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从司马迁到李世民,无数名人吵翻了:汉武帝何如?
诗容词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元前89年,刘彻下了一道《轮台罪己诏》,公开承认自己“连年征战、挥霍无度”的过错,重启“休养生息”政策———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公开道歉”,堪称“帝王认错天花板”。 此时观看天幕的大汉朝臣们一个个鹌鹑似的,无人敢抬头看台阶上青年帝王的脸色,不用看,都知道黑的可以…… 五、临终托孤:奠定西汉最后的“稳定”~ ) 公元前88年,刘彻快70岁了,开始安排后事。 他有6个儿子,最终选了7岁的幼子刘弗陵当太子——— 因为刘弗陵聪明,像年轻时的自己。 但刘彻怕“后宫干政”(当年窦太后、王太后的阴影还在),直接下令处死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立子杀母”。 ∑ 后宫佳丽们一个个脸色巨差,这,这,这,也太难了~~~ 天幕并未结束,还在继续介绍着: “为了让刘弗陵顺利继位,刘彻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 大司马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 这四人里,霍光沉稳,金日磾忠诚,上官桀和桑弘羊能制衡,刘彻算得明明白白。 (ΩДΩ)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在五柞宫驾崩,享年70岁,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在位54年,把西汉从一个“守成王朝”变成了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帝国,“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就是从他这里开始喊响的。 ? 古今名家评汉武帝: 是“千古一帝”还是“穷兵黩武” 两千年来争议从未停! _ 汉武帝刘彻的一生,像一部“极致反差”的帝王史诗——— 他既开创了“汉武盛世”,奠定了华夏疆域的根基,也因连年征战、晚年巫蛊之祸留下诸多争议。 从西汉到近代,历代历史名人对他的评价,有人捧到“神坛”,有人贬到“谷底”,每一句点评都藏着对“帝王功过”的深刻思考。 ←_← 西汉至魏晋时期_ 很多同代人与继承者对他的“近距离观察”~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 “他是‘多欲’的强者,也是‘遗憾’的凡人”~ 作为汉武帝的“同时代人”,司马迁在《史记孝武本纪》里没少“吐槽”他的“折腾”: “孝武初立,尤敬鬼神之祀”,写他沉迷封禅、求仙,花钱如流水; 但也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承认: “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 明明白白列出他“攘夷狄、修法度、定汉制”的功绩。 司马迁的评价最是客观: 他不否认汉武帝的“雄才”,但也不回避其“私欲”,就像他在《史记》里既写卫青、霍去病的战功,也写李广的悲怆,把汉武帝的“功”与“过”都摊在阳光下,留待后人评说。 七玥:“不,我不赞同!他写卫青和霍去病的时候虽然写了功绩,但多多少少还是掺杂了一点私怨,就还是没那么客观吧,有点点主观在里面。” ?西汉名臣主父偃说: “他的‘推恩令’,是‘不流血削藩’的神操作”~ 主父偃是“推恩令”的提出者,他曾直言: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而汉武帝的“推恩令”,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不用像汉景帝那样“削藩”引发战乱,只用一道诏书,就让诸侯“自拆家业”,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 主父偃曾私下感叹: “陛下此举,看似‘仁厚’,实则比‘削藩’更狠——— 既得了‘善待诸侯’的名声,又彻底解决了百年隐患,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术’。” ←_← 七玥不理解:“难道这不是你给他的建议吗” ?东汉史学家班固说: “他是‘雄才大略’的汉家脊梁”~ 班固在《汉书武帝纪》里,开篇就给汉武帝定了调: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他尤其推崇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北破匈奴,西通西域,南定百越,东并朝鲜”,认为正是这些功绩,让“汉”从一个王朝名号,变成了整个民族的标识。 哪怕提到汉武帝晚年的失误,班固也只是委婉地说“晚而改过,顾托得人”,字里行间满是对“汉武盛世”的推崇。 tt 七玥:“说所谓的汉武盛世。大家都吃不饱,而且男丁几乎战死老百姓家里。也是穷困潦倒呢。” 唐宋时期的文人与政治家则侧重于“理性辩证”~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说: “他的‘集权’与‘用人’,值得我学,但‘穷兵黩武’要不得”~ ( ̄~ ̄) 李世民作为“千古明君”,对汉武帝的评价带着“同行视角”: 他曾对大臣说: “汉武帝雄才大略,然穷兵黩武,使天下疲弊,此朕所不取也。” 但他也承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思想统一; “推恩令”削藩,让皇权集中,这些都是“治国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