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第6/13页)
郑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1伯乐:是春秋时秦穆公的臣子,善于相马。但此文的伯乐指春秋末赵简子的臣子王良,因为他也善于相马,所以号伯乐。踶:踢。 2踒:腿脚跌伤。 3任:“在”字之误。“在”是观察的意思。
【译文】
伯乐教两个人鉴定踢人的马,和他们一起来到赵简子的马棚来看马。一个人挑选出一匹踢人的马。那另一个人在后面来回跟着它,多次抚摸它的屁股而这匹马却不踢人。这个挑选马的人自以为看错了。那另一个人说:“您并不是看错了。这一匹作为马来看,前腿跌伤而膝部肿大。那踢人的马,抬起后腿就得把身体的重量压到前腿上.而这匹马那肿大的膝部不能承担体重,所以后腿不能抬起来。您善于识别踢人的马,但不善于察看它那肿大的膝部。”事情都有一定的归宿,而因为有了肿大的膝部才不能承担体重的道理,只有聪明的人才知道。惠施说:“把猿关在木笼子里,就和小猪一样了。”所以形势不利,就没有办法来表现才能了。
【原文】
卫将军文子见曾子1,曾子不起而延于坐席2,正身于奥。文子谓其御曰:“曾子,愚人也哉!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以我为暴人也,暴人安可侮也?曾子不僇3,命也。”
【注释】
1卫将军文子:即公孙弥牟,卫灵公的孙子,曾任卫国将军,死后的谥号为“文子”,所以称“卫将军文子”。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2延:引导。 3僇:通“戮”。
【译文】
卫国的将军文子去见曾子,曾子没有站起来而只是叫他到坐席上就座,自己却端正了身体坐在正室西南角的尊位上。过后文子对自己的车夫说:“曾子,真是个蠢人啊!他如果把我当作君子,对君子怎么可以不尊敬呢?他如果把我当作是残暴的人,对残暴的人怎么可以侮辱呢?曾子不被杀掉,是靠了他的命运吧。”
【原文】
鸟有翢翢者1,重首而屈尾2,将欲饮于河,则必颠,乃衔其羽而饮之。人之所有饮不足者,不可不索其羽也。
【注释】
1翮翮:鸟名。 2屈:短。
【译文】
鸟中有一种叫做翢翢的,头部沉重而尾巴短小,如果要到河边喝水,就一定会跌倒,于是它就得靠另一只翢翢衔着它的羽毛来让它喝水。人们之中有想“喝水”而能力又不够的,不能不索取“翢翢的羽毛”来让同伴“衔着”啊。
【原文】
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1,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注释】
1以:犹“有”。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富裕有边际吗?”管仲回答说:“水有边际,是因为存在着那没有水的地方;富裕有边际,是因为那财富已经使人感到满足了。人不能把自己控制在知足的境地而直到死亡,那死亡就是富裕的边际了吧!”
【原文】
荆令公子将伐陈1。丈人送之.曰:“晋强,不可不慎也。”公子曰:“丈人奚忧?吾为丈人破晋。”丈人曰:“可。吾方庐陈南门之外。”公子曰:“是何也?”曰:“我笑勾践也。为人之如是其易也,己独何为密密十年难乎2?”
【注释】
1将:率领。 2密密:同“黾勉”。
【译文】
楚国命令公子率领军队去攻打陈国。有个老人送他,说:“晋国强大,一定会援救陈国,不可以不当心啊。”公子说:“您老人家何必担忧呢?我给您攻破晋国,让您看看我的厉害。”老人说:“行。我正在陈国都城的南门外造一座小房子。”公子说:“这是什么意思呢?”老人说:“我这是讥笑勾践啊。为人处事既然像你所说的这样容易,他自己为什么偏偏要勤奋努力地经历了十年的艰难呢?”
