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容词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二十岁那年,苏洵奉父母之命娶了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程氏。 按说成家后该收心了,可他依旧我行我素: 有时和朋友在酒馆里聊到深夜,有时带着弓箭去岷江边射鸟,甚至一度跑到峨眉山隐居,美其名曰“求道”,实则还是逃避读书。 妻子程氏是个通情达理的女子,她从不抱怨,只是在苏洵偶尔翻书时,默默递上一盏热茶; 见他对孩子们(后来的苏轼、苏辙)格外耐心,便笑着说: “你教他们认方块字时,倒比自己读书认真。” 这段“浪荡岁月”后来成了苏洵自己都忍不住调侃的往事。 ? 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里坦言: “少不喜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话里带着自嘲,却也藏着对过往的坦诚——— 正是这段看似“荒废”的日子,让他见了市井烟火,懂了人情世故,为后来的文章积累了最鲜活的生活底气。 二、二十七岁“顿悟”: 把“补作业”写成励志范本~ 苏洵的“顿悟”,来得不算早,但足够彻底。 二十七岁这年,他去参加乡试,结果名落孙山。 看着同批考生或欢喜或失落的模样,再想起父亲鬓边的白发、妻子灯下缝补的身影,他突然意识到: “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 (我如今所谓的“学问”,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学问) 回家后,他做了一件惊人的事——— 把自己过去写的所有文章搜罗出来,一把火全烧了。 《宋史》记载这一幕时,用了“悉焚常所为文”五个字,可见其决绝。 烧完文章,他抱着《论语》《孟子》等经典,重新从基础学起,像个小学生一样逐字逐句研读,常常读到深夜,油灯燃尽了就借着月光继续。 )o╯ 家里拮据时,程氏变卖嫁妆贴补家用,从不让他为柴米油盐分心; 孩子们(苏轼、苏辙此时已出生)吵着要父亲陪玩,程氏就带着他们去后院种菜,说: “爹爹在做大事,咱们不打扰”。 苏洵后来在《祭亡妻文》里写道: “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 及予既壮,始知读书,子躬执爨,为之忧乐。” 字里行间,满是对妻子的感念。 ? 三、中年“闯京师”: 一篇文章惊动朝堂~=?=? 苦读近十年后,苏洵的文章已颇具风骨。 但他深知,“闭门造车”难成气候。 嘉佑元年(1056年),已近五十岁的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从眉山出发,一路北上赴京师开封——这不是为了应试,而是要“以文会友”,让自己的学问被天下看见。 出发前,他做了两件事: 一是整理多年来的文章,编成《几策》《权书》《衡论》等文集; 二是给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 这封信没有阿谀奉承,开篇就说“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坦诚自己的身份,接着又直言“惟欧阳子可以一言之”,既显诚意,又藏着对自身文章的底气。 欧阳修读罢苏洵的文章,当场拍案叫绝。 他在给友人梅尧臣的信里说: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这里虽先提苏轼,实则对苏洵的赞赏更甚,称其“博辩宏伟”)随后,欧阳修向朝廷举荐苏洵,称赞他“下笔顷刻数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 一时间,苏洵的名字传遍京师。 宰相韩琦读了他的《权书》,赞其“有王佐之才”; 富弼见了他,感叹“此人不出,可惜了”; 连年轻的王安石,虽与他政见有别,也承认“苏明允之文,如大川东注,一泻千里”。 文人雅士争相抄录他的文章,甚至有书商连夜刻印《苏洵文集》,洛阳纸贵。 有趣的是,苏洵对这种“爆红”始终保持清醒。 有人劝他趁机参加科举,他却摆摆手: “吾既已着书,何暇复应举” (我已经把想说的都写在书里了,何必再去应付考试呢) 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思想能否被重视——— 《几策》里谈“吏治”,说“官冗而事废,非天下之利”,直指北宋“冗官”弊端; 《权书》里论军事,提出“兵有长短,用其长而避其短”,反对盲目用兵。 这些观点,后来多被朝廷采纳。 ) 四、“三苏”同辉?: 不只是“苏轼父亲”~~ 在开封的日子里,苏洵最骄傲的,不是自己的名气,而是两个儿子。 苏轼、苏辙在他的教导下,于嘉佑二年(1057年)同科进士及第,一时传为美谈。 考官梅尧臣写诗赞叹: “岷山千里青未了,恨无羽翼高飞翔。” 说眉山苏家的文脉,终于借这父子三人飞向了中原。 但苏洵从不愿活在儿子的光环下,他的文章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与苏轼的“汪洋恣肆”、苏辙的“沉稳平和”不同,苏洵的文字像一把“钝刀”——— 看似不锋利,却能慢慢切入肌理,把道理讲得透彻又带劲。 他写《六国论》,不说“六国破灭因力弱”,偏说“弊在赂秦”,借古讽今,暗指北宋对辽、西夏的“岁币”政策实为“抱薪救火”; 写《辨奸论》,不说“小人误国”,却描绘“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的形象,暗讽伪君子的虚伪。 这种“借古喻今”的笔法,既避了直言进谏的风险,又让道理更易被接受。 他也并非“书呆子”,生活里满是趣味。 据苏轼回忆,父亲闲暇时爱和他们聊历史,聊到项羽时,会拍着桌子说“彼可取而代也,然少智谋”; 聊到刘邦,又会笑“此人无赖,却能容韩信、张良,所以胜”。 他还爱酿酒,眉山老家带来的糯米,在他手里能酿成“苏家酒”,每逢朋友来访,就唤苏轼“取酒来”,边喝边谈,常常忘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