎吗 幸亏大哥没有纳她做妾,看来大哥放了她很明智嘛。 但是大哥不要的,其他人也绝不能染指! 捣乱,他是认真的! 周文斌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但很快稳住心神,完成了自己的陈述。 而对街茶楼上,秦婉清和她的姐妹们也看到了这一幕。 秦婉清身旁的黄衫小姐掩口笑道:“婉清姐你看。 台下那是不是林府小公子他倒是快人快语。” 秦婉清优雅地呷了一口茶,冷笑道:“话粗理不粗。 这台上台下,不过是乌鸦落在猪身上,谁也别笑谁黑。 一个丫鬟挑夫婿,还能挑出朵花来不成” 言语间极尽轻蔑。 不过,不知为何,她心里对春芽升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李春芽提出的那些条件,听在她耳内,不亚于惊雷! 虽然刚才她和几位姐妹一起照样嘲笑挖苦,她以后必是心胸狭窄的妒妇,如此容不得人。 可是她们心底却腾起同一个念头,可以这样吗谁不想和将来的夫君“一生一世一双人” 此时秦婉清看着台上的那个身影,眼神有点复杂。 第三位是城中有名的盐商大户杨老爷的小儿子杨敏才。 他傲然一笑,整理了一下华贵的衣袖: “我杨家的生意遍布江淮,盐引数目、各地铺面经营,皆可查证。 至于我本人,十八岁起便协助家父打理城西三间盐铺,五年内利润翻倍。 此乃实绩,扬州商界人尽皆知,无需多言。” 他的证明倚仗的是家世和众所周知的成绩,带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引起周围众人一片赞美声。 第四位是最年轻的秀才,气质文雅清秀,穿着半新不旧的青衫,却浆洗得干净整洁。 他略显腼腆,但语气坚定:“学生陈墨生,年方十八,院试名列前茅。 因家中清寒,无力延请名师,所有课业皆靠自学。 此为平日读书笔记及习作文章,请小姐过目。”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几本厚厚的、边角磨损的线装册子,双手奉上。 那册子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工整清晰,可见其用功之深。 这是最朴实无华却可能最有力的证明。 李安默默点头,他对此子很满意,看着就是本分实在,知书达礼的读书人。 脾气看着也挺温和,和芽儿还挺配的。 张氏却对那个盐商之子颇为满意。 扬州城谁人不知盐商大户杨老爷家的财力,在扬州城绝对能算得上前三位。 春芽如果能嫁去他们家,可是有享不尽的福了。 张氏一直暗暗打量杨敏才。 长的也不错,精神,有气度,看着真不错。 第五位是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青年,穿着干净体面的绸衣,他声如洪钟: “我叫石磊!不会之乎者也,也不会做诗! 但,家里种了百亩良田,有一个农庄。 我家的亩产总能比旁人家多收两三成! 我还会侍弄果树,园子里的梨子又大又甜,在集市上卖得最快! 这算不算有方” 他的证明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和实干的力量,显得与众不同。 当皮肤黝黑的石磊声如洪钟地说完自家种地的本事后。 林景瑜更是毫不客气地哈哈大笑: “种地的也来凑热闹 这是招亲还是招长工啊李府缺扛锄头的了吗” 他笑得捂住肚子,肚皮都要笑破了。 他的话引得周围一阵哄笑。 何信带领几个小厮更是肆无忌惮的大声讥笑。 台上的石磊气得脸色更黑了。 碍于场合,又忌惮他身边围着的几个打手奴仆,只能心里憋屈的狠狠瞪了林景瑜一眼,没有当场发作。 秦婉清在楼上看得分明,对姐妹道:“瞧见没这就是物以类聚。 她能吸引来的,不是穷酸就是莽汉,真是自贬身价。” 周围的几个闺秀小姐立刻附和点头嗤笑。 第六位是二十岁左右的书生,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面容清瘦白皙,眼神明亮。 他上前一步,神情坦然: “小生王户生,是名秀才。年前秋闱落榜,功名之事,暂无足证,不敢妄言读书优异。 至于智慧……小生以为,真正的智慧未必全在书本。 家父经营一间小小书坊,近年生意清淡。 小生尝试将话本子分回目刊印,低价单售,亦可租阅,又引入茶座,供人闲读,使得书坊生意得以维持。 小生有时也写话本子售卖。 此乃小生应对困境之笨拙尝试。 不知可否算得一丝经商的应变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