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容词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元602年,在秦岭北麓的歧州雍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宝鸡凤翔),一个改变中国科学史走向的婴儿,呱呱坠地……… 父亲李播曾为隋朝县尉,因不满官场的黑暗与倾轧,毅然弃官,隐居修道。 自号“黄冠子”,李播精通天文历算与道家经典,着有?《天文大相赋》。 还为?《老子》做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李淳风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与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年仅9岁时,李淳风就远赴河南南驼山拜“至元道长”为师,在道观中,他如饥似渴地研习天文、历法、阴阳之学~ 白天他跟着师傅观测星象,学习天文仪器的使用; 夜晚他在烛光下研读古籍,钻研其中的奥秘。 凭借过人的聪慧与勤奋,少年李淳风很快就崭露头角,被称为“神童”。 17岁返乡时,他以博通群书,尤其擅长星象推演,在当地小有名气。 隋末烽火连天之际,经李世民挚友刘文静引荐,李淳风以记室参军身份加入秦王幕府。 战场上,他白天处理军务,夜晚则架起自制的浑天仪观测星象。 某次,在虎牢关战役前夕,他通过星象变化准确预判暴雨将至,建议唐军暂缓进攻,成功避免了一场因泥泞地形可能导致的溃败。 这种将天文知识与军事实践结合的能力,让李世民对其刮目相看。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李淳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逐渐成长为兼具实战经验与理论功底的复合型人才。 唐朝建立后,李淳风在天文历法领域的才能,逐渐崭露头角,当时朝廷使用的是“傅仁均”所制的?《戊寅元历》~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历法在日食预测等方面出现了诸多误差~ 贞观初年,李淳风经过精密的计算和研究,发现?《戊寅元历》~推测的一次日食时间有误… 他大胆上书唐太宗,指出实际发生日食的时间,应该比?《戊寅元历》推算的晚。 在当时,“日食”被视为关乎国运的大事,李淳风的这个说法无疑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唐太宗将信将疑,但为了验证,还是决定等待“日食之日”的到来~ 到了预测的那一天,朝堂上下都屏息关注着天空的变化,随着原本推算的日食时间过去,天空却依然明亮。 一些大臣开始对李淳风冷嘲热讽,认为他不过是在信口开河,然而李淳风却镇定自若。 他在皇宫的庭院中指着自己事先在墙上标记的太阳影子位置,坚定的说: 此刻尚未到来,等到月影到达标记之处,日食必然发生。 没过多久,太阳开始逐渐被黑影吞噬,“日食”如李淳风所预测的那样准确发生。 这一事件让唐太宗大为惊叹,对李淳风的才能更加刮目相看,李淳风也因此声名远扬~ 被破格提拔为将士郎,进入太史局,正式开启了他在天文历法领域长达40年的辉煌生涯~ 进入太史局后,李淳风着手对当时的天文观测仪器浑天仪进行改造,传统的浑天仪仅有二重环,即赤道与地平圈,观测时误差较大,难以满足日益精确的天文研究需求… 李淳风凭借深厚的学识和创新思维,对浑天仪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他创造性地增加了第三重三辰仪,将赤道、黄道,白道整合于一体,制作成了“浑天黄道仪”~ 这一改进意义重大,新的浑天仪不仅能够更准确的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行轨迹,还能直观的展现日月星辰之间的关系,是天体坐标测算精度提升了20倍~ 李淳风制造的浑天黄道仪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先进的天文仪器,其结构设计被后世历代所效仿。 唐代之后的浑仪,基本都沿用了他的设计理念。 即使在现代,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复制的“古浑仪”,依旧采用了李淳风当你的结构,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李淳风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他与袁天罡合着的?《推背图》以及那些关于未来的神秘预言。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对大唐国运十分关切,于是,命李淳风和袁天罡推算大唐及后世的命运。 两人运用周易八卦,天文星象等知识开始了推演,在推演过程中,李淳风陷入了痴迷状态,一直推算到了2000年后的未来~ 袁天罡见势不妙,担心天机泄露过多,便推了推李淳风的后背,提醒他天机不可再泄。 ?《推背图》也因此得名,其中关于武则天篡夺李唐江山的预言,更是充满神秘色彩~ 推背图中有一项预言:日月当空,照临下土,扑朔迷离,不文亦武。 日月当空,组合起来正是“曌”字~ 而武则天称帝后,便自创“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寓意自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高悬天空,普照大地~ 不文亦武则暗指武则天。 此外,还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唐太宗时期,民间流传着“武代李兴”的谶语,唐太宗对此十分担忧~ 曾询问李淳风此事的真假,李淳峰回答说这是天命,无法改变。 他还告诉唐太宗,此人已在宫中,40年后将称帝,而且会诛杀李唐皇室子孙,但最终他会归还天下于李唐。 唐太宗听后,本想下令诛杀所有可疑之人,但被李淳风劝阻,称天命不可违,如果强行诛杀,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历史的发展果然如李淳风所言,几十年后武则天逐渐掌握大权,最终称帝,建立武周政权,而在她晚年,又将政权归还给了李唐皇室。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关于?《推背图》的真实性,史学界存在诸多争议~ 多数学者认为,现存的?《推背图》版本,大多是宋明时期后人的委托之作,但这并不影响李淳风在预言文化领域的传奇地位~ 与“武代李兴”谶语相关的还有一段错杀“李君羡”的历史插曲~ 当时唐太宗对“武代李兴”的预言耿耿于怀,时刻警惕着可能威胁李唐江山的因素。 一次宫廷宴会上大家行酒令,要求各报自己的小名,左武卫将军“李君羡”说自己小名叫“五娘子”~ 唐太宗一听,心中暗自一惊,因为“五”与“武”谐音,再加上李君羡的官职,封邑中都带有“武”字,这一系列巧合让唐太宗对他起了疑心…… 不久后,李君羡便被人诬告谋反,唐太宗不加详查就将其处死~” 李君羡:“我真的是太冤枉了,陛下,我真的没有造反呀,我对大唐忠心耿耿啊。。。陛下,你不讲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