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原来“黄袍加身”并不是宋太祖独有的?借鉴啊(*′I`*)
诗容词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次日清晨,赵匡胤尚未起床,将士们已披甲持刃涌至帐前,将一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齐声高呼。 赵匡胤假意推辞,最终答应,却当场约法三章: 回开封后,不得惊扰太后与幼主,不得伤害公卿大臣,不得劫掠府库。 大军返回开封时,守城将领石守信、王审琦早已打开城门——— 原来一切早有预谋。 后周大臣见状,知大势已去,宰相范质无奈跪拜。 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定都开封。 这场陈桥兵变,全程未流一滴血,被后世称为中国史上最完美的权力交接。” 七玥:“虽然但是多少有点不道德吧毕竟柴荣对赵匡胤那么好,那么信任!怎么不学一下诸葛亮呢” “四、杯酒释兵权:武将皇帝的政治智慧?? 登基后的赵匡胤,夜夜难眠。五代五十三年间,换了十四个皇帝,全是武将篡位——— 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公元961年,他设下一场着名的宴席。 酒过三巡,赵匡胤叹道: 我能有今日,全靠诸位。但当了皇帝才知,还不如做节度使自在,夜夜不敢安睡啊! 石守信等人忙问缘故,他说: 若有朝一日,你们部下也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即便不愿,能行吗 将领们吓得魂飞魄散,跪求生路。 赵匡胤顺势提议: 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去地方做个富家翁,买良田美宅,子孙永享富贵。 我与你们结为亲家,君臣无猜,岂不美哉 次日,石守信等人纷纷称病辞职,赵匡胤一一应允,给予厚赏。 这便是杯酒释兵权——— 不杀功臣而收兵权,尽显其政治手腕。 此后,他改革军制: 将禁军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互相牵制; 又实行更戍法,让军队定期换防,将领不随军调动,彻底杜绝将专其兵的可能。 这套制度虽后来导致,却在当时终结了武将乱政的噩梦。” 七玥:“反正不太喜欢。这不就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吗” “五、文治盛世:从武学宗师重文皇帝 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却深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他曾对赵普说: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于是,宋朝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重文抑武时代。” 七玥:“怎么不学学大唐武德充沛呢文武本来就应该是平等的。” “他扩建国子监,恢复科举,甚至首创,由皇帝亲自出题考核进士,防止考官舞弊。 有一次,他见考生们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据统计,北宋共录取进士余人,是唐代的十倍,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文豪皆出自科举。 他还立下祖宗家法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有大臣顶撞他,他虽气得摔碎玉斧,却终究没有降罪。 这种宽容,让宋朝文化达到巅峰——— 宋词、理学、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指南针)皆领先世界。” 七玥:“这些当中是无可取代,宋朝的科技确实是最发达的,可惜没有直接朝着更先进的地方发展。” “但他并未放弃统一大业。采用先南后北战略,先后灭南平、后蜀、南汉、南唐。 攻南唐时,后主李煜派人求和,赵匡胤留下那句千古名言: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最终,宋军兵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江南归入版图。 六、烛影斧声:千古之谜与历史功过” 七玥:“来了,来了,赵光义这个绝命毒师来了。” “公元976年,赵匡胤正筹备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却在十月二十日突然去世,享年五十岁。 关于他的死因,成了宋史最大谜团。 《宋史》仅记载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而野史《续湘山野录》则描述了烛影斧声的悬案: 当晚,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饮酒,席间有人看见烛影下赵光义起身离席,又听见赵匡胤柱斧戳地声,说好为之。 次日清晨,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 这桩悬案至今无解,但无论真相如何,赵匡胤的功绩已永载史册。 他终结了五代十国的战乱,让百姓重获安宁; 他建立的文官制度,影响中国千年; 他留下的大宋,虽军事不强,却创造了当时世界最繁荣的经济与文化——— 汴京人口百万,gdp占全球三分之一,《清明上河图》便是最好的见证。 从洛阳夹马营的啼哭,到陈桥驿的黄袍; 从盘龙棍横扫千军,到杯酒间释兵权; 从江湖游侠到一代明君,赵匡胤的一生,是一部充满矛盾与智慧的传奇。 正如史学家邓广明所言:他是中国史上最平凡的帝王——— 出身军户,历经坎坷; 也是最不平凡的帝王——— 以武人身份开创文治盛世,用权谋与宽容,为乱世画上句号。 ~~~ 七玥:“我觉得历史多少是有点抬高了宋太祖的。” 突然,七玥看到了一个评论,或者说是一个帖子~ “千年前的逆袭王者:赵匡胤凭什么被骂了又被夸 在中国帝王圈里,赵匡胤绝对是个矛盾体——— 有人骂他窃国大盗,靠兵变抢了柴家天下; 也有人赞他千古仁君,结束五代乱局却不杀功臣。 这位宋朝开国皇帝,到底藏着多少争议 骂名里的得位不正:一场被包装成的兵变 公元960年的陈桥驿,黄袍加身的戏码至今被人嚼舌根。 后周世宗柴荣刚去世,留下孤儿寡母,身为禁军统帅的赵匡胤就被将士们逼得称帝,回头还把国号改成———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哪是被迫\/ 分明是早有预谋。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直接戳穿: 赵匡胤之得天下,与曹操、司马懿何异 都是权臣篡政,只不过他手段更——— 没杀后周恭帝,还给了柴家丹书铁券,保其子孙永享富贵。 可再怎么包装,抢了孤儿寡母的江山,终究成了绕不开的道德瑕疵。” 七玥:“颇有几分道理,王夫之还是明代比较清醒的思想家了~(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