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每逢圣诞或重大佛事活动,常于此举行法会,钟鼓齐鸣,场面庄严隆重。
寒山寺佛教图书馆暂设其中。
法堂匾额为谢孝思题。
门外廊间悬挂着金碧辉煌的抱柱楹联四副。
门前抱柱联:“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
冯其庸撰并书。两侧联:“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
钱绍武撰并书。法堂走廊抱柱联: “众生觉悟当成佛;正法宏扬本在僧。”茗山撰并书。两侧联为: “华藏庄严,等太虚而成量;遮那妙体,遍法界以为身。”杨仁恺撰并书。法堂内挂性空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拓中堂,两侧联为: “枫桥夜泊,听几杵疏钟,无边佛法;宝塔晨香,传三乘教典,普渡众生。”“王禹时撰联并书于燕京”。
沿法堂两侧向南,有碑廊相环通,壁间嵌碑刻77石,图文并茂,融汇古今,满壁生辉,蔚为大观。
进塔院左行,碑廊首位是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所题“寒山寺碑廊”石碑。
在其余76方碑刻中,书写张继《枫桥夜泊》诗的有11石,有集宋代王硅字、集明代文徵明字诗碑;其他书题者为张继、李大钊、陈云、启功、钱太初。各类画像、图画石刻13石,有谢孝思《十六罗汉画像》2石,王锡麒《观音大士宝相》,僧法磬、觉明题《极乐世界庄严全图》,张晓飞《玄奘》画像等。图画类有凌虚《寒山寺重建唐塔图》,邢少兰《梅花图》,孙君良《寒山寺图》,徐源绍《花鸟图》,蒋风白《兰竹》,马伯乐《张继枫桥夜泊图》,杨旭《竹石图》等。其中郑板桥《墨竹图》上,有陈从周、顾廷龙、王蘧常、施蛰存、苏步青、周谷城、俞振飞等多人题跋。
其余为古今名流诗文刻石,有明代祝枝山草书《千字文》书条9石。清代俞樾隶书联句:“山野所乐世无禁:金石之辞臣有长。”邓石如篆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石刻4石。镇江金山寺住持茗山法师书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落款为“性空法师嘱为碑廊书”。有三乐老人方建中书诗:“游到姑苏兴倍浓,园林苍翠水溶溶。一舟行傍枫桥泊,静听寒山夜半钟。”有崔护题诗:“南朝古寺喜新颜,塔影钟声不一般。缘是天台开妙果,四方游子谒禅关。”下署“寒山寺复建古塔碑廊,赋之记盛”。题咏普明宝塔的有寒山寺住持性空、上海玉佛禅寺住持真禅、章节、钱仲联、仲贞子等。此外还有松年、费新我等多人的题书石刻。塔院南墙东西两隅,各建两层仿唐式角楼一座,雄踞拱卫。对着宝塔基石四角,分立日本友人赠送的“石灯笼”四只,状如小塔。塔院内及周围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庄严宁静。
寒山寺的主庭园左侧的花坛两面嵌长条石刻两块,一为明代崇帧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刻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这些都是寒山寺历史演变的碑证。寒山寺的寺院不大,却秉持了精巧细致的风格,寺中处处皆院,错落相通。环顾寺院,殿堂轩昂,木廊飞檐,窗棂斗拱,香火颇盛,人来人往,枫木相间,黄墙绿树,碧瓦绀宇,古色古香,引人入胜。登塔远眺,寒山寺周围翠竹牡丹,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凭窗看去,青林一片,红楼数幢,别是一番风光。寺前隔墙临水有江村桥一座,江村桥畔,良田千顷,一直延伸到太湖边,远处灵岩、天平诸峰,浑然一色,绵亘如屏,妩媚的江南风姿,任人饱览。当我们走出寺院,不禁又回身伫立了片刻,凝望着黄色的院墙和参天的古木,我还在想着唐朝诗人张继听到的那悠远而肃穆的钟声,仿佛耳边又传来了那首传诵了一千多年的朗朗读诗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门外的枫桥夜泊景区是开放式的,不收门票,商业气氛很浓。
可以说是香火和导游齐飞。
枫桥仍可夜泊,运河依旧繁华如梦!
中午在如家酒店休息,房价很平民!
