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1六卿:晋国的六大家族:魏、赵、范、中行、韩、智。

【译文】

越国虽然国家繁荣军队强大,但中原各诸侯都知道这样对自己没有利,说:“这不是我能控制的国家。”现在拥有国家的诸侯,虽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然而君王被蒙蔽,大臣们独断专权,这样他们的国家就像越国一样了。只知道自己的国家与越国不一样,而不知道现在的国家不像从前,是因为不能察觉出事物相似的地方。人民之所以说齐国灭亡,不是因为土地和城邑丧失了,而是因为吕氏不能控制国家而被田氏所取代;人民之所以说晋国灭亡,也不是因为土地与城邑丧失了,而是因为姬氏不能掌握政权而被六卿所取代。现在大臣们掌握大权独自行事,而君主却不知道收回权利,这就是君王不英明。与死人有相同病症的人,是不能活下去的;与灭亡国家有一样情况的国家,是不能存在的。今天沿袭齐、晋想保存国家的老路,这是不可能的。

八、说 难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1;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2。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3,可以吾说当之4。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5,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6。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7,而说之以名高,则阳守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8。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9,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⑩,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仪以挑其恶,如此则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籍资;论其所憎,则以为赏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注释】

1有以说之:用来劝说君主。

2横失:纵横驰骋而无所顾忌。 尽:尽意。充分表达之意。

3所说:被说者,指君主。

4说:同“悦”。

5见:被认为。

6收:收录,录用。

7阴:暗地里。 显:表面上。

8弃其身,指不为君主所重用。

9及:涉及。

⑩徒:只,仅仅。

周泽:亲密的恩泽。 渥:厚也。

得计:计谋成功,谋划得当。

与:同也。

间:离间。

卖重:鬻权,即做权力交易。意指利用自己的权力为“细人”谋利益。

径省:简捷,直截了当。

多:博辩的口辞众多。 交:“史”之误。史,形容辞多博辩。

肆:不拘束。

倨侮:粗野傲慢。

【译文】

大凡游说君主的困难:并非是进言者用自己所知道的事理来劝说君主本身有多么困难;也不是进言者对事理进行思考,明确其中的意义本身有多么困难,也不是进言者放胆地利用自己纵横驰骋而无所顾忌的口才,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有多么困难。说起来,游说的困难在于是否了解所进言的君主的心思,是否可以用自己的学说去迎合和取悦他。所游说的君主是出于对虚名的崇尚,而游说者用厚利来进言,则会被认为是志节卑下,从而被君主用卑贱的待遇来对待,这样,游说者必然会被君主远远地弃在一边。所游说的君主是出于对厚利的追求,而用虚名来进言,则会被认为是没有头脑,而远离事物的实际,必定不会被君主所录用。游说的君主表面上崇尚虚名而实际上追求厚利,如果游说者用虚名来进言,则表面上会被君主所重用,而实际上被疏远;如果用厚利来进言,则可能在表面上不为君主所重用,而君主却在暗地里采用他的言论。对此必须有所洞察。

事情往往是由于保密而成功,由于泄露而失败。未必一定是说话的人亲自泄露了秘密,可能只是在他的言语中无意涉及了君主内心所隐藏的机密,这样的话,说者就会有危机到来了。君主表面上做出一件事,却是利用这件事做幌子来暗中做另一件事。游说者不仅知道他在做什么,而且还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干。这样,游说者本身就有了危险。君主谋划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而规划得很好,可是外界的智者把这件事给揣摩出来了,这样,君主的密谋就此泄露了出来,君主不知泄露的真相,必定以为是说者给泄露出去的,如此一来,说者也就危险了。君主对说者的亲密恩泽还未达到深厚的程度,而说者却尽其所知表白自己的意见,所说的如果能实行而且取得了功效,那就会被君主忘记功德;所说的如果不能实行而且招致祸害,那就会被君主怀疑其忠心,这样,说者也就危险了。君主身边的贵人有了过失,说者明确地说出礼仪的准则,借此来指责贵人的失德,这样,说者也就危险了。贵人或许有好的谋划策略并因此而自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说者却要说自己早已想到了这一计划,这样,说者也就危险了。拿君主所不能或不愿意的事情来勉强他去做,禁止君主做他不能或不愿罢手的事情,说者本身就危险了。所以,如果和君主谈论他身边的重臣,则会被认为是离间君主和重臣的关系;如果和君主谈论一些小人物,就会被认为是说者想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身边的小人物谋求私利;如果谈论君主所亲近的人,则会被认为是利用这些亲近之人作自己的靠山;如果谈论君主所憎恶的人,又会被认为是在抬高自己;说者讲的简捷明快,直截了当,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智慧的愚拙之人;讲的琐碎、广博而言辞众多,又会被认为是废话连篇。如果说者省略其事,直接陈述自己的意见,君主就会认为是胆小怯懦而不敢尽言;说者对思量的事情,旁征博引而不受拘束地谈论,就会被君主说成是粗俗而傲慢。这些都是向君主进言的难处,是不能不了解的。

