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容词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七玥并没有给唐朝老祖宗们反应的时间,立马被一个美男子的图片吸引住了。 于是点开了一个小视频。 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只见画面上缓缓浮现一个身穿战国袍的美男子。 与此同时,天幕解说词也开始了: “战国顶流宋玉: 靠一篇“赋”把情敌钉在耻辱柱上,还成了“悲秋文学祖师爷”~ “战国美男千千万,靠脸吃饭占一半”,但宋玉偏要做那个“靠脸更靠才华”的例外。 他是屈原的头号迷弟~ 是楚王身边的“御用文案”~ 更是能靠一篇文章把对手怼到千年翻不了身的“狠”人——— 这位被杜甫写进诗里的“初代凡尔赛大师”,人生可比小说带感多了。 ?从没落贵族到王室文臣:8岁遇屈原,17岁惊艳楚王~ 宋玉的出身自带“落魄贵公子”剧本~ 他生于公元前298年的楚国鄢城(今湖北宜城),是没落宋国宗室之后。 3岁时母亲病逝,父亲靠着在鄢城做小吏的微薄俸禄将他养大。 虽家境清寒,但他从小眼里有光———8岁那年,被流放的屈原恰好到鄢城讲学,宋玉父亲托人将他送入学堂。 别的孩子死记硬背《离骚》字句,他却追着屈原问“受命不迁”的隐喻,还写下“曾枝剡棘,圆果抟兮”的句子…… 既写橘树形态,又暗合屈原的坚守,让屈原忍不住赞叹“此子可教”。 17岁那年,宋玉背着竹简闯楚国王宫。 楚襄王见他年轻,故意刁难: “听说你擅长辞赋,能写朝堂事吗” 他从容铺开竹简,提笔就写“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 用风的起伏暗喻朝堂变化,把抽象的政治说得像自然现象般透彻。 楚襄王当场拍板: “留下!” 让他做了文学侍臣,整理王室典籍,偶尔陪王伴驾。 这个看似清闲的职位,却让他接触到楚国最核心的文化遗产,为后来的创作攒足了底气。 公元前280年,楚襄王在云梦泽打猎,让宋玉写篇赋记录盛况。 他挥笔写下《高唐赋》,把大风掀浪比作“骊山之孤母”(骊山隆起的孤峰),既写尽自然之壮阔,又藏着对山河的眷恋。 楚襄王看得兴起,直接把云梦泽西侧300亩良田赏给了他——— 这就是“宋玉田”的由来,据说那里的稻谷至今长得比别处饱满,当地人说“沾了文人的灵气”。 ?登徒子骂他好色 他写篇“赋”让对方成“好色代言人” 少年得志总招人眼红,大夫“登徒子”就是最看不惯他的那个。 这人本就以“好色”闻名,却跑到楚襄王面前搬弄是非: “宋玉长得好看,肯定是个好色之徒,大王可得离他远点!” 换别人可能气得跳脚,宋玉却直接写了篇《登徒子好色赋》回怼,堪称“古代最佳公关文”。 他先夸东边邻居家的姑娘: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美得恰到好处,可自己“三年未尝识焉”(三年没正眼看过); 转头就吐槽登徒子: “他老婆又丑又邋遢,蓬头挛耳,龃龉唇齿,还长了疥癣痔疮”,就这样,登徒子还跟她生了5个孩子——— “到底谁好色” 这篇文章不仅让楚襄王彻底信了他,还让“登徒子”成了好色的代名词,流传两千多年。 网友要是早生几千年,估计得刷“宋玉这口才,不去开辩论会可惜了”。 ?从宫廷文臣到乱世悲士: 一句“悲哉秋之为气”,道尽家国痛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楚襄王带着残部逃到陈城(今河南淮阳)。 一路上,宋玉亲眼见百姓拖家带口逃难,饿殍遍野,心里像被堵住了。 也就是这时,他写下了《九辩》的开篇: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表面是叹秋,实则是哭国家——— 秋风萧瑟像乱世,草木凋零如楚国。 这句成了“悲秋文学”的鼻祖,后来杜甫、欧阳修写秋,都绕不开这个调调。 到了陈城,他给楚襄王写《谏伐秦书》,建议“合纵抗秦,休养生息”,可朝堂上主和派骂他“书呆子”,根本没人听。 直到公元前263年楚考烈王即位,他才迎来转机。 新王想重振楚国,让他做议政大夫,参与国策。 这时的宋玉已45岁,文风沉郁了许多,他献上《大言赋》《小言赋》,说“大言足以安邦,小言足以治家”,劝君王“兼听则明”。 可安稳日子没几年,春申君黄歇得宠,这人主张“亲秦”,跟宋玉的“联齐抗秦”对着干,便弹劾他“迂腐误国”。 考烈王虽没重罚,却把他贬到夷陵做小吏。 路过汨罗江时,他望着屈原投江的地方,写下“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既是呼应屈原的《怀沙》,也是在叹自己的遭遇。 楚国亡了,他把最后的希望写进《招魂》~ 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70岁的宋玉被召回宫,却只得了个“太中大夫”的闲职——— 有官名,没实权。 他看着年轻王子们喝酒享乐,想起当年云梦泽的盛况,心里像被秋风吹过一样凉。 最后的日子里,他写了《招魂》。 “魂兮归来!入修门些”,表面是给逝去的楚襄王招魂,实则是在喊“楚国回来吧”。 可秦国的铁骑没给他留时间——— 公元前222年,秦军攻破寿春,楚国灭亡。 据说消息传来时,76岁的宋玉正在整理竹简。 他没哭,只是把《九辩》定稿端正放好,走到窗前看西天落日。 临终前,他说“葬我于江渚之畔,随屈子游也”,弟子们不忍,把他葬在了寿春城南雀碑之畔,就是现在的“宋玉墓”,碑上刻着“楚大夫宋玉之墓”。 两千多年了,他的“灵气”还在~ 如今,湖北宜城有“宋玉故里”,每年秋天都办“宋玉文化节”。 孩子们会朗诵“悲哉秋之为气”,老人们讲“宋玉田”的故事。 有人说他是“颜值与才华并存的天花板”~ 有人爱他“怼人不留情”的爽~ 更多人记住的,是他把个人命运写进家国,把乱世痛写成千古文——— 就像《九辩》里说的“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纵在浊世,也没丢了文人的骨头。 要是宋玉有朋友圈,最后一条大概会是: “秋风吹了两千年,还好,你们还记得我。” 视频结束 七玥:“啊哈哈,“登徒子”原来是从这里来的呀长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