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古承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蒙面人见状,骂了句脏话。 虚放几箭,迅速消失在巷子里。 李峰靠在墙根,大口喘着气。 后背的衣服被冷汗浸透。 手里的长剑还在微微发颤。 官差头目跑过来,见他这副模样。 又看了看地上的弩箭。 脸色顿时变了:“李掌柜,您这是……” 李峰摆了摆手,说不出话。 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 “没事,多谢官差大哥。” 他捂着还在发疼的胳膊。 刚才躲闪时,还是被箭尾扫到了。 回到茶馆时。 阿青一眼就看出他不对劲。 “你受伤了” 她抓着他的胳膊,眼圈瞬间红了。 李筱和阿福也围上来。 七嘴八舌地问咋回事。 李峰刚想解释。 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朱国瑞带着李保和刘文成闯了进来。 他往日从容的脸上满是焦灼。 “李先生,你没事吧” 李峰看着他,忽然笑了。 “朱员外消息倒是灵通。” 朱国瑞深吸一口气。 对着李峰郑重一拱手。 “事到如今,也不瞒先生了。” “咱本名朱元璋。” “他是李文忠。” “这位是刘伯温。” 李保和刘文成也跟着拱手。 李峰手里的剑 “当啷” 掉在地上。 他早猜到朱国瑞身份不一般。 却没想过竟是当今洪武大帝。 朱元璋看着他震惊的样子。 沉声道:“李先生,你算哪一家的” 李峰定了定神,弯腰捡起剑。 “诸子百家都有涉猎。” “严格来算,我属于道家。” 朱元璋点点头:“好。” “今日之事,怕是因咱而起。” “先生一家,暂且随咱入宫避避。” 李峰没推辞。 他知道,这时候推辞。 就是把一家人往火坑里推。 收拾了简单的行李。 朱元璋让人备了马车。 将李峰一家接入皇宫。 午后的大本堂里。 挤满了将近两百个孩子。 有穿龙纹小袄的皇子公主。 也有穿着各色锦袍的勋贵子弟。 个个规规矩矩地坐着。 好奇地打量着站在堂中的李峰。 朱元璋坐在主位上。 对他点了点头:“先生,开始吧。” 李峰拿起桌上的惊堂木。 “啪” 的一声。 满场瞬间安静下来。 “说书唱戏劝人方。” “三条大陆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 “人间正道是沧桑。” 定场诗念罢。 他朗声道:“今日说的是,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 “话说曹操大军压境,刘备不忍弃百姓而去。” “传令曰:‘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两县百姓哭声震野,皆愿相随。” “玄德率军缓缓而行,日行不过十里。” “曹操追兵将至,众将劝玄德弃民先行。” “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孩子们听得入神。 有个虎头虎脑的小皇子问道:“刘备傻吗” “都要被追上了,还带着老百姓” 李峰笑道:“这正是刘备的可贵之处。” “他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 继续说道:“却说赵云在乱军中失散。” “自思:‘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 “‘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公’” “遂拍马冲入曹营,逢人便问。” “杀至天明,寻见甘夫人,杀开一条血路护其脱险。” “又闻糜夫人抱着阿斗在枯井旁。” “赵云急忙赶去,见糜夫人腿部中枪。” “夫人曰:‘妾得见将军,阿斗有命矣。’” “‘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血。’” “言罢,将阿斗递与赵云,翻身投入枯井而死。” 堂里静悄悄的。 有小公主偷偷抹起了眼泪。 “赵云推倒土墙掩住枯井。” “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 “将阿斗抱在怀中,提枪上马。” “正遇曹洪部将晏明,被云一枪刺死。” “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赞曰:‘真虎将也!’” “传令:‘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要活捉他。’” “赵云得此令,杀透重围。” “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 “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至长坂桥,见张飞挺矛立马于桥上。” “云大呼曰:‘翼德援我!’” “飞曰:‘子龙速行,追兵我自当之。’” 李峰话音刚落。 一个小勋贵喊道:“赵子龙真厉害!” “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 李峰笑了笑,继续说:“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张飞断桥拒敌,曹操大军至,见桥上只有张飞一人。” “飞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曹操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 “‘今日相逢,不可轻敌。’” “言未已,张飞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 “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 “飞第三次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 “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 “操便回马而走。” “于是诸军众将一齐往西奔走。” “正是:只因诸葛扁舟去,致使曹兵一旦休。” “不知孔明此去毕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孩子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有的说赵子龙忠义。 有的赞诸葛亮足智多谋。 朱元璋笑着摆摆手。 让太监把孩子们领下去。 他带着李峰来到御花园的凉亭里。 宫女奉上茶水。 朱元璋开门见山:“先生,请继续说说我朝当下的弊政。” 李峰捧着茶碗,沉吟片刻。 “陛下的户籍制度。” “会断掉大明 60 年国运。” 朱元璋手里的茶盏猛地一顿。 茶水溅出几滴。 他盯着李峰,没有插话。 李峰继续说道:“黄册将户籍分为‘军、民、匠、灶、儒、医、驿’等数十类。” “户类世袭,不得随意变更。” “军户需世代服兵役,承担军役。” “匠户需定期到官府服役。” “民户主要从事农业,承担田赋和徭役。” 他看向朱元璋:“陛下的主要意思应该是。” “控制人口流动,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农业生产。” “精准征收赋役,保障国家财政。” “强化基层治理,防止流民作乱,维护社会稳定。” 朱元璋点点头:“先生说得不错。” “此法施行以来,天下确实安定了不少。” “短期内稳定了社会秩序,恢复了农业生产。” “使明初人口和经济快速回升。” “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赋役来源,巩固了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户籍管理体系,成为后世王朝户籍制度的范本。” 李峰话锋一转:“但弊端也很明显。” “首先是僵化性与适应性差。” “10 年一造的黄册难以适应人口流动和土地兼并的现实。” “到明中后期,黄册多与实际脱节,沦为‘纸上虚文’。” “其次是抑制社会活力。” “严格的身份世袭和流动限制,阻碍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再者是赋役不公与阶级压迫。” “地主、官僚常通过篡改黄册、隐瞒人口田产逃避赋役。” “而贫民则被迫承担更重的负担,导致‘有田者无税,无田者有税’。” “激化社会矛盾。” “最后是管理成本高昂。” “黄册的编制和更新依赖庞大的行政体系。” “地方官吏常借机盘剥百姓,加剧了腐败。” 他放下茶碗,语气诚恳:“没有事情是一成不变的。” “什么都是如此,政策和法规都要在适当的时候做调整。” “就像流水不腐,死水易臭。” 朱元璋靠在栏杆上,望着远处的宫墙。 久久没有说话。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过了好一会儿,才低声道:“先生所言,朕记下了。” 他吩咐锦衣卫:“送李先生一家回茶馆。” “加派人手护卫,不得有任何差池。” 李峰拱手行礼,转身离去。 走出皇宫大门时。 暮色正浓。 他回头望了眼巍峨的宫城。 心里清楚。 自己和这位洪武大帝的缘分。 才刚刚开始。 而那场针对他的暗杀。 不过是暴风雨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