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制付外施行,谨言

D年e月F日

制可(这个“可”字原件由皇帝亲笔签署)

h年I月J日

尚书省负责实施政务的具体部门

尚书左仆射臣郑阿七

尚书右仆射臣王阿八

某部尚书臣……某部侍郎臣……(以上是尚书省一堆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签名)

告政务内容当事人冯阿九

奉被

制书如右,符到奉行

主事陈阿十

令史褚十一……(以上是负责抄写制书和存档的低级办事员签名)

X年Y月z日下

——————圣旨结束的分割线——————

您说什么?看得眼圈圈了不明白什么意思?唉,作为刚穿越过去新上手的皇帝,这也是正常的。多解释几句吧。

如果对中学历史课本内容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唐代的政治制度一般是叫做“三省六部制”的,对不?三省就是中书省(里面的官员是大大小小的皇帝秘书)、门下省(里面官员是大大小小的审查员)、尚书省及其下属六部(相当于国务院和下属的各部各司,真正落实政策干活的地方)。

那么这个“制书式敕旨”的出台流程是这样的:

1.某天有人提醒皇帝你,或者你睡醒了自己想起来,有个人要封拜啦/有件大事要办啦,你就叫来中书省的官员,也就是秘书们,叫他们写个关于这事的公文。

2.这件公文呢,因为按制度写好以后要送门下省审查,所以公文开头都是“门下:(当然那时候没有标点哈)”,后面接政务内容,一般要写得骈四俪六文辞华丽用典深奥,以显示我这个政府班子是有文化滴。然后署上起草文件的日期“a年B月日”,“日”之前的数字空着,写好以后,把文件先送给皇帝你过目。

3.皇帝看后,感觉可以,就提笔蘸朱砂把“日”之前的数字c填上,作为“我看过了这是我的意思”的凭证,这个步骤叫“画日”,随后发回中书省。

4.中书省秘书们接到皇帝你发回来的文书,要照抄一份,而把有你亲笔“画日”的原件存档留起来(以防止你耍赖说这个公文我没看过你们欺君造假==)。

5.原样抄好的文件,中书省的秘书们要在后面签名。一般是三个等级的秘书按照官大官小依次签,就是“中书令臣赵阿大中书侍郎臣钱阿二中书舍人臣孙阿三”这样。“宣、奉、行”都是政务术语,不详细解释了哈。签完名以后的文件,发到门下省去审核。

6.门下省的各位审查员大佬们看完,如果没啥修改意见,就也按官大官小依次签名,再写上审查意见和审查日期,就是制书里“侍中臣李阿四黄门侍郎臣周阿五给事中臣吴阿六等言:制书如右,请奉制付外施行,谨言(意思是上面的内容没问题,拿给尚书省各部门去执行吧)D年e月F日”这部分。

7.门下省把签完意见的文书,再次上送给皇帝你看,你想批准,就提笔在文书后面写一个“可”字,这个步骤叫“画可”,再发回门下省。

8.门下省官员把你发回来的文书,照抄一份,有你亲笔“画可”的原件存档留起来(还是为了防止你耍赖说这个公文我没批准过你们欺君造假==)。原件上由你亲笔写了一个“可”字的地方,抄件上是由门下省的大头头侍中写两个字“制可”,意思是“皇帝在这里签字同意了”,再把抄件发给尚书省里具体负责实施这项政务的部门。

9.尚书省里的具体部门接到这份公文后,先在上面注明收文时间和承办单位,如“h年I月J日左司郎中”,然后从尚书省大头头到具体办事员,排队来签名一遍==

10.尚书省的签名完毕,办事员拿着这份公文,跑去向封拜/表彰的当事人宣读,并在公文上写明:“告当事人冯阿九奉被制书如右,符到奉行”,意思是“已经向当事人告知了圣旨内容,现在圣旨生效,他已经被封拜表彰了”。

11.最后,负责抄写这份制书并存档的几个低级办事员,也要签名并注明抄写、存档时间,即“主事陈阿十令史褚十一……X年Y月z日下”

啥?你说这圣旨上签名太多真麻烦,问能不能省省?对不起,不能,当官的公务员们拿着国家俸禄,严禁空岗旷工不打卡不签名……当然,如果确实有特殊情况,那也可以特事特办,比如:

如果三省的大头目官位空着,发敕旨的时候皇帝你还没任命中书令、侍中、左仆射等大官,那就由三省工作人员在本该由大官签名的地方写一个“阙”字;如果大官们休假了不上班,就写个“假”;如果大官们出差了不在官署办公,就写个“在某地”;如果……总之可以没人签名,但是官职不能少,格式不能乱,否则这件“制书”的合法性、严肃性、神圣性就降低了。

唉,您不要扶额捏头一脸痛苦像嘛,上面说过了,唐代的“圣旨”或曰“敕旨”可以分为两大种七小类,咱们这刚刚才说完第一大种“制书”,还剩另一种咱没说呢。

“制书”其实是应用在一些所谓意义重大、但实际程序简单的事务上,比如立个皇后封个宰相啥的,只用相关部门准备好东西办个仪式就行了。在治理国家中,最复杂、最占精力、数量也最大的,是那些无穷无尽的事务性工作,比如行政区划调整啦,任免中低级官员啦,审判罪犯啦,准备打仗啦,纳粮收税赈灾济民啦……处理这些工作的圣旨,统称为“敕书”,大部分是写在“黄麻纸”上。

与“制书”相比,“敕书”的特点是:程序简单、环节少、实质内容丰富。

比如某天皇帝您上朝了,正坐在御**上发呆梦游,忽听某宰相出班启奏:“不好啦,草原十八部(==)又在边疆攻打俺们的城堡烧杀抢掠来啦,陛下您说怎么办?”

