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金瓜银瓜
天方夜谭的韩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晨雾尚未被朝阳彻底驱散,真如指挥部周围已经开始喧嚣。但这喧嚣里,带着一种井然有序的紧迫感。士兵们喊着号子,将一箱箱刚从“特殊渠道”运抵的军火搬下卡车,其中几口刷着德军灰漆的长条木箱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喷印的德文和编号显示着它们不凡的身份——le.ig 18型75毫米步兵炮。这是系统商城结合“合理化”渠道(伪装成法尔肯豪森将军领导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加紧运作的成果)送来的第一批重火力支援。 宋希濂站在指挥部二楼的窗口,手里端着一杯浓茶,目光扫过操场上一排排正在晨练的新兵。这些面孔大多稚嫩,带着对战争的恐惧和一丝被挑选入精锐部队的兴奋。他们练习突刺的吼声还显得有些杂乱,但气势已经有了。 “师座,杜会长和王会长来了,还带了几大车东西。”副官周明远轻声报告。 “请他们到会议室。”宋希濂转身,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这些地方士绅的能量,在战时往往能起到官方渠道难以企及的作用。 会议室内,杜月笙脱下了标志性的长衫,换上了一身利落的卡其布中山装,少了些帮派大佬的江湖气,多了几分干练。王晓籁则依旧穿着绸衫,但眉宇间也带着奔波劳碌的痕迹。 “宋师长,叨扰了。”杜月笙拱手,开门见山,“您要的东西,第一批凑齐了。铁锹、十字镐各五千把,都是宁波老师傅连夜赶工的货色,保证耐用。草鞋两万双,棉布一批,还有一批西药,主要是奎宁和止血粉。”他递上一份清单。 宋希濂接过,快速浏览,心中一定。这些物资对于巩固防线、保障士兵健康至关重要。“杜会长,王会长,雪中送炭,宋某代表三十六师全体官兵,感谢二位高义!”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王晓籁接口道,声音洪亮,“况且,宋师长和弟兄们是在为我们上海百姓守大门!后续的粮食、蔬菜,我们抗敌后援会正在全力筹措,断不会让前线将士饿着肚子打鬼子!” “还有一事,”杜月笙压低了声音,“日本方面,通过一些‘老朋友’递了话,似乎想试探我们的底线,甚至提出用药品交换被俘飞行员。” 宋希濂眼神一冷:“告诉他们,中国军人,不吃这套。俘虏按国际法处理,药品,我们自己能搞到。”他这话底气十足,因为有系统托底,但在杜、王二人听来,则是这位宋师长骨头极硬,且有不知名的倚仗。 王晓籁竖起大拇指:“硬气!就该这么回他们!” 这时,炊事班长老赵带着两个士兵,抬着一大桶热气腾腾的南瓜粥和几摞粗瓷碗进来。“师座,各位长官,早饭得了,趁热吃。” 金色的南瓜粥熬得烂熟,米香混合着南瓜的甜香,让人食指大动。杜月笙也不客气,端过一碗,喝了一口,赞道:“这南瓜甜,米也香,弟兄们伙食不错。” 宋希濂笑了笑:“仗要打,肚子也要填饱。这南瓜是附近乡亲送来的,解了燃眉之急。说起来,这南瓜浑身是宝,肉能当粮,籽能当零嘴,皮能熬粥,甚至……”他顿了顿,想起林晓梅昨天电话里提到的奇思妙想,“掏空了,临时当个容器也行。” 正说着,英国武官菲利普斯少校和几位外国记者在引导下走了进来。他们是来观摩中国军队战备的。菲利普斯对那桶金黄的粥很好奇,在尝试用筷子失败后,老赵赶紧给他找了个勺子。 “宋将军,您的部队士气很高。”菲利普斯吃着粥,用生硬的中文说道,“不过,恕我直言,日军的海空优势和火力是决定性的。贵军仅凭轻装备和……嗯,南瓜粥,能守住吗”他话里带着西方军人固有的傲慢和怀疑。 宋希濂还没回答,外面操场上突然传来一阵响亮的口令声和整齐的跑步声。众人走到窗边,只见一队刚换装完毕的士兵,正在军官带领下进行战术演练。他们手中的中正式步枪上了刺刀,在晨光下闪着寒光,动作迅猛有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士兵脸上那种专注和杀气,是装不出来的。 “武官先生,”宋希濂平静地说,“中国军人守土卫国的决心,就是最重的装备。至于火力……”他指了指远处正在伪装阵地的几门新到的迫击炮,“我们也在加强。而且,我们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就像熟悉这碗南瓜粥的味道。鬼子想来,就得做好崩掉牙的准备。” 菲利普斯耸耸肩,不置可否,但眼神里的轻视少了几分。 早饭过后,真正的军事会议开始。巨大的沙盘旁,将校级军官济济一堂。宋希濂用一根细长的木棍指着沙盘上蜿蜒的防线。 “诸位,情报确认,日军大规模进攻将在八月十三日拂晓发动。其主力,将是新增援的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试图沿长江南岸和浦东方向,实行钳形攻击,一举击溃我军主力,占领上海。” 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我们的任务,是利用这最后十天,将防线打造成铜墙铁壁!三十六师负责的闸北、江湾至大场一线,是正面阻击的关键!”木棍重重地点在几个核心阵地上。 “一旅,加强新到的le.ig 18步兵炮连,负责闸北火车站至虹口公园一线,利用街垒和楼房,节节抵抗,要把每栋房子都变成鬼子的坟墓!” “二旅,配属师属战防炮连,坚守江湾镇及其周边开阔地,重点防御日军坦克突击。罗成!” “到!”补充团团长罗成起身,他已被正式任命为二旅副旅长,仍兼补充团团长。 “你的补充团,作为预备队,同时要在一线阵地后方,加紧构建第二、第三道防线!战壕深度、防炮洞、交通壕、反坦克壕,一样不能马虎!杜会长送来的工具,优先配给你们!” “明白!师座放心,保证让小鬼子每前进一步,都付出血的代价!”罗成嗓门洪亮。 “三旅,负责大场镇核心阵地及侧翼掩护。工事构筑要快,要坚固。师属工兵营会协助你们。” 各旅、团长领命,纷纷提出细节问题,弹药配给、伤员后送、通讯保障……会议开了整整一上午,细致而高效。 散会后,宋希濂单独留下了周明远和刚从前沿回来的陈阿福。 “明远,无人机侦察要持续,重点监控日军炮兵阵地的调动和登陆场情况。‘风筝线’不能断。” “是,师座。另外,按照您的指示,各部队已经开始用‘南瓜’作为临时识别口令的一部分,效果不错,今天早上已经识破了两起日军侦察兵伪装渗透。” 宋希濂点点头,看向风尘仆仆的陈阿福:“阿福,你那边情况如何” 陈阿福抹了把脸上的汗:“师座,小鬼子学精了,开始小股多路渗透,还穿我们的军服。不过,就像您说的,他们学不像咱们的生活习惯。在姚家宅,我们就是靠几个被砍断的南瓜藤和他们对本地瓜果不熟悉,逮住了一队鬼子侦察兵,是个少尉带队。” “问出什么了” “嘴硬,但从装备和地图看,他们的目标是摸清我师炮兵团的新阵地位置。” 宋希濂冷哼一声:“看来,我们的‘铁拳’让他们睡不着觉了。加强反侦察,必要时,可以设下圈套,让他们有来无回。” “明白!” 下午,宋希濂亲自驱车前往大场镇视察。战地医院已经初具雏形,设在一个坚固的祠堂里。林晓梅正带着妇女队的队员和招募来的医护人员打扫布置,将从上海募捐来的药品、纱布分类摆放。看到宋希濂,她快步迎了上来。 “宋师长,您怎么来了” “来看看医院准备得怎么样,伤员救治是头等大事。”宋希濂看着虽然简陋但井井有条的布置,心中稍安。 “条件还差得远,但基本的清创、缝合、取子弹应该没问题了。”林晓梅指着几个用砖头和门板搭成的简易手术台,“就是缺一些器皿,特别是盛放消毒器械和敷料的……” 她话没说完,目光被墙角几个大南瓜吸引。那是乡亲们送来的,还没来得及吃。林晓梅眼睛一亮,拿起一个,比划了一下:“宋师长,您看,这南瓜掏空了,煮沸消毒,不就是现成的容器大小都有,还不怕摔。” 宋希濂先是一愣,随即失笑:“林小姐,你这脑袋瓜真是……好主意!就这么办!老赵!”他回头招呼炊事班长,“通知下去,以后大型南瓜,尽量保留完整的,送到医院当器皿用!” 老赵笑着答应:“好嘞!这南瓜,真是宝贝疙瘩!” 夕阳西下,宋希濂返回真如指挥部。沿途所见,防线上热火朝天。士兵们挥汗如雨,加深战壕,架设铁丝网,布置雷区。补充团的新兵在老兵带领下,练习战术动作和武器操作。远处,偶尔传来试射的炮声,那是炮兵们在校准新到的德制迫击炮。 阵地上,已经提前点亮了一些灯笼。其中不少,正是用南瓜刻成的“南瓜灯”,昏黄的烛光从刻着“杀倭”、“必胜”字眼的灯壁透出,在渐深的暮色中,像一颗颗坚定跳动的心脏,连成一条不屈的防线。 夜色笼罩下来,日军阵地方向,死一般寂静,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而中国军队的阵地上,灯火星星点点,伴随着士兵们压低的交谈声、工具碰撞声,以及不知从哪个战壕里传来的、压抑着的家乡小调,凝聚成一股无形的力量。 宋希濂站在指挥部门口,望着这片用意志和汗水浇铸的防线,深深吸了一口带着硝烟和泥土气息的空气。他知道,残酷的大战即将来临,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决心。有了系统的辅助,有了这些英勇的将士和支援的民众,他一定要让历史,在这里拐一个弯! 他转身走进指挥部,对周明远下令:“给军委会发电:我部备战完毕,严阵以待,誓与阵地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