九、和 氏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1,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2,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3。及厉王毙,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毙,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曰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4。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5,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6,遂命之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7,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8,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9,然则有道者之不僇也⑩,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注释】

1璞:指蕴藏着宝玉的石头。玉未理者为璞。

2相:看也。此指鉴定。

3诳:欺也。 刖:刑法名,即斩足之刑。

4泣:眼泪,泪水。

5题:定也。

6理:治玉也。

7犹:还。 论:辨也,辨明之意。

8之于:对于。

9此处似有脱文,大意应该是:也未必禁止群臣和士民的奸邪。

⑩有道者:即法术之士。 僇:辱也。

特:徒也,作“只是……”之意。

卖重:出卖权势。重,权势也。

浮萌:指游食之人。浮,游也,萌,通“氓”。

倍:背也,不顾及。

周:合也。

【译文】

楚国人和氏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尚未雕琢的宝玉,将它献给了楚国的厉王;厉王请玉工来鉴定此玉,玉工说:这是一块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有意欺骗他,于是用刖刑斩去了和氏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这块玉献给武王,武王也请玉工鉴定,又说是一块石头。武王以为和氏又来行骗,便斩了他的右脚。武王死了,文王即位,和氏抱着他的宝玉在楚山下大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哭干了,接着从眼中流下的是血。文王听说了,派人去问道:“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多了。您何苦哭的如此悲切呢?”和氏答道:“我不是为遭受刖刑而哭。可悲呀!明明是宝玉却被鉴定为石头,明明是贞洁之士,却要被诬为骗子。这才是我所悲伤的。”文王命玉工雕琢这块璞,从中获得一块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

珠玉是君主所急于得到的,和氏即使是献了一块并不美的璞玉,也并不是王者的祸害;然而却要付出两足被斩的代价才能辩明宝玉的真伪,辩明宝玉就如此的困难。而今君主对于法术,未必像对宝玉那样急迫,而且,也未必能禁止群臣和士民的奸邪。然而,那些法术之士却连一点点的侮辱都没有受到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进献过璞玉罢了。君主施用法术则大臣就不能独断擅权,君王身边的近臣也不敢贪图私利,泄露君主的机密来出卖君主的权威;官吏施行法律,则游食之人就会回来参加农耕,而惰游之士也会冒着危难奔向战场;这样,法术乃是群臣和吏民所惧怕的。君主并不能不顾及大臣的建议,不理睬臣民的非议,而独自合乎为君之道。那么,法术之士即使付出死亡的代价,也未必能辩明为政之道。

【原文】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倡主而下虐民1,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2,以奉选练之士3。”行之期年而薨矣,昊起枝解于楚4。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5,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6,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7,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8。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9,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⑩,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乱无霸王也。

【注释】

1倡:逼的异体字。

2枝官:指重臣私门内的家臣。

3选练之士:经过选拔、训练的士卒。

4枝解:即肢解。

5连什伍:即什伍连坐。商鞅变法规定:每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为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一家犯法什伍连坐。