这时候,按惯例您要学习韦公小宝,反问回去:“你们说怎么办?——各位宰相你们商议一下拿个办法,写成奏状给我看。”

于是“敕书”的制作流程开始启动,半天后,您收到了宰相们联合递上来的公文:

————敕书内容的分割线——

官职名甲臣姓名甲、官职名乙臣姓名乙、官职名丙臣姓名丙等言:

此处写政务处理意见,如:草原十八部欺人太甚,俺们要狠狠打,把战场周围的各部驻军都调过去增援,限他们什么时间赶到,粮食从哪个仓库运送,兵器从哪个武库调拨……奉状以闻,伏听敕旨。

a年B月c日

——————敕书内容暂时结束的分割线————

你把这篇公文看了几遍,提笔批复。如果你想偷懒,表示完全同意宰相们的意见,叫他们直接去办理,那写个依奏宜依就可以了。如果你不同意,需要他们修改处理办法,或者虽然同意但有很多话想吐嘈,也可以长篇大论地写一堆朱砂红字批复回去,比如:喵了个咪的草原十八部年年都来打,你们年年头痛医头只想着混过去就行,就不能想个长远办法解决一下嘛。你们说的办法我同意实施,但是还要另外选兵培养将领,争取三年内打出关外直踹十八部老巢,做不到你们几个就给我集体辞职让贤你妹的>_<——敕(这里的“敕”相当于皇帝自己签名)D年e月F日

宰相们接到了写满你吐嘈的批复,一边擦汗,一边拿黄麻纸重抄一份,如下:

————敕书升级版内容的分割线——

官职名甲臣姓名甲、官职名乙臣姓名乙、官职名丙臣姓名丙等言:

政务处理意见:草原十八部欺人太甚……奉状以闻,伏听敕旨。

a年B月c日

敕旨:喵了个咪的草原十八部年年都来打……让贤你妹的>_<D年e月F日

——————敕书主要内容结束的分割线————

老规矩,有皇帝御笔的原件存档收藏防你耍赖,抄件经中书省官员签名宣……奉……行后发门下省,门下省审核签名后直接发尚书省执行,既不用再向皇帝你复奏,也不用那么多官员排队签名(只有与此件政务直接相关的人员需要签名办理)。

以上说的这两种圣旨,“制书”和大部分“敕书”,都是需要皇帝亲笔签字,才能下发办理的。但是“敕书”里还有一小类叫“敕牒”的,用来处理大量不重要的、有前例可循的琐碎政务,这种就不需要皇帝亲笔签名,而由宰相注上一句“此事我们已经告知皇帝他同意我们的意见奉敕依奏”完事。

行文至此,如果您觉得穿越过去做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累死个人又拘死个人了,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以上说的这些制书、敕书什么的,其实都是国家正式公开的文件,所以程序要求很严格。但是事实上皇帝和高官重臣处理政务的时候,并不都是使用这些正式公文来办事,而是经常写一些无格式要求的简单小纸条私相传递、指挥各部门人员,如某某:有件事你帮我办一下,这么这么回事……敕

但是严格来说,这些由皇帝手写、没经过宰相审核商议的小纸条,不是国家正式公文,不能叫“圣旨”或“敕旨”,也不具备法律效力。收纸条的人按不按纸条上的意见办事,全看他跟皇帝之间的个人感情好不好了(有不好的吗?==)

最后说两个细节问题:

第一个是有人问,这一份圣旨喵的动不动需要n个部门的大几十个人签名来签名去,这办公效率得多慢啊?这个,其实也要看官员们的个人素质和整体工作氛围。比如昭陵出土的一件封临川公主制书,政务发生时皇帝和一些宰相在洛阳,另一些部门在长安,十几个人签名办事,但是制书从启动到办完,也就用了两天。

第二个,俺们听惯了所谓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但是从上面圣旨的产生过程中您就能感觉到,至少在唐代的大部分时期,皇帝的权力还是很受制约的。三省中“门下省”的核心工作,就是约束皇帝。在唐代前期特别是贞观时代,理论上,如果门下省的官员审核不过关不签名,这份圣旨就发不出去,哪怕皇帝在公文上亲笔画了“可”,门下省官员照样有权把这份公文打回中书省叫秘书们重拟,甚至自己提笔上阵,在皇帝已经批准的敕旨上乱改一气再扔回去,制度上也是允许的。

本文主要参考书&深度了解推荐:《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刘后滨著

鹿版唐穿指南:“王大人!”“哎?你要认我当义父?”

