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村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云景追了上去,那两个男子已经走远,她心里澎湃激动不止,那个身影很像远道哥哥,
第一天从地下坑道里出来,新兵们互相盯着对方的一身泥水,哭得稀里哗啦。
沙子呷没有流泪,他的脑子里全是父亲和次果的嘱咐。他有用不完的体力,即使再苦再累,晚上睡一觉早上吃三个白面馒头再喝一碗白米粥,体能又变得鼓鼓胀胀的。他脑子里始终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们是在为共和国的战略导弹筑巢,自己干的是党交给的活儿。
但在五营九连这个群体中,他也有自己的苦恼。由于跟战友们语言不通,工间聊天插不上嘴,开会发言说不上话,还被战友们笑称:说话呜里哇啦,吃饭全靠手抓。这个从小没离开过彝区的“孩子王”渐渐有了自卑情绪,他不再主动跟战友们搭话,经常一个人望着远山呆呆地出神,想念他的莫色次果。
一次,带班的指导员叶国迎让他给班长带话,下班前要把坑道口的施工材料抢运完。沙子呷看着堆放的方钢,怯于汉语讲不流利,一直没敢向班长转达指导员的命令。发了一阵呆后,一身腱子肉的沙子呷对着群山大吼了一嗓子,脱下衣服垫在肩头,扛起长达6米重100来斤的方钢独自干了起来。
一根、两根、三根……从早到晚,等运完50余根方钢,沙子呷已经累得精疲力竭,血肉模糊的肩头也跟衣服黏在了一起。下班前,来作业面检查的指导员了解情况后,既心疼又自责。如何帮助这个彝族小伙沟通融入连队,成为了最迫切的难题。
晚点名时,叶指导员要求全连所有人不允许再拿“呜里哇啦”来形容沙子呷和所有彝族战士讲话,他还拿出字典逐字逐句教沙子呷发音,开会和新闻点评时,有意识地让彝族战士发言,利用施工间隙主动找他们拉家常,制造沟通的机会和环境。几个月后,沙子呷不仅学会了用普通话和战友交流,对于水平梁、进尺等施工术语也掌握得滚瓜烂熟,性格也变得开朗了。
03
经过一段时间的军营生活,战友们给沙子呷起了几个外号,“呷子哥”“彝山雄鹰”“呷帅锅”“铁人”等等。而叫得最响的,还是“呷子哥”。
当兵一百天后的某一天,连队正在进行爆破作业,正当他聚精会神地装填炸药时,拱顶一块黑板大小的石块突然掉落。“轰……”的一声后,沙子呷感到后背如同刀尖划过一般火辣辣地疼,接着就是震耳欲聋的石块碎裂声。他一扭头,发现在身后给自己递送炸药的列兵闫卫衡已经被石块砸进了水里,浑浊的泥水一下子被鲜血染红了,正在旁边配合作业的6名新战友都被吓得目瞪口呆、双腿打颤。
沙子呷对战友们大喊一声:塌方了,快撤!他顾不上后背的疼痛,赶紧跳进水坑,一边刨碎石,一边大声要求战友抓紧撤离,而自己却被锋利的碎石划破了手掌。迅猛地扒拉一阵后,沙子呷终于摸到了闫卫衡。但此时战友们并没有离开,大家一起拼尽全力将浑身是血、不省人事的闫卫衡从水坑里拖了出来,沙子呷背起闫卫衡就往坑道外跑。
没多长的距离,沙子呷如同跑了一个五公里负重越野。他并不知道,头皮开裂的闫卫衡的血液和自己后背的血液已经溶合在了一起。他在心里鼓励自己向洞口冲锋,一定要让闫卫衡活下来。冲到坑道外时,沙子呷已经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自己也倒下了。后来,沙子呷才知道,闫卫衡全身多处骨折,终生残废了。
这件事,让他再次体会到导弹工程兵“阵地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打仗”的深刻含义。
04
入伍18年,沙子呷除两年军校生活外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在岩层深处打硬仗、打恶仗,留下了一道道“战伤”。至今右脚三根脚趾骨断裂,还留着触目惊心的伤疤。
当兵第二年9月的一天,沙子呷所在班组受领紧急拆模任务,由于最深处的作业面空间狭小,机械设备无法运转,只能依靠人工拆模。沙子呷一马当先,让战友在外层转运模板,自己挤进60公分见方的内层拆除。
子夜时分,侧墙处一块松动的钢模板突然倒下,上百多斤的模板砸中了他的右脚。顿时,他感到疼痛钻心,冷汗瞬间布满额头。因为是高空作业,站在高处的沙子呷紧紧抓住作业架,才勉强支撑着自己没有掉下来。他缓了缓神坐下查看伤情,发现没有明显外伤,这才舒了一口气。
继续坚持上了半个月班后,脚趾开始发炎溃烂,沙子呷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他卷起裤腿查看伤情时,叶指导员正巧路过,一再追问下,沙子呷才将受伤的事情和盘托出。指导员立即命令沙子呷停工休息。谁知不到半天时间,他连走路都困难了,整只右脚成了黑紫色,肿得无法穿鞋,这才被送进了驻地医院。
拍片后才知道,沙子呷3根脚趾骨折。因为延误治疗时间太长,医生说可能需要截肢。18岁的沙子呷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父母和次果。情况逐级上报,团长政委当即拍板: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把沙子呷这只脚保住!