6燔:即焚也。

7遂:成功,成就。 劳:功劳。

8显:尊显。

9削乱:削弱,动乱。

⑩苦:动词,以……为苦,苦于……。此指惧怕之意。 细民:百姓。

安乱:安于乱政。

蒙:冒犯也。 也:为衍文。 明:做动词,显明。此指发扬、施行之意。

【译文】

以前吴起用楚国的政治习俗来劝导楚悼王说:“大臣的权势太重,封君太多,这样的话对上则会逼迫君主.对下则会暴虐百姓,这是使国家贫弱、兵力涣散的为政之道。封君的子孙在继承了三代以后,就要收回他们的爵禄,减少百官的俸禄和官阶;裁汰并不急需的重臣私门内的家臣,来豢养那些经过选拔、训练的士卒。”悼王按照他的主张推行了一整年后死去,吴起也遭到楚国的贵族迫害,被肢解而死。商鞅在秦国指导秦孝公实行什伍连坐制度、设立相互告奸的罪责,焚书坑儒而推明法令,堵塞私门之间的请托来成就对国家建立功劳,禁止游惰之人而尊显那些致力于农战的人。孝公加以推行,君主因此而尊贵安稳,国家因此而富国强兵,八年之后孝公死去,商鞅也被车裂而死。楚国因为没有重用吴起而削弱、动乱,秦国则因推行了商鞅的法令而富国强兵,这二人的主张是很正确的,然而,吴起被肢解,商鞅被车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大臣们惧怕法令,百姓厌恶法治之故。当今之世,大臣贪恋权势,百姓安于乱政,远比秦楚当时的情况更甚。而君主却不如楚悼王、秦孝公那样有谋略,这样。法术之士又怎能冒着吴起、商鞅那样的危险来推明自己的法术呢!这就是时世纷乱而没有霸王之道的原因。

十、亡 征1

【原文】

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恃交援者,可亡也。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可亡也。用时曰,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听以爵不以待参验,用一人为门户者,可亡也。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者,可亡也。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喜淫辞而不周于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语者,可亡也。很刚而不和,愎谏而好胜,不顾社稷而轻为自信者,可亡也。恃交援而简近邻,怙强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国者,可亡也。羁旅侨士,重帑在外,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可亡也。民信其相,下不能其上,主爱信之而弗能废者,可亡也。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课试,而好以名问举错,羁旅起贵以陵故常者,可亡也。轻其适正,庶子称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太子已置,而娶于强敌以为后妻,则太子危,如是则群臣易虑,群臣易虑者,可亡也。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出君在外而国更置,质太子未反而君易子,如是则国携,国携者,可亡也。挫辱大臣而狎其身,刑戮小民而逆其使,怀怒思耻而专习则贼生,贼生者,可亡也。

大臣两重2,父兄众强,内党外援以争事势者,可亡也。婢妾之言听,爱玩之智用,外内悲惋而数行不法者,可亡也。简侮大臣,无礼父兄,劳苦百姓,杀戮不辜者,可亡也。好以智矫法,时以行杂公,法禁变易,号令数下者,可亡也。无地固,城郭恶,无畜积,财物寡,无守战之备而轻攻伐者,可亡也。种类不寿,主数即世,婴儿为君,大臣专制,树羁旅以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太子尊显,徒属众强,多大国之交,而威势蚤具者,可亡也。

变褊3而心急,轻疾而易动发,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主多怒而好用兵,简本欲教而轻战攻者,可亡也。贵臣相妒,大臣隆盛,外藉敌国,内困百姓,以攻怨仇,而人主弗诛者,可亡也。君不肖而侧室贤,太子轻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则国躁,国躁者,可亡也。藏怨而弗发,悬罪而弗诛,使群臣阴憎而愈忧惧,而久未可知者,可亡也。出军命将太重,边地任守太尊,专制擅命,径为而无所请者,可亡也。后妻淫乱,主母畜秽,外内混通,男女无别,是谓两主,两主者,可亡也。后妻贱而婢妾贵,太子卑而庶子尊,相室轻而典谒重,如此则内外乖,内外乖者,可亡也。大臣甚贵,偏党众强,壅塞主断而重擅国者,可亡也。私门之官用,马府之世绌,乡曲之善举,官职之劳废,贵私行而贱公功者,可亡也。公家虚而大臣实,正户贫而寄寓富,耕战之士困,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见大利而不趋,闻祸端而不备,浅薄于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饰者,可亡也。不为人主之孝,而慕匹夫之孝,不顾社稷之利,而听主母之令,女子用国,刑余用事者,可亡也。辞辩而不法,心智而无术,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可亡也。亲臣进而故人退,不肖用事而贤良伏,无功贵而劳苦贱,如是则下怨,下怨者,可亡也。父兄大臣禄秩过功,章服侵等,宫室供养太侈,而人主弗禁,则臣心无穷,臣心无穷者,可亡也。公婿公孙与民同门,暴傲其邻者,可亡也。

