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小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王轩坐在闪电影业的办公室里,面前摆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不同的网站界面。 imdb、rotten tomatoes、aicn、fangoria、something awful——这些就是2004年的美国影评“战场”了。 美国现在无论是六大,还是中小电影公司,电影宣发主要是线下,比如海报,广告。 这倒不是美国人很傻,不懂得用互联网宣传,而是美国电影产业存在太久了,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无论是电影公司还是美国民众都习惯了通过线下了解电影。 毕竟电脑进入大众视野也就二十多年。 人们的习惯还没来得及改。 既然王轩来了,那美国网民的福气就有了。 要知道截止今年美国网民达到了1.89亿。这个人数可是相当可观了。 “杰克,动起来吧。” 王轩淡淡开口。 “明白,三十个号,五个平台,今晚一起发。” 杰克擦了擦额头,嘴角带笑,“这帮家伙还在写真影评,而我们写故事。” 公司雇的不是“水军”,而是“故事写手”——真正懂怎么用文字引导情绪的人。每人手里都有十几个论坛账号、不同国家ip的邮箱,甚至连头像都分好:有金发女孩的、有秃顶大叔的、有摄影学院学生的。 第一波行动在凌晨两点半启动。 imdb的留言板上,出现了第一个帖子—— 【标题】:“我不敢相信这部电影居然只花了100万美元!” 【内容】:我在圣莫尼卡看的试映场,全场都吓傻了。这导演太疯狂了。这才叫独立电影的灵魂! 十分钟后,另一个账号在不同地区回帖: “哥们我在帕克城看的,也被震住了。这片子不该去圣丹斯,应该去奥斯卡,简直太牛了。” 五个不同语言的评论接连出现:英语、西语、法语混在一起,时间间隔精确控制在十五分钟内。 这就是王轩的节奏——有序的“自然爆发”。 但看到过于离谱的评论,王轩也是要稍微指点一番的。 凌晨三点,ain’t it cool news(aicn)上,一篇署名为“血腥杰森”的爆料贴被顶上首页: “有人看过《电锯惊魂》的预告吗我认识摄影组的人,听说他们在一个废弃厕所里拍了十八天,没钱请灯光,全靠自然光。导演据说才20岁,比塔伦蒂诺还疯。” 底下留言区瞬间活跃起来。 “真的吗这也太酷了。” “这听起来像我大学同学拍的片。” “照片有吗!” 杰克早准备好了素材。 五分钟后,一张模糊的“片场照”被发上去——那是剧组里随手拍的定格,灯光昏暗、构图凌乱,却异常真实。 有人立刻把它转发到something awful论坛,配文是: “这玩意看起来像凶案现场。” 一夜之间,《电锯惊魂》的传说就有了雏形。 第二天上午,烂番茄的页面上开始出现正式影评。 有一位名叫“马丁杰森”的独立影评人发表长文—— “低成本不是借口,而是锋刃。《电锯惊魂》让观众重新思考恐惧与罪恶的边界。导演的镜头语言干净、残酷、理性——像一个手术医生。” 这篇评论在烂番茄首页挂了一整天。 没人知道,“马丁杰森”其实是王轩花了三百美元请写手代投的。烂番茄审核不严,小型影评网站的文章只要带上“原创来源”就能引用。 而在fangoria的恐怖片专区,自发讨论开始出现。 “《电锯惊魂》到底谁拍的这不是狮门影业那种老套路。” “我喜欢那种密室的压迫感,比《女巫布莱尔》更恐怖。” “导演脑子一定不太正常。” 王轩看着这些讨论,满意地笑了。 虽然有些黑子出言不逊,但王轩忍了,毕竟这都是活人给王轩加热度的。 这就是他要的——“让观众相信这是一个疯子的艺术”,而不是一个计算好的市场片。 到了第三天,《电锯惊魂》的关键词出现在雅虎首页的“热门搜索”榜。 点击量暴涨。 评论区里,大多数是纯粹的路人,也有些是王轩安排的“引导员”。 杰克看着后台统计报告,激动地说:“我们点燃了导火线。” 王轩只是淡淡地喝了一口茶,说:“接下来,点一把更大的火。” 于是,他们又买下十个小型博客的广告位,不是打广告,而是挂“假采访”。 标题是《年轻导演的疯狂实验》,内容写着—— “这部电影的导演从不相信大制作,他说:‘恐惧不靠钱堆出来。’” 每篇文章都署名不同,来源不同,但都指向同一张剧照。 很快,aicn的用户发现这些文章相互引用,反而以为真有记者在追踪报道。 “这片的幕后太神秘了。” “有人说导演曾在精神病院实习。” “不会吧那太酷了!” 王轩看着这些留言,眼里闪过笑意。 他明白,这就是好莱坞最真实的规则——观众不信广告,但他们信“八卦”。 而他,恰恰最懂怎么让八卦变成信仰。 到第五天,《电锯惊魂》的imdb评分从最初的6.3一路飙升到7.5。 评论区里几乎一半都是高分评论,真正的网民也被带动起来。 一个名叫“大卫”的真实用户留言: “我确实被吓到了。结尾那一刻,全场没人说话。” 这一句评论,反而成为了最有力的广告。 杰克看着统计数据,感慨道:“老板,这片子火了。” 王轩靠在椅背上,目光平静:“火只是开始,我们要让他们相信——这是恐怖片的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