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少888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黄运泰那略显佝偻、失魂落魄的背影尚未完全消失在皇极殿那高大的门廊之外,殿内凝滞的空气仿佛被投入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荡起无数暗流。户部尚书,掌管天下钱粮税赋的计部之职,就这么突兀地空了出来!这个位置的重要性,不亚于国之命脉,牵动着朝堂上每一根敏感的神经。 端坐于御座之上的朱由检,将下方百官那瞬间变幻的神色尽收眼底。惊愕、贪婪、算计、期待……种种情绪在那一张张或老成持重、或精明外露的脸上交织闪过。他心中一片雪亮,知道接下来的必是一场激烈的争夺。而他,早已有了属意的人选——那位在天启年间因不附魏忠贤而遭罢黜,却以精明干练、善于理财着称的毕自严。历史轨迹也显示,此人正是在魏忠贤倒台后得以起复,并在此后艰难时局中为支撑大明财政呕心沥血。此刻提出遴选新尚书,正是将毕自严推上前台的最佳时机。 他不动声色,脸上依旧带着一丝因黄运泰去职而产生的“惋惜”,目光平静地扫过群臣,用那已然恢复沉稳的语调开口道:“户部乃国之根本,不可一日无主。黄卿既去,这户部尚书一职,关系重大,需得尽快选定贤能接任。诸卿……可有合适人选荐于朕” 话音甫落,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殿内顿时炸开了锅。 几乎是同时,两位官员几乎是抢着出列。 一位是都察院的某位御史,素以东林清流自居,他手持笏板,声音洪亮:“陛下!臣荐都察院右都御史曹于汴!曹公清正廉明,素有直声,精通经济实务,若掌户部,必能涤荡积弊,充盈国库!” 曹于汴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在士林中声望颇高,推荐他,显然是东林一系意图将这个要害部门抓在手中。 然而,他话音刚落,另一位官员,看其袍服品级似是通政司的官员,立刻出列反驳,此人以往与阉党过从甚密,他高声奏道:“陛下!臣以为不妥!曹御史固然清名在外,然都察院职在风宪,与钱粮度支实非其所长。臣荐原任户部左侍郎、现暂管部务的郭允厚!郭大人久在计部,熟悉钱粮章程、天下赋税出入,由他接任,可保平稳过渡,不致生乱!” 郭允厚在天启朝便是户部高官,与黄运泰搭档多年,虽非阉党核心,却也关系匪浅,推荐他,显然是阉党残余势力意图维持他们在财政系统的影响力。 “郭允厚”那东林御史立刻嗤之以鼻,转身对着那通政司官员怒目而视,“此人在黄运泰手下多年,若真有能力,国库何至于空虚至此臣恐其上任,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甚至变本加厉!陛下,万不可用此庸碌守旧之辈!” 那通政司官员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曹于汴一介言官,只会空谈清议,何曾理会过柴米油盐若让他掌户部,只怕国库未盈,清谈之风已炽,于国何益” “你……你这是污蔑!” “下官所言,句句属实!” 两人就在丹陛下争执起来,面红耳赤,唾沫横飞。而他们身后,各自的支持者也纷纷出言助阵,或引经据典证明己方人选之贤能,或搜罗罪名攻击对方人选之不堪。一时间,皇极殿内如同市井吵嚷,将什么朝廷体统、君臣礼仪都抛在了一边。东林一系咬定郭允厚是阉党余孽,无能误国;而支持郭允厚的一派则指责东林党人只会空谈,不通实务,若掌户部必致大乱。 朱由检冷眼看着下方的混乱,心中并无太多意外。这正是他预料中的局面。两派人马为了这个肥缺,已然撕破了脸皮。他需要等待一个契机,一个能将毕自严这个名字抛出来,并且显得不那么突兀的契机。 就在这时,一个沉稳的声音响起,暂时压过了现场的嘈杂。 “陛下,臣有本奏。” 众人望去,却是内阁成员李标。李标在朝中素有刚正之名,虽被归于东林,但更偏向于实干,与那些喜好空谈的言官有所不同。朱由检此前也曾与他密谈,对他颇为看重。 “李卿请讲。”朱由检颔首示意。 李标手持笏板,目光扫过争执不休的双方,沉声道:“陛下,曹公清望,郭侍郎熟稔部务,皆有其长。然,户部掌天下钱粮,如今国库空虚,百业待兴,非仅有清名或仅熟旧例者所能胜任。需得一位既懂经济之道,又能勇于任事、不避艰难,且……品性足以让人信服之干才。” 他顿了顿,在所有人注视下,清晰地说道:“臣以为,原任河西巡抚、后被罢黜在家的毕自严,可当此任!” “毕自严”三个字一出,殿内顿时一静。许多官员脸上露出思索之色。 毕自严,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知县、刑部主事、太仆寺卿、右佥都御史巡抚天津等地,在河西巡抚任上整顿屯田、筹措军饷颇有成效。