【注释】

1亡征:国家会灭亡的征兆。

2两重:两位大臣的权势都很大。

3变谝:度量狭小。

【译文】

凡君主的封国小而卿大夫的封地大,君主的权势轻而臣下的权势重的,国家可能灭亡。忽视法律禁令而专心从事计谋,荒废境内的治理而依仗外国救援的,国家可能灭亡。群臣研治私学,门客喜欢空言善辩;商人把财物储存在国外,百姓喜欢仰仗仁义的赏赐,国家可能会灭亡。喜欢宫室、台榭、池塘,追求车马、服饰、器皿、供玩赏的东西,喜欢过度疲劳人民,消耗挥霍财物的,国家就会灭亡。办事选择时辰曰子,侍奉鬼神,迷信卜筮,喜欢祭祀的,国家可能会灭亡。君主听取意见只根据爵位高低而不用事实比较检验,只用一个人作为传达意见的通道,国家可能会灭亡。官职可以依靠权势取得,爵禄可以钱财买到的,国家可能会灭亡。君主考虑事情迟缓而没有成效,个性柔弱而不果断,好坏不分而没有坚定立场的,国家就可能灭亡。贪婪不知足,追求利益而喜欢占便宜的,国家就会灭亡。喜欢浮夸的言辞而不符合法制,爱好巧辩的说词而不讲实用,滥用华丽词藻而不管它的功效的,国家就可能会灭亡。君主不持重而轻易表现好恶,泄漏秘密而没有隐藏,不够周到细密而将臣下的说话透露的,国家可能会灭亡。

乖戾倔强又不随和,任性拒绝劝谏而且好胜,不顾国家利益轻易表现出自信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倚仗邦交国的援助而怠慢近处的邻国,凭借强国的救助而侮辱邻近国家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寄居在国内的外籍旅客与游士,把钱财存在国外,向上刺探国家机密,向下干预百姓事务的,国家就可能灭亡。百姓信任相国,不与君主亲近,君主又宠信相国不肯废他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国内的能人不被任用,转而去寻求国外的游士,不按功绩进行考核,却喜欢根据虚名任免官吏,把寄居在国内的外籍游士起用到尊贵的位置上,而超过沦功定爵的常规的,国家就可能灭亡。轻视嫡长子,庶子与嫡子抗衡,太子还没册立君主就去世的,国家就可能灭亡。粗心大意却不知悔改,国家混乱还自我称赞,高估国家的实力而轻视邻近敌国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国家很小而不甘心排在卑下地位,力量很弱而不畏惧强国,不讲礼仪而侮慢强大的邻国,贪得无厌一意孤行而不善外交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太子已被册立,又娶强敌的女子为正室夫人,太子的地位就危险了,这样,群臣就会改变想法,国家就可能灭亡了。性格懦弱而不能坚持己见,早已发现祸端但内心软弱犹豫不决,虽然认为可以去解决,决定了又不敢去实行,国家可能会灭亡。君主还在外边而国内另立新君,抵押在别国的太子没回来而改立了新太子,这样,百姓就会产生二心,百姓怀有二心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君主侮辱了大臣而又亲近戏弄他,惩罚了小民又违逆他们的意愿役使他们,这些人心怀怨忿不忘耻辱,国君还亲近他们,就会产生劫杀的事情,发生这种事,国家就可能灭亡。两位大臣权势都很大,与君主同姓的重臣既多又强,他们内结党羽、外借援助而争权夺势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听信婢妾的话,与近臣玩乐,朝廷内外,都在悲痛,而婢妾与近臣们屡屡做出违法事情的,国家可能会灭亡。轻视侮辱大臣,对同姓重臣无礼,使百姓劳苦,杀害无罪的人,国家就可能灭亡。喜欢用个人意见改变法制,经常用自己的私行扰乱国家,法律和禁令随意改变,命令不停发布的,国家就可能灭亡了。无险要地势,城墙修得不好,国家没有积蓄,财物很少,没有防守和进攻的准备就轻易打仗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君主家族人寿命不长,君主接连死去,婴儿做了君主,大臣专断行事,扶植外来游士为党羽,常常割地以求和大国结交,国家就可能灭亡。太子地位过于显赫,党徒众多且强大,与许多大国结交,声威与权势早已形成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度量狭小而急躁,处事轻率而容易激动发作,心怀积忿而不考虑后果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君主常发怒而爱好使用武力,忽视农业和练兵而轻易打仗的,国家就可能灭亡。权贵互相嫉妒,大臣权势盛大,他们在外借助敌国的势力,在内困扰百姓,攻击和自己有私怨的人,君主却不加以诛除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君主无能,他的叔伯兄弟有才干,太子的权势小而庶子的权势大,官吏软弱而百姓不驯服,这样,国家就会动荡不安,动荡不安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君主怀恨而不发作,不处理案件对犯人不加惩罚,使群臣暗中憎恨君主而更加害怕,长久不知道自己命运的,国家就可能灭亡。派遣军队任命的大将权力很大,边境任命的郡守地位太高,他们独断专行,直接行事而不请示国君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君主的正室夫人淫乱,母亲私养姘夫,宫里宫外混乱私通,男女分别不明,形成妻后与太后两个权力中心,与君主相对抗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君主的正妻遭到贱视而婢妾受到尊宠,太子地位低下而庶子受到尊重,相国的势力小而内廷小官权势大,这样朝廷内外违反尊卑,违反尊卑,国家就可能灭亡。