下午游西园寺。
姑苏西园戒幢律寺,简称西园寺。
位于阊门外留园路西园弄18号,东靠留园,西邻寒山古寺,北倚虎丘风景区,南临阊门运河。
西园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始名归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于19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1522——1566)之末,太仆寺卿徐泰时构筑东园(今留园)时,把已经衰落的归元寺改建为宅园,名西园。
徐泰时故世后,其子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元寺,并于崇祯八年(1635),延请报国禅寺茂林律师任住持,改名戒幢律寺,该名反映出寺院高树戒律之幢,以戒为本、以律为宗的立寺原则。经茂林律师及尔后数代住持的努力,西园寺成为律宗道场,法会盛极一时,列为江南名刹。
西园寺现存殿宇多为清末民初所建,是市内规模最大的寺院。
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有面阔三间的牌坊、山门、金刚殿、放生池、大雄宝殿、藏经楼。出金刚殿东侧有观音殿,西侧有罗汉殿。寺中还有念佛堂、法云堂、客堂、斋堂、库房等建筑。
除了寺庙常规的建筑群,西园寺另有两大看点,值得关注。
一是苏州园林中独有的罗汉堂,罗汉堂屋宇深广,共三进四十八间,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分单双号相对排列。
步入罗汉堂正堂,迎面是一尊用四快香樟木雕刻而成的四面千手千眼观音,观音像共有1000只手,每只手掌中有一只眼睛,象征了观音菩萨无限慈悲和无量智慧。
佛教四大名山塑座,罗汉堂以此为中心,呈田字布局。四大名山分别为四大菩萨成道的应化道场:普陀山为大悲观音菩萨应化道场;五台山是大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九华山是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峨眉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
罗汉堂内中心两侧的济公与疯僧。济公塑像歪戴僧帽,肩披破僧衣,手持破葵扇。现在《济公传》中的形象就是源于此。
二是西花园中的放生池,西花园放生池里有两只斑鳖。世界上已知最常寿的动物,而且,这种背上有斑点的斑鼋全世界仅存三只,而西园寺小小的一个放生池里就有两只大鼋,一椭圆、一长圆,一名方方,一名圆圆。
放生池岸边有两只铜塑斑鼋造像,是以一比一的比例塑成的,本地人对风水大鼋有很多奇妙故事传说。
最初,我们以为神鼋仅是一个传说而已,可是看到池边有喂食时间的提示,经向当地人询问,的确有大鼋在池中生存,有幸的话可以看到它们浮出水面,我们默默的瞧着水面,不时看到有小龟在水中游弋,大鼋却踪迹全无,估计看到大鼋,可能要等到驴年马月。
晚饭在西园寺门口的一个小素菜馆吃。
饭后去看了一下枫桥夜泊的夜景。
第二天一大早,四人就去了平江路吃早饭。
当走入这里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梦幻般的感觉。
喧闹嘈杂的欲望都市刚刚离去,素雅清静的世外桃源就呈现在面前,这种因穿越空间形成的物象反差,竟然让人感到恍如隔世,心中不由得问道:这是哪里
但街边的路标明确地告诉我们,这就是平江路。
在路口的示意图上,了解到平江路是河街并行、相依相伴、水陆相邻、纵横阡陌的双棋盘城市街巷格局,这在江南众多古城镇的历史街区里无疑是独领风骚的。
举目望去,这里的一切都是古朴自然的。河街的两边都是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木栅花窗、错落有致的老建筑,东部临街房子已改为商业店铺,西部临水还是普通的民居。
初看,很多老房子门楣古旧、油漆斑驳,山墙上外皮脱落,显得有些苍老和衰败;但细品,还是散发着江南民居建筑艺术的疏朗淡雅、简约平和的风格和韵味。
在这些古旧的老房子和青石板路以及古井、古桥、古牌坊的面前,会使人感到千年的姑苏并没有远去,而是像个积年的老者坐在我们身边,带着淡然恬静的神情向我们叙述着自己的沧桑历史。
时序已是初春,那“嫩黄杨柳未藏鸦,隔岸红桃半着花”的初春美景早已呈现,在清爽宜人的春风中微微地摇曳着,却更加繁茂、翠绿和妖娆。