【原文】
尧以天下让许由1,许由逃之,舍于家人2,家人藏其皮冠。夫弃天下而家人藏其皮冠,是不知许由者也。
【注释】 1许由:古代隐士。 2家人:百姓。
【译文】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逃避他,住在一个老百姓家中,这百姓连忙把自己的皮帽藏起来。许由连君位都抛弃了,而这百姓却把自己的皮帽藏起来怕他偷走,这是因为不了解许由这个人啊。
【原文】
虫有虺者1,一身两口,争食相龁也。遂相杀,因自杀。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
【注释】
1虫:古代对动物的泛称。虺:古代传说中一种生有多个头的毒蛇。
【译文】
动物当中有一种叫虺的,一个身体两张嘴,因为争夺食物而相咬。于是两张嘴就互相残杀,便把自己杀死了。臣子互相争权夺利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都是虺一类的东西啊。
【原文】
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曰:“是其贯将满也,子姑待之。”答曰:“吾恐其以我满贯也。”遂去之。故曰:“物之几者1,非所靡也2。”
【注释】
1几:危险。 2靡:缓。
【译文】
有一个人和凶暴的人做邻居,想卖掉自己的住宅来避开他。有人说:“这个凶暴的人就要恶贯满盈了,你姑且等他一下吧。”这个想卖掉房子的人回答说:“我怕他拿我来铸成他的恶贯满盈啊。”于是就离开了那个凶暴的人。所以说:“对于危险的事情,是不可以拖拉的。”
【原文】
孔子谓弟子曰:“孰能导子西之钓名也1?”子贡曰2:“赐也能。”乃导之,不复疑也。孔子曰:“宽哉,不被于利!絜哉3,民性有恒!曲为曲,直为直。”孔子曰:“子西不免。”白公之难,子西死焉。故曰:“直于行者曲于欲。”
【注释】
1子西:即公子申,楚平王之长庶子,昭王之庶兄,他在昭王、惠王时任令尹。
2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丘的门徒,善于辩论。
3絜:通“洁”。
【译文】
孔子对学生们说:“谁能劝阻子西的沽名钓誉呢?”子贡说:“我端木赐能够。”于是子贡去开导子西,子西不再迷惑于沽名钓誉了。孔子说:“不被名利所蒙蔽,这胸怀是多么宽广啊!人的性情中有了持久不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品德是多么纯洁啊!但是邪僻不正的总是邪僻不正,正直无私的总是正直无私。”孔子又说:“子西免不了要遭殃。”白公胜发难作乱的时候,子西果然死在白公胜手里。所以说:“在口头上正直无私的人在欲望方面还是邪僻不正的。”
【原文】
知伯将伐仇由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1。仇由之君大说2,除道将内之3。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必随之,不可内也。”仇由之君不听,遂内之。赤章曼枝因断毂而驱,至于齐,七月而仇由亡矣。
【注释】
1遗:赠送。2说:通“悦”。 3内:通“纳”。
【译文】
智伯将要攻打仇由国,但道路艰险不好通行,于是就铸造了一只大钟赠送给仇由国的君主。仇由国的君主非常高兴,便修通道路准备接受它。大臣赤章曼枝说:“不行!这赠送大钟的事是小国用来侍奉大国的办法,而现在大国拿了大钟前来送给我们,它的军队一定会随着大钟而来,所以这大钟是不可以接受的啊。”仇由国的君主不听他的话,就接受了大钟。赤章曼枝便把车毂截短了赶路,来到了齐国,七个月后仇由国便灭亡了。
【原文】
韩、赵相与为难。韩子索兵于魏,曰:“愿借师以伐赵。”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可以从。”赵又索兵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而反1。已乃知文侯以构于己2,乃皆朝魏。
【注释】
1反:通“返”。 2构:通“讲”,和。
【译文】
韩国、赵国互相作对。韩国的国君向魏国的国君借兵,说:“希望能借用您的军队去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的国君是兄弟,不能从命。”赵国的国君也来向魏国的国君借兵去攻打韩国,魏文侯说:“我和韩国的国君是兄弟,不敢从命。”韩、赵两国都没有借到兵,愤怒地回去了。后来他们才知道魏文侯是用这种方法来使他们两国和解的,于是就都去朝拜魏国的国君。
【原文】
郑人有一子,将宦,谓其家曰:“必筑坏墙。是不善1,人将窃。”其巷人亦云。不时筑,而人果窃之。以其子为智,以巷人告者为盗。
【注释】
1善:通“缮”。
【译文】
郑国某人有个儿子,将要去做官的时候,对他家里的人说:“一定要把这坏了的墙砌好。这墙不修好,别人将要来偷窃。”他同巷的邻居也这么说。但他家没有及时修筑,而别人果然来偷了他们家的东西。这个郑国人就认为他儿子是聪明的,而把告诉他要修墙的邻居看作是贼。
十三、观 行1
【原文】
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
【注释】
1观行:考察人的行为。
【译文】