后因不肯依附魏忠贤,被寻隙罢官归里。此人的能力和操守,在朝野是有公论的。 然而,李标的推荐立刻引来了两方面的反对。 “毕自严”先前推荐曹于汴的东林御史首先皱眉,“毕公能力或有,然其久不在朝,于现今户部情势、天下赋税演变,恐已生疏。且其年事已高,精力是否足以担当如此繁剧” 他担心的是毕自严并非东林核心,若他上台,东林党对户部的影响力将大打折扣。 那边推荐郭允厚的官员也立刻反驳:“毕自严当年在地方虽有小绩,然户部乃中枢机要,非同小可!岂能轻易委于一个罢黜多年之人郭侍郎久在部中,上下熟悉,才是稳定大局之上选!” 他们同样担心毕自严这种相对独立、且有“清名”的官员上台,会清算旧账,损害他们的利益。 于是,刚刚平息一些的争吵再次掀起,变成了三方混战。支持曹于汴的、支持郭允厚的、以及少数支持毕自严的(主要是些看重能力的务实派官员),互相攻讦,各不相让。支持曹、郭的两派更是将主要火力对准了毕自严,试图将这个“第三方”候选人率先排除出去。殿内乱成一团,几乎要将屋顶掀翻。 朱由检看着这如同菜市场般的景象,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他需要出面收拾局面,并将自己的人选扶上马。 朱由检看了看王承恩,王承恩马上明白皇帝什么意思 。 王承恩用他那尖细的嗓音喊了声:“肃静!”。 争吵声戛然而止。所有官员都意识到自己失态,连忙整理衣冠,垂首听训。 朱由检目光如电,缓缓扫过众人,最终停留在李标身上,语气平和却带着决断:“李卿所荐,老成谋国,深合朕心。” 他一句话,先定下了基调。然后,他看向众人,开始陈述理由,语气沉稳而有力,仿佛早已深思熟虑: “方才诸卿所荐,曹卿清望素着,郭卿熟悉部务,皆有其才,朕亦知晓。”他先肯定了双方的人选,以示公允,避免过于刺激某一方,“然,正如李卿所言,户部今日之局面,非比寻常。空虚至此,非寻常理财之法所能应对。需得一位既通晓钱粮根本,又能不囿于旧例、敢于任事开拓之臣。” 他将目光投向虚空,仿佛在追忆:“毕自严,朕亦素有耳闻。昔年在河西,整顿屯政,充盈军储,卓有成效,此乃实绩,非空谈可比。其人为官,清廉自守,不畏权阉,因而去职,此乃气节,朕所欣赏。” 他话锋一转,回到现实:“至于年事已高、久不在朝之虑……朕以为,正因其阅历丰富,方能洞察积弊之根源;正因其久离中枢,或更能以全新眼光审视困局,打破陈规!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用非常之人!” 他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朕意已决!户部尚书一职,就由毕自严接任!” 御音落定,金口已开。 殿内一片寂静。东林党人和阉党残余们面面相觑,心中虽有不甘,但皇帝给出的理由确实难以驳斥。毕自严有能力、有实绩、有气节,而且最关键的是,他并非对方阵营的人!如果继续争吵下去,万一皇帝被对方说动,选了曹于汴或郭允厚,那对自己这方才是更大的损失。眼下这个结果,虽然未能如愿,但至少没让死对头占到便宜。加上此事确实来得突然,双方都未及充分串联和准备,再闹下去,恐怕也难有更好的结果。 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默契,在敌对双方之间悄然达成。 短暂的沉默后,首先是首辅施凤来出列,躬身道:“陛下圣明烛照,知人善任,臣等附议。” 他一带头,其他官员,无论是情愿还是不情愿,都只能齐齐躬身: “陛下圣明!” 见无人再公开反对,朱由检心中暗暗松了口气,知道此事已成。他不再给节外生枝的机会,立刻目光转向文官队列前方另一位重臣。 “吏部尚书王永光。” 一位面容清癯、神色严肃的老臣应声出列:“臣在。” “着吏部即刻行文,起复毕自严为户部尚书,令其接到旨意后,即刻赴京上任,不得延误!” “臣,遵旨!”王永光干脆利落地领命。他作为吏部尚书,职责所在,对于皇帝最终选定一个能力与资历都足够,且相对中立的人选,内心其实是认可的。 朱由检点了点头,看着王永光退回班列,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毕自严的上任,将是他重整大明财政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他仿佛已经看到,那空空如也的国库,未来或许能在这位能臣手中,艰难地生出些许希望的微光。 然而,他也知道,将这微光变为现实,前方还有无数的艰难险阻,以及……这殿内诸多心思各异的臣工。他的目光再次变得幽深起来,今日这朝会,还未到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