河岸的香樟树和垂柳也依然浓郁婆娑,无怨无悔地为河街撑起了片片的绿荫。
岸边平展展的石栏也向远处无限地延伸着,石桌和石凳在一旁静静地守候着,真诚的迎接着陌生的人们的到访。
碧水微波的平江河在缓缓地向远方流淌。
“绿杨深浅巷,清翰往来舟”,不时地有身穿蓝花布衫的船家摇橹驾舟从眼前驶过,好像从那过去的岁月驶向未来的时光。
古宅、老街、竹丛、花木、河水、蓬船交融在一起呈现出江南水城独特的诗情画意般的美感。
在河对岸的树荫下,几位老妇人坐在石凳上聊天,脚下伏着一只花猫;一位白发老者半躺在岸边的藤椅上,身边石栏上放着老式的收音机,暖水瓶和搪瓷茶缸;街边屋角的阴凉处两个老伯在对坐弈棋;巷口里一中年妇女在挑着竹竿晾晒衣服......看着这一派安详闲适、怡然自得的生活景象,忽然想起了“岁月静好”、“今夕何年”这两句词,尽管发明“岁月静好”这句词语的人为我所不齿,但此时我还是为这句话而感动了。
平江河上每隔不远处就有一座石桥,有的宛如半月,有的平铺直通,桥的两边连接着条条的的横街窄巷。
“问君何不到姑苏。千载古城一卷书”。那矗立在巷口路边的精致的指路牌,就像这部浩繁历史大卷的章节回目,引导我们来到这些幽深的古巷里,穿越千年的时空阻隔,翻开尘封的历史记忆。
“朱户千家巷,丹楹百处楼”。在这些雕梁画栋、庭院深深的高门豪户面前驻足,你会想到有多少达官显宦、才子佳人曾经在这里过着钟鸣鼎食、笙歌管弦、浮华豪奢的生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这些王谢朱门早已人去楼空、寂寥落寞,使人感到“物换星移,叹朱门,多少繁华消歇”,只有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里的普通民居还在延续着那平淡的、琐碎的.、世俗的日常生活,还在延续着让人心驰神往的姑苏旧梦。新开的评弹茶馆还在演绎着昨日的故事!
随着向前延伸的石板路往前走,一个个店铺接踵而来。
这些店铺都是由普通的民居改建而成,外表朴实无华,但屋檐下吊着的花篮和灯笼、店里的装饰和摆设等,却无不体现出别有韵致的创意和温馨清雅的品位。
这里有茶馆、客栈、小吃店,咖啡馆、美术馆、特色书店、慢生活馆等。“鱼香饭稻”、“绿竹翁”、“停云香馆”、“品茶听琴”、“彼岸”......仅仅从这些旗幌和牌匾名字上你就会感到浓浓的优雅闲适的文化气息。
在这里流连徜徉,很容易滋生怀旧的情感,浮躁、混沌、迷茫的心灵也会沉静下来。
古人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一家精雅的客舍前,真的好想放下背包,就在这里长期寄住下来,每天会同三两知己坐在花木扶疏的庭院里,读一本书、品一壶茶、观一局棋、喝一杯咖啡、赏鉴一幅字画、聆听一曲弹词开篇,聊聊过去的陈年往事,享受散淡和清逸的慢节奏的生活;或独自倚坐在河边的木椅上看悠悠流水、垂垂细柳、隔岸桃花,慢慢地消磨那长长的午后时光。
据说还有七里山塘街也是一样的风景!
据说这里正在流行竹筒奶茶,会不会是昙花一现的东西
然后排队进去游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东北街178号,在元代原是一座寺院“大弘寺”,到元末逐渐荒废。到明朝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历经两次牢狱之灾,罢官后回到故乡苏州,购得大弘寺废址,经拓建后成为私家园林。
据说主人对园名颇费周折,最后决定取晋代“潘岳”的《闲居赋》“退求己而自省,信用薄而才劣……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而养拙。”之意。自省自己个笨拙的人,不懂为官之道,几经牢狱差点命都不保。故而决定退而求之,归家种田浇菜,自给自足,并自嘲这才是我保命养拙的良策,拙于政退为农,故而取名——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宅园合一。约占地83.5亩,水面积占全园的一半有余,以水池为中心。其布局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东、中、西为花园景致,南为主家宅居。
我们大巴到达拙政园已是早晨八点多了,从大门进去便是东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湾溪水,水质澄澈碧绿,游鱼翕忽,几只野鸭悠哉游哉,划波戏水,逍遥自在。沿着一条斜斜的石板路度去,来到了精巧典雅的“兰雪堂”堂中屏风有一副漆雕图画,雕刻细腻清晰,拙政园的全景分毫无遗。兰雪堂四周竹翠、幽兰、疏梅,环境幽雅静谧。
