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陈小豆的商业天赋
小书僮9527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几天后,陈小豆再次悄然离开宜宾,奔赴重庆。 这一次,他怀里揣着的,是张阳通过秘密渠道兑换的巨额银票,以及沉甸甸的期望。 留在宜宾的张阳和李拴柱,则如同上了发条一般,更加忙碌。招兵工作仍在继续,虽然缓慢,但每天都有几个新人加入。 新兵训练和老兵操练的口号声在营地上空回荡,显得生机勃勃。 伙食标准的秘密提升,让士兵们的忠诚度和训练热情空前高涨。 张阳的大部分精力,则投入到了更为隐秘的布局中。 他几乎每天都要通过专人和陈小豆秘密进行信件联系,处理来自重庆的消息和请示。 又过了大半个月,陈小豆从重庆发回了一份极其详尽的密报。 张阳在团部自己的房间里,就着油灯,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每一个字,心情随着内容起伏。 信的前半部分是关于设备采购的进展。 陈小豆以极其精明的商业手腕,与慎昌洋行和礼和洋行分别进行了多轮谈判。 他并没有急于下单,而是充分利用了几家洋行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他们急于脱手设备的心理,硬是将价格又压下去一成半! 最终,五万纱锭的全套二手八成新的纺纱设备(包含动力和辅助设备),以二十九万七千五百大洋的价格成交! 而三十台套的二手机械加工设备(包括车、铣、刨、钻、磨床等),则以六万八千大洋的价格拿下! 两项合计,仅花费三十六万五千五百大洋,比张阳最初五十万的预算,节省了足足十三万多大洋! 而且条款极其优惠,洋行负责运输到上海港,并派员指导安装。 信的中间部分,是关于人员的招募。 陈小豆汇报,他已经成功聘请到了两位关键人物: 一位是原上海某大型纱厂的生产工程师,名叫赵学文,四十岁左右,经验丰富,因工厂裁员而返乡;另一位是原汉口某机械厂的技师傅,名叫周福海,年纪稍长,技术精湛,尤其擅长设备安装和维修。 两人都对能有机会在四川主持新建工厂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对陈小豆(以南洋商行代理人身份)开出的优厚薪金和全权负责技术的承诺感到满意。 此外,陈小豆还物色到一位名叫钱伯通的经理人,此人曾在武汉多家商行做过经理,精通采购、销售和物流,为人精明却讲信誉,由他负责未来工厂的日常运营和商业往来,颇为合适。 这三人已初步答应赴宜宾开展工作。 信的最后,附上了由赵学文、周福海两位工程师初步拟定的《工厂建设计划纲要》、《设备运输安置预案》以及《工人招募培训初步设想》。 张阳仔细阅读着这些计划。赵学文在计划中提出,工厂选址必须临近水源(用于生产和消防)且交通便利,宜宾码头附近就有几处废弃的货栈和空地,稍加改造和平整即可作为厂址,能节省大量时间和土木成本。 设备从上海溯江而上,可用大型木船拖运,直达宜宾码头,卸货入厂极为方便。 周福海则对机械厂的布局提出了建议,认为应先以维修和加工普通零件为主,同时挑选聪慧的学徒工,跟着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学习,逐步培养自己的技术骨干力量。 他还列出了一份初步所需的工具和原材料清单。 关于工人招募,两人的建议不谋而合: 优先招募本地心灵手巧、识字算数的青年,以及一部分生活困苦、肯吃苦耐劳的流民,进厂后实行严格的学徒工制度,由聘请来的老师傅和工程师集中培训。 “好!好!好!” 张阳看完,忍不住连说了三个好字,激动地在房间里踱步。 陈小豆这件事办得实在是太漂亮了!不仅买设备省下了巨款,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真正懂行的专业人才! 有了这些计划和这些人才,办厂就不再是他一个人凭空想象,而是有了切实可行的蓝图和执行者! 他立刻铺纸研墨,准备给陈小豆回信。 他完全批准了陈小豆谈判达成的采购协议,授权他即刻签署合同并支付第一期款项。 对于三位关键人才的聘用,他也予以肯定,并要求陈小豆尽快安排他们携家眷秘密前来宜宾,安顿事宜他会让李拴柱以“朋友投奔”的名义悄悄办好。 在回信中,他特别强调了几点: 第一,所有合同、款项往来,必须严格以“南洋陈氏商行”的名义进行,绝对保密。 第二,设备运输到上海后,转运宜宾的过程,要委托给信誉良好的大型船运公司,并购买保险,确保万无一失。 第三,赵、周、钱三人到宜宾后,先不急于公开露面,由他亲自秘密会见,详细商讨建厂的具体细节和后续步骤。 写完密信,用火漆封好,交给绝对可靠的心腹士兵立刻送往重庆。 张阳走到窗前,天色已经蒙蒙亮。 江风吹来,带着潮湿的水汽和一丝初夏的暖意。 他仿佛已经听到机器轰鸣的声音,看到洁白的棉纱从纺锭中吐出,看到精密的车床加工出闪亮的零件。 那不仅是银元的流动,更是力量的滋生。 一条隐秘而强大的生命线,正在长江水道的奔流声中,缓缓延伸,即将在这川南重镇扎下根来。 工业化的道路已然铺开,尽管前方必然充满荆棘和挑战,但张阳的心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 他来自2025年,那时的中国,拥有种类齐全的工业门类,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那时中国的腰杆才直得起来,老百姓也才不用仰人鼻息。 而在这个时代,民族工业举步维艰,买办经济大行其道,国家屡受欺辱,百姓艰难穷困。 要想改变这一切,就需要有人逆流而上,敢于在这疾风骤雨的长夜里,点燃一盏倔强的工业之光。 而且这道光还要越来越亮,最终驱散这无尽的黑暗,张阳知道这很难,但他一定要去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