古代的人因为眼睛缺少看见自己的能力,所以用镜子来观察面容;因为智慧缺少自知的能力,所以用社会法则来端正自己。所以镜子没有显现瑕疵的罪过,法则没有招来显露过失的怨恨。眼睛失去镜子,就没有整饰眉毛和胡须的方法;人离开法则,就没有办法来明辨是非。西门豹的性子急躁,所以佩戴熟皮带以便提醒自己从容沉着;董安于的性情缓慢,所以他佩戴绷紧的弓弦,以便提醒自己应该明快敏捷。所以用有余来补不足,以长来补短,这样才能称作明君。
【原文】
天下有信数1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强有所不能胜。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贲、育之强,而无法术,不得长生:故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身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朱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道不可也。故明主不穷乌获以其不能自举,不困离朱以其不能自见。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人主为三者发喜怒之色,则金石之士离心焉。圣贤之术浅深矣。故明主观人,不使人观己。明于尧不能独成,乌获不能自举,贲、育之不能自胜,以法术,则观行之道毕矣。
【注释】
1信数:必然的道理。
【译文】
天下有三种必然的道理:一是智慧虽高也有办不成的事,二是力气虽大也有举不起的东西,三是力量虽强也有胜不了的对手。所以即使有尧的智慧而没有大家的帮助,也不能立大功;有乌获那样的力气,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也不能自己举起自己;有孟贲、夏育的勇猛而没有法术指导,也不能永远取胜。所以客观条件也有不能得到的时候,事情总有办不成功的时候。乌获认为千钧的东西轻,自己的身体重,并不是他的身体比千钧还重,而是客观条件不方便。离朱轻易看到百步以外的毫发尖端而难以看清自己的眉睫,不是因为百步近了而眉睫远了,而是法则不允许。所以英明的君主不因为举不起自己而困迫乌获一类的人,不因为看不清自己的眉睫而使离朱一类的人难堪。凭借可能成功的条件,寻求容易成功的法则,就会用很少力而成就功名。时运有盛有衰,事情有好有坏,万物有生存有死亡,如果君主因为这三种客观情况而流露出喜怒的脸色苛求臣下,那么坚如金石的忠贞之士也会离心远去。圣贤的法术是很深邃的。所以英明的君主“观行”的原则是考察臣下,而不是让人观察自己。明白了尧不能独自立下大功,乌获不能举起自身,孟贲、夏育不能离开法术而自己取胜的道理,用法术考察臣下,那么观行之道就具备了一用 人【原文】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1、盗跖不乱2。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3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讼。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4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注释】
1伯夷:商末孤竹君的长子,不愿继承王位而去了周国,周王攻打商,伯夷不吃周国的粮食而死。本文引用伯夷是指叛国出逃的人。
2盗跖:春秋战国时的人民起义领袖。盗,是对人的蔑称,统治者称跖为盗跖。
3马服:指赵奢的独生子赵括,纸上谈兵,导致长平之败。
4觳:同“角”,较量,角斗。
【译文】
听说古代善于用人的人,一定是遵循法度,顺应民心并且赏罚分明。遵循法度,那么不费很大的力就能办好事情;顺应民心,那么减免刑罚却能使禁令通行;奖罚分明,就不会有伯夷、盗跖的叛乱一如果是这样的话,是非黑白就清楚了。管理国家事务的大臣,对国家应效力,履行自己的职责,看见有才能的官,就授予他权力和职位,尽力考虑来处理事务一臣子们都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自己的官位,把自己的权力看轻,并且心中不考虑保留,对君主要不辜负当官的责任。这样,在国内不会有隐藏怨恨的动乱,对外不会有像赵括那样的祸患。圣明的君主使每一件事情分开,不互相干涉,因此不会有是非争论;使士兵不当官,因而他们的技艺增长;使百姓发挥不同的作用,因而不会有争斗。争斗辩论没有了,技艺长处发挥了,那么强弱不去比较角斗,冰和炭不放在一起。这样,天下的国家都不能侵犯,这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了。
【原文】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1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2短长,王尔不能半中3。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
【注释】
1奚仲:传说中车的创造者。
2差: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