穿过兰雪堂,迎面一座假山掩映在浓绿从中,香风徐徐,树影摇曳,掩映在葱绿从中的那座小假山,遮遮掩掩,绿影重重,让人有种错觉,好像云朵假山间来回飘悠荡,故而此景被称为“缀云峰”。兰雪堂东北面的荷花池上,有一座临水而建的水榭“芙蓉榭”三面临水,四面空敞。想来盛夏之时,风荷摇曳,碧玉半卷,波光倒影,清香袭人。现虽已秋暮,半池残荷,亭亭擎盖,仍然韵味十足,令人流连,看哪如云伫客即见一斑。
慢悠悠地来到了“秫香馆”,顾名思义,几百年前这里四面稻浪滚滚,麦香飘飘,在“秫香馆”里品尝丰收的喜悦。也正是园主的“归田园居”的宗旨,看起来主人心思缜密,颇含言外深意……。
如果从东花园去中花园,必须要通过一条长长的回廊,此回廊准确的说,是东花园和中花园的分界线。回廊里开了二十多个漏窗,信步度去,随着漏窗的更换,窗外的景色也在不断的更换,故而有雅客戏称——移步换景。穿过回廊便是中部花园,贴靠回廊有一座半亭,因它紧靠朱红色回廊,所以称谓“倚红亭”。
与倚红亭相隔不远处,有亭名为“梧竹幽居”,”梧竹幽居”又称“月到风来亭”,与其它亭的不同之处,在于此亭四方正形,四面筑有白墙,墙上开一月圆门洞。人站在亭里往月洞外看,就像一副镶着圆框的风景画。更令人着迷的是,四面月洞代表四个季节:南面月洞是迎春花代表春意盎然;北面月洞数竿翠竹,无风自曳,簌簌清音,恰似秋夜箫音缭绕;西面月洞一汪碧池,清波涟漪,碧玉擎珠,粉荷含嫣,清风徐来,香气四溢,自然夏色无疑;东面月洞是一睹白墙,象征白雪皑皑,残雪照壁,令人不觉生寒。此景着实妙不可言,可见园主颇具匠心巧思。
据说:亭额“梧竹幽居”和两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都是明朝才子“文征明”的手笔,名人名句更增添了“梧竹幽居”的神韵雅趣。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中部花园有一偌大湖水,湖心有个像碧螺般的岛屿,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岛上葱茏秾郁,掩映着一座小亭称为“荷花四面”亭。单檐攒顶,六角六柱,飞檐黛瓦,白玉底座,红柱上有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此联揽尽了“荷花四面”周遭的风景。进了十一月,已是秋暮冬近的季节,看哪一湖残荷,不禁感叹不已……拂鬓迎风身觉凉,残荷已半染枯黄。落梧凌乱哀秋去,烟柳无情翠絮扬。
在“荷花四面”亭的北面,是一座叫“见山楼”的二层楼阁,三面环水,一侧依山。粉墙黛瓦,雕梁重檐卷矶,红柱玻窗,古朴典雅,极具明清建筑的风格。一楼叫“藕香榭”沿水外侧是回廊,设有吴王斜靠,凭栏观鱼赏花,甚是惬意。二楼原来的名称叫"隐梦楼"后来因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此办公,嫌隐梦楼这名过于消极颓废,遂改称为“见山楼”二楼高敞开阔,站在楼上,中部花园的景色尽收眼底。且四季不同,春来新绿盎然,百花争艳,姹紫嫣红;夏临细雨蒙蒙,一湖菡萏,荷风流香;秋到金风徐徐,芦絮轻曳,袅娜飞雪;冬莅漫天梨花,媲若柳絮因风起。届时宾主披裘暖酒,边赏琼瑶玉景,边吟诗填词,哪是何等境界……女儿轻轻牵动衣袖,方然醒悟。
穿柳影,爬假山,过鱼梁,最后绕到一座精巧玲珑的石舫前。匾额“香洲”据说,洲是舟的谐音。形象极了,此建筑外形像极了一膄画舫,精雕细琢,纤秀俊雅,三面临水,一面曲桥通岸。上下二层,亭、台、楼、阁、榭、廊,一应俱全。船头处“荷花台”面临一池荷花,现如今虽已三面残荷,依然余香缥缈,风韵犹存。前舱为”四方亭”坐在那里细细品茗,悠悠扬扬的丝竹清音,在耳畔氤氲,一阵阵淡淡的香风迎面拂来,那惬意惬意……。
中舱为“榭廊、内舱”,慢慢地细细观赏那,雕梁画栋,漏窗朱栏,真的大饱眼福也。船尾处有“秀阁”此阁绚丽多彩,小巧玲珑,翠绕珠环,清雅别致,匾额一个“秀”字,揽尽了此阁的神韵。此石舫奇在,集亭楼阁榭廊为一体,又那么地和谐,那么地美奂美伦,无怪被称誉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型中最美的石舫之一”。
下午去了虎丘景区。
虎丘,原名海涌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已有二千五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