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酷提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当朔风城下的血迹尚未被新雪完全覆盖,战争的余烬仍在北疆军民心头闪烁时,位于睿城东南隅,一片新近落成的、风格迥异于传统学宫的建筑群,在一个晴朗的冬日里,悄然迎来了它的第一批主人。 这里没有朱门高墙的森严,也没有雕梁画栋的浮华,只有青石铺就的平整场地,以及几排高大、简洁、注重采光与实用的砖木厅堂。正门之上,悬挂着一块巨大的乌木匾额,上面是刘睿亲笔题写的四个铁画银钩的大字——百家学宫。 字迹间不见文人雅士的婉转风流,唯有金戈铁马的刚健沉雄,与这学宫的气质浑然一体。 开宫之日,没有盛大的庆典,没有繁琐的礼仪。但在黎明时分,学宫门前却已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人群。有身着儒衫、手持书卷的传统士子,眼神中带着好奇与审视;有穿着短打、手脚粗大的工匠,脸上混杂着局促与兴奋;有面色黧黑、指缝带着泥土的农人,眼中满是渴求;甚至还有几个穿着皮袄、眼神怯生生又充满好奇的草原孩子——他们是随白鹿部归附而来的少年。 刘睿亲临学宫,依旧是一身玄色常服,立于正殿前的石阶之上。他的目光扫过下方这迥异于任何一所官学或书院的“学子”队伍,平静地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今日,百家学宫立。此处,不讲门第,不论出身,只问才学与志向。”他的声音不高,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何为百家非独尊儒术,而是兼容并包!儒者,可在此明经义,修德行;工者,可在此传巧技,究物理;农者,可在此研稼穑,求丰登;医者,可在此辩药石,救死伤;乃至兵家、法家、纵横家……凡有一技之长,利于民生,强于北疆者,皆可于此发声,于此传道!” 此言一出,下方人群顿时泛起一阵骚动。尤其是那些工匠和农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这些“贱业”,竟能与读书人并列,登堂入室,成为“学宫”的一部分 “孤设立此学宫,目的只有一个——”刘睿的声音陡然提升,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格物致知,经世致用! 尔等所学,不能只存于高阁,不能空谈误国!要能打造出更锋利的刀剑,耕种出更饱满的稻谷,医治好更多的伤痛,制定出更清明的律法!要能让北疆的百姓,吃得饱,穿得暖,不受外敌欺凌!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格物致知,经世致用!” 这八个字,如同惊雷,炸响在许多人的心头,尤其是那些年轻士子,他们自幼熟读圣贤书,追求的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空泛理想,何曾听过将学问与“刀剑”、“稻谷”如此直接地联系在一起有人皱眉沉思,有人面露不屑,但也有人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简单的开场后,学宫的第一课,正式开始了。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固定的师承,学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前往不同的“学堂”。 最大的正堂,名为“明理堂”,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儒主持,讲授的依旧是四书五经,但侧重点已悄然变化,更倾向于其中关于民本、仁政、华夷之辨的阐述,试图为北疆的统治寻找儒学上的合法性根基。堂内坐着的,多是传统士子,听得摇头晃脑。 而与“明理堂”一墙之隔的,则是一座格外宽敞、甚至有些像巨大工棚的厅堂,门楣上挂着“格物堂”的牌子。这里,主导者赫然是机关大师公输衍! 公输衍没有穿长衫,而是一身便于活动的短打,站在一个巨大的、正在缓缓转动的木质水利传动模型前,周围堆满了各种工具、材料以及他带来的几架小型神机弩和雷火车模型。台下坐着的,除了眼神狂热的工匠学徒,还有不少被那新奇模型吸引过来的士子和年轻军官。 “尔等可知,水流之力,源自何方为何能推动这千斤之轮”公输衍声音洪亮,指着模型,“非是鬼神,非是虚妄,乃是水自高向低,其势能转化为动能也!此乃天地自然之理!格物之学,便是要探究这万事万物背后之‘理’!” 他拿起一架神机弩,拆卸开来,指着其中的齿轮、弩臂:“瞧这悬刀(扳机)与钩心,尺寸角度,差之毫厘,便无法挂弦!为何此般设计最为省力高效这便是力学之理!明白了这‘理’,我们便能造出更省力、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弩!” 他又指向雷火车模型,尽管没有装入火药,但其结构已然让人心惊:“此物之威,尔等多已见识。其所依,乃是另一种物性变化之理,剧烈燃烧,瞬间生巨量之气,膨胀爆炸!探究此理,可控其威,则可开山裂石,亦可造福民生!” 公输衍的讲课,没有引经据典,只有直观的模型、拆解的实物和朴素的道理。许多士子听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想过,这些“奇技淫巧”背后,竟也有如此深奥的“道理”。一些年轻军官则如饥似渴地记录着,他们深知,理解了这些,或许就能在未来的战场上更好地运用这些利器。 在学宫另一侧的“农桑堂”内,气氛则更为朴实。主持者端木青,这位被刘睿招揽的农学大家,正站在一块巨大的、绘制着北疆及周边区域土壤、水系分布图的木板前。台下坐着的,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农和年轻的农家子弟。 “北疆之地,看似苦寒,然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若能引水灌溉,选育耐寒之种,其产出,未必逊于江南!”端木青手指点在地图上的几个区域,“此处,沙质土壤,可试种薯类;此处,临近水源,当筑渠修坝;越冬之小麦,需选强秆、耐冻之种……” 他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种地法门,如何堆肥,如何轮作,如何防治虫害。老农们听得频频点头,不时提出自己在耕作中遇到的难题,端木青则一一解答,气氛热烈。知识在这里,直接与来年的收成挂钩。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学宫一角,一间较小的“知异堂”内,一位通晓胡语、曾在草原游历多年的北疆文士,正通过通译,向一些感兴趣的学子(包括那几个草原孩子和部分年轻军官)讲述草原部落的风俗、信仰、组织结构乃至他们的弱点。 “……胡人重诺,亦重血仇。其部落联盟,看似强大,实则内部矛盾丛生。大汗与诸部首领,并非铁板一块。知其俗,方能晓其心,晓其心,方能定其策……” 这种将“蛮夷”作为研究对象,冷静剖析其社会形态的课程,再次冲击着传统士子的认知。 第一日的课程在夕阳中结束。学子们从各个学堂涌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争辩着。 一个年轻士子对同伴感叹:“格物之学,竟也暗合天地至理!以往只知读死书,却是坐井观天了!” 他的同伴却皱眉道:“然则工匠之术,终是末流,岂能与圣贤之道并列” 旁边一个工匠学徒听到了,忍不住反驳道:“若无我们工匠造弩造雷火,你们拿什么去跟胡人讲圣贤之道拿书本吗” 那士子顿时语塞。 另一边,几个老农围着端木青,还在追问堆肥的细节。而那几个草原孩子,则兴奋地用刚学来的几个汉词,向同伴比划着今天的见闻。 刘睿站在学宫深处的一座小楼上,俯瞰着这充满活力与争论的景象,嘴角泛起一丝微不可察的笑意。 思想的壁垒,已然被撬开一角。 百家争鸣之始,亦是北疆新思想、新文明孕育之始。 这里汇聚的,不仅仅是不同领域的知识,更是北疆未来的无限可能。科技的种子,农业的革新,对异族文化的理解,乃至全新的世界观,都将在这看似混乱的碰撞与交融中,悄然萌发,最终成长为支撑北疆霸业的参天大树。

军史穿越推荐阅读 More+
我有支神笔

我有支神笔

想享像翔香
我虽然不叫马良,但是我也有支神笔啊…………
军史 连载 1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