在上一篇唐穿指南里,我们了解了穿越成皇帝以后“发圣旨”的过程。有些同学提出来,穿越成皇帝技术要求太高、难度太大,能不能讲点更普世的唐穿知识?

根据作者的有限了解,穿越回古代的一众男女,除投胎成皇帝以外,投成后妃、皇子、公主、贵族子弟的概率最大。那么今天俺们来讲讲您投成王子公主贵族男女以后,睁开眼看到面前的人,都应该叫啥。

假如说您跟原宿主的灵魂斗争胜利,占据了他/她的身体,醒来时感觉到自己躺在一张被褥柔软华丽的大**上,鼻子里闻到浓烈的熏香味和煎药味。**前屏风外面有人喊:“皇后,郎君/公主终于醒转啦!”随后**帷掀起来,一位穿戴华贵的妇女俯身来看你——

这时候,您亲热地喊“阿娘”也行,严肃地喊“皇后”也行,最好不要喊“母后”——这个词在唐代不用作当面称呼,她老人家没准儿会以为您烧糊涂了orz

唐代儿女当面呼唤母亲的用词,现代人倒是不陌生,以“娘”的衍生称呼“阿娘”“娘娘(不是用来专门称呼后妃的,只是普通的儿女叫自己母亲)”等为主。如果您觉得自己是个有身份的成年人,在母亲面前需要规矩严肃,那么就叫“母亲”或者——注意——称呼父母的专用名词“大人”。

如果被您穿越上身的那位皇子或公主,跟皇后感情很亲密,那在非正式场合可以象普通平民人家一样直接叫“阿娘”,唐代宫廷里的礼法规矩并不象后世那么冰冷严格。如果是正式场合,或者你惹皇后生气了需要小心陪罪,那么就得跟着外人一起,当面称她为“皇后殿下”——不是“皇后陛下”。只有皇帝可以称“陛下”,俺们是穿唐,不是穿茜茜公主==

您叫了“阿娘”,皇后答应一声,叫你的小名,或者“儿啊”之类,娘俩儿正谈心,外面奴婢通报:“圣人至。”

来的不是孔夫子,也不是关二爷,是你亲爹当朝皇帝。

唐代一般人等对皇帝的当面称呼,较流行的有“圣人”“主上”“大家(皇帝身边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传统的“陛下”当然也可以使用。至于“皇上”这个穿越流行词,在唐代似乎是一个书面用语,没看到活人这样当面称呼皇帝的例子。“万岁”则是群众情绪激动时给皇帝拍马屁用的,日常并不把这个词当作一种称谓。

至于您这个刚穿越上身的王子公主嘛,不建议叫“父皇”,这个词在唐代也未见作为称呼语出现。同样,如果感情亲密,您就象平民家庭一样直接叫唤“父亲”或者“阿耶”就行了。

跟叫母亲的“娘”系列相比,唐代对父亲的称呼,俺们看上去会觉得比较陌生、比较乱,也比较坑爹。最流行的称呼是“耶(爷)”的各种衍生,如“耶耶(爷爷)”“阿耶(阿爷)”。父母合称“耶(爷)娘”很常见,如老杜《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但是还有一种对父亲的称呼,是“哥哥”@[email protected]《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曰:‘四哥仁孝’。”这里的“四哥”,指的是玄宗的父亲睿宗(在同母兄弟中排行第四)。《棣王琰传》:“惟三哥辨其罪。”这里的“三哥”也是指他父亲玄宗(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李世民有一封写给儿子李治的信,文末署名也自称为“哥哥”。

“哥哥”这称呼,在唐代既指父亲,又指兄长,如唐玄宗还曾经在公开场合称他长兄宁王为“大哥”“宁哥”。据说这称呼是从草原民族传过来的,在唐代还没有定型。所以作者俺郑重建议各位穿越者,不要随便管路人甚至自己亲兄长叫“大哥”“哥哥”,这称呼很容易让人家在辈份上沾您的便宜——唐代对兄长的安全称呼是“阿兄”“(排行)+兄”,建议使用。

网游竞技推荐阅读 More+
农家妇的重生

农家妇的重生

奢梨儿
秋喜儿是个农家妇,夫君金榜题名,攀上高门,她被迫由妻变妾,孩子一死一傻,她再被流放到那生不如死的地方,连仇也没报就死于非命……再度醒来,她回到有喜之时,带着重..
网游 连载 44万字
请黑化NPC放过我

请黑化NPC放过我

谁秋千
“既然你狠心离我而去,那我就来到你的世界,永生永世地折磨你,如何?”网瘾少女宋宜人最近渣上了一款名叫挑灯看剑的单机武侠游戏,并看上了里头的BossNpc疯狂展开了撩式攻略。一个月后因男神表白,宋宜人毫不犹豫地在游戏中自杀,并狠心卸载了游戏,准备和男神开始幸福的胜过。BossNpc痛失挚爱黑化后灭了游戏中的宋宜人满门,坐上武林第一的位置,并偶然突破电脑屏幕,当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活生生的她,冷冷展开了报
网游 完结 2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