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未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陈长河将论文手稿通过扫描仪一页页扫描,转换成电子图片。 然后通过国际长途拨号网络,耗时良久,终于将文件发送到了庄志宏在美国的电子邮箱。 下班回家。 晚上,他在书房里面看完了陈长江带来的几份长河资本投资调研报告,见时间已经九点多了,便准备去洗个澡,上床休息。 就在此时,书房里的电话急促响了起来。 看了眼号码,竟然是越洋电话——从庄志宏家里打来的。 “长河!” 电话刚接通,对面就传来了庄志宏兴奋的声音:“我早上起床后打开电脑,看到你发来的邮件,连早饭都没吃,就一口气读完了你的论文!” 他的语气激动而高昂:“得非常好!框架清晰,论证严密,尤其是将理论与国内实际案例结合的部分,极具洞察力和说服力!这绝对是一篇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 他先将论文夸奖一番,又稍微平复了一下语气,道:“需要修改的地方非常少,我主要提两点。 一是引言部分,可以再强调一下这种范式转换对于克服传统结构方程模型局限性的哲学意义。 二是关于断点回归的局部平均处理效应解释,可以再增加一小段,使其更加严谨。 你抓紧时间修改一下,然后……” 庄志宏强调道,“一定要重新工整地誊抄一遍手稿!然后将手稿用特快空运邮寄到我这里来!很多顶级期刊的审稿流程,仍然非常看重,甚至要求原始手稿!” “我明白,庄教授。” 陈长河应道,随即问:“您打算将这篇论文投往哪个期刊” 电话那头的庄志宏声音陡然提升,带着毋庸置疑的信心:“投哪个以这篇论文的质量和开创性,当然足够投最好的那个——《econometrica》!” 他怕陈长河不清楚这个期刊的分量,特意解释道:“《econometrica》是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的旗舰刊,是整个经济学界毫无争议的顶级期刊! 在所有经济学期刊的排名中,《econometrica》永远稳居前二,与《美国经济评论》争夺头把交椅。 在理论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理论方面,它甚至被视为第一名,是所有计量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学者梦寐以求的殿堂! 能在这上面发表文章,不仅仅意味着学术水平的国际认可,更代表着你在推动这个学科发展前沿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很多诺奖得主的核心成果,都是首发于此!” 说到这里,庄志宏多了一丝迫不及待:“长河,时间很关键! 如果你能在一周内把修改誊写好的手稿寄到我手里,我立刻提交。 说不定,这个月底之前就能出最终审核结果。 顺利的话,完全可以赶上12月份的当期刊登!” “12月份刊登” 陈长河惊讶道:“这么快” 《econometrica》作为顶级期刊,审稿过程以其“残酷”和“挑剔”闻名。 编辑和审稿人都是该领域的顶尖学者,他们对论文的数学严谨性、理论原创性和结论的普遍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发表,经历三四轮修改、耗时一两年是家常便饭。 它的接受率极低,可能只有5%-10%,远低于其他顶级期刊。 一个月内从投稿到刊登,这在《econometrica》的审稿刊登流程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速度! “就是这么快!” 庄志宏语气笃定:“一般的论文,想在《econometrica》发表,困难重重。 那是因为《econometrica》不满足于发表优秀的研究,它追求的是开创性和奠基性的研究。 编审们喜欢的文章常常不是解决某个具体应用问题,而是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模型或新的计量方法,为整个经济学界提供新的分析工具和思考范式…… 而你这篇论文,正是在他们看来,最具价值、也最受青睐的文章类型! 毕竟,它有可能改变未来许多应用研究者思考问题和设计研究的方式! 这样的论文,值得特事特办,快速通道处理!” 说到这里,他又稍稍压低声音,补充道:“而且,《econometrica》现任的主编霍华德,与我在普林斯顿就有过不少学术交流,他对有潜力的开创性工作一向非常支持。 我会亲自给他打个电话,说明这篇论文的独特价值和我们合作的过程。 加上论文本身过硬的质量,快速通过审核并非不可能!” 陈长河明白了,沉声回应:“我明白了,庄教授。感谢您的鼎力相助!我立刻开始修改,保证在一周内,将完美的手稿空运至您手中!” “好!我等你的手稿!” 庄志宏说道,并再次叮嘱:“记住,誊抄务必清晰工整!我这边会提前跟期刊方打好招呼,我们双管齐下,争取创造一个小小的奇迹!” 挂了电话,书房里恢复了寂静。 陈长河望了眼窗外皎洁的月光,深吸一口气。 他端正坐好,铺开崭新的稿纸,拿起笔,开始一字一句地、极其认真地按照庄志宏的建议进行修改和重新誊写。 …… 两天后,修改并重新工整誊抄好的论文手稿,被陈长河用特快空运寄往美国。 又过了三天,他接到庄志宏的确认电话,告知手稿已安全收到,并会立即转交至《econometrica》编辑部。 接下来的日子里,等待变得格外漫长而煎熬。 陈长河、黄聚山、洪犇和赵旭四人,虽然表面上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研究室的各项工作,但内心都充满了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庄志宏那句“这个月底之前就能出最终审核结果”,就像一块悬在他们心间的石头。 随着11月份一天天临近尾声,却始终没有消息传来,那石头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沉。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11月的最后一天。 陈长河四人仿佛有着某种无形的默契,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留在中心加班。 夜色渐深,办公楼里愈发安静。 晚上九点已过,电话依旧沉默着。 黄聚山、洪犇和赵旭三人终于坐不住了,一起来到陈长河的办公室。 “陈主任。” 敲开门后,三人进来,黄聚山小心翼翼地询问:“都快九点半了,您这边……有收到任何消息吗” 陈长河从一堆文件中抬起头。 其实他自己心里也七上八下,琢磨着是不是编审们觉得还有需要大修的地方,或者遇到了其他什么波折。 但他的脸上保持着平静,甚至还露出一丝宽慰的笑容,对略显焦灼的三人说道:“还没有。 国际顶级期刊的审核流程严谨复杂,就算有庄教授推动,延迟几天也是正常的。 大家别太着急,都忙了一天了,先回去休息吧,有消息我第一时间通知你们。” 洪犇和赵旭脸上难掩失望。 黄聚山也轻轻叹了口气,正欲开口再说些什么。 叮铃铃——! 就在这时,陈长河办公桌上的那部电话,突然毫无预兆地、急促地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