大臣很显贵,私党多且强,封锁君主的断决而独揽国家大权的,国家就可能灭亡。权臣豪门的属吏被任用,有过军功的子孙后代却被贬黜,乡下有善名的人被选拔,任官职有劳绩的人却被废弃,看重谋私利的行为而轻视为国立功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国库空虚而大臣家财充实,有固定户籍的人贫穷而客居的人富裕,农民和士兵困苦,而从事工商的人捞到好处的,国家就可能灭亡。看到大利也不去追求,听到祸乱的苗头不加戒备,对攻战和守备的事情浅薄无知,却努力用仁义来自我粉饰的,国家就可能灭亡。不为君主保国安民的大孝,却羡慕平民对父母的小孝,不顾国家的利益,却听太后的命令,让女人执政,宦官掌权的,国家就可能灭亡。会说会辩却不守法,头脑机灵而不善用术,君主多才能却不按法度行事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宠信的臣子被任用而旧臣被废退,庸才当权而贤能者被埋没,没功绩的人显贵而劳苦功高的却很卑贱,这样,臣下就会怨恨,臣下怨恨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君主的同姓大臣俸禄的等级超过他们的功劳,他们的礼服侵越了规定的等级,宫室的供养太奢侈,而君主却不制止,则臣下的欲望就没有止境;臣下的欲望没有止境,国家就可能灭亡。皇亲国戚与百姓在同一里门出入,对于邻里暴虐而骄横的,国家就可能灭亡。

十一、三 守

【原文】

人主有三守1。三守完2,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3。何谓三守?人臣有议当途之失4、用事之过、举臣之情5,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习能人6,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适近习能人之心,而乃上以闻人主7。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8,而忠直曰疏。爱人,不独利也,待誉而后利之9;憎人,不独害也,待非而后害之。然则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⑩。恶自治之劳惮,使群臣辐凑之变,因传柄移籍,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此谓三不完。三守不完,则劫杀之征也。

【注释】

1三守:指君主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

2完:完备。

3殆:危险。

4当途:当权者。

5举臣:众臣。 情:隐情。

6近习能人:君主身边受宠信、重用之人。

7闻:禀告之意。

8端言直道:说话正直,做事公正。

9不独利:指君主不以自己的个人的好恶而实施奖励。利,指奖励。

仙侠修真推荐阅读 More+
婚途无期

婚途无期

一筒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那些年,我爱的轰轰烈烈,如同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我常常在想,如果当时没有遇见他,我的人生会不会是另外一番光景?
仙侠 完结 36万字
万古天渊

万古天渊

汤汤水水滴滴滴
不为己知的过去,逐渐崩塌的信念,重新来过的勇气,毅然决然去证道。少年手持至尊法器,踏入天渊,这究竟是浩劫的结束,还是轮回的开始。
仙侠 完结 127万字
先爱后礼

先爱后礼

小小荨
五年前,她对他使美人计,他将计就计成全了她也成就了自己。五年后,她如鱼得水,他在暗地如影随形。郑铎,我告诉你我不是你眼里的所有女人,所以从现在起请你自动团成..
仙侠 完结 2万字
我绑定了搞事修仙系统

我绑定了搞事修仙系统

东思西想
天性低调,秉性纯良的穿越者“王良”,得到了一个搞事修仙系统!只要搞事就能得到系统的各种修仙奖励。王良:“搞事修仙?额……能换个系统么?我信奉修仙稳如苟,这样才能证道长生!”
仙侠 完结 161万字
三朝皇后

三朝皇后

红绸
她冒名顶替,祸乱一国,就算痴傻,也有人愿意为她倾尽财富,只求红颜一笑。他深藏不露,屠尽皇族,再现人间,容颜无双蛊惑人心。六万禁军,十面埋伏,他救她于遍地烽火中..
仙侠 连载 38万字
一晌贪欢:欧少,轻点爱

一晌贪欢:欧少,轻点爱

云云
林依依的人生就像一整套杯具,结婚四年,丈夫和初恋情人纠缠不休,抓奸在床,寻闺密吐心声,求安慰,却被闺密算计,邪火焚身时,睡了临城最不该得罪的人。一夜之间,她成..
仙侠 连载 4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