因为当地医院医疗条件有限,为他采取了保守治疗,将脚上的淤血全部放出来,剔除骨间腐肉,只保留鲜活的外皮,然后塞进酒精纱布消毒。沙子呷很幸运,经过医院连续几天的治疗,伤情逐渐好转,便回到工区卫生所继续治疗。由于工区卫生所没有麻药,每次换药时他都忍着疼痛咬枕头或咬木棍,好几次木棍都被他咬断了,反复两个月才基本治愈。彝族新战士的“铁人”外号就是从卫生所传出来的。
治疗期间,沙子呷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又害怕打电话被父母察觉,一直没给家人写信。很长时间得不到沙子呷音讯的家人着急了,甚至生出了不好的念头:难道呷在部队出事了为啥长时间不给家里联系为了尽快得到沙子呷的消息,父母便让小儿子沙尔呷给二哥写信询问情况。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沙子呷专门让文书帮忙照了一张喜气洋洋的照片寄回家里报平安。
当兵第二年,沙子呷凭着不知道啥是苦、敢吃苦的“铁人”精神,在同年兵中第一个当了班长,他的身高也由一米六八蹿到了一米七三,三年后长到了一米七六。沙子呷非常幽默地告诉父母,部队不仅养精神还养身体。
05
沙子呷始终保持着彝族汉子能吃苦、敢拼命的特性。在同年入伍的兵中,他第一个当班长,第一个代理排长,第一个立功,但他的成长也并非一帆风顺,提干之路曾3次遭遇“走麦城”。
旅政委蒋刚彪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湖南人,也是沙子呷成长经历的见证者。蒋政委对沙子呷的几次挫折记得很清楚。2007年,沙子呷个人和所带的班分别荣立三等功。按条件他达到了优秀士兵保送入学条件,命运女神第一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沙子呷坚持铆在作业面上带班作业,轮休时抓紧点滴时间复习,崭新的教材被他翻成了破烂。可公布成绩时,沙子呷却名落孙山,但他并没有气馁。
第二年5月,沙子呷因德能勤绩各方面优秀再次被推荐为保送对象,但因为当年参加抗震救灾任务的功臣较多,名额受限,他最终被上级从保送名单上划了下来。
第三年,沙子呷的各项考评指标样样第一,保送提干几乎成为板上钉钉的事。但考试前一个月,施工一线接连遭遇塌方、地下暗河等险情,他想也没想就扔下书本又跑回了作业面。带领班组排查险情、制定方案、昼夜攻坚,鏖战一个月后,连队成功突破了“危险地带”,沙子呷提干的事却再一次告吹。
面对3次失利的阴影,沙子呷有些动摇了。心想,党也入了,功也立了,排长也代理了,知足。若组织需要就留队,不需要就回家创业,与次果过自己的小日子。连长左剑军看出了沙子呷的想法,便有意激将他,你不是喜欢这身军装吗真喜欢就要坚持,如果放弃了,你就不配叫“铁人”。
2010年,已入伍8年的沙子呷最终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以提干苗子的身份考入原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学习两年。
提干时沙子呷所在部队的政治部主任孙乐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军官他在沙子呷的提干和提拔上就曾多次放言:不能让我们的英雄流血流汗再流泪,要让他们笑着为国效力、为党争光。
2017年9月,刚刚提升为二营副营长的沙子呷回到大凉山休假,儿子要开学,闺女从生下来长到三岁只见过父亲一面,父母希望沙子呷陪着去成都看病,次果提出了久藏心底的奢望:补拍婚纱照。沙子呷当即表态,一切要求照单全收。
06
沙子呷在导弹阵地已经拼了十八年。十八年间,沙子呷和他的战友们转战了祖国东南西北的十几个工区,完成的都是中央军委直接批准的“国字头”项目,哪一项都是急难险重任务。
2005年,刚完成东部地区施工任务还没来得及休息,上级一声令下,连队再次转战高原雪域执行任务。该工区海拔三四千米,“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六月暴雪飞,七月降冰雹”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被当地人称为“生命禁区”。
由于海拔高,这里早晚温差大,长时间风吹雪打,官兵们的嘴唇都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子。到了夜里,血把嘴唇紧紧粘在一块儿,早晨醒来一张嘴,嘴唇又被撕裂,鲜血直流,疼痛难忍。吃饭更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高原缺氧,一吃饭就像背了几十斤重物一般喘不过气来。
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大家整天头痛欲裂,头晕呕吐。不仅如此,这里的饮水含氟量高、盐碱性大。全连的一百多号官兵初到高原就拉了一个多月肚子,搞得一个个面黄肌瘦。
但这种考验还只是开始,从炸开山体那一刻起,才体验到了真正的艰难。随着向断面深处掘进,大家的身体极限就接受更高的挑战。两腿酸软无力,两只眼珠直往外凸,太阳穴钻心地疼。一直不停地往前掘进是办不到的,战士们只能掘进10来米就停一停,每前进一米,几乎就要疲惫地四肢大张躺倒在地上,心脏的跳动声自己能听清楚,嘴更是合不拢,如拉风箱般不停地喘着粗气。
沙子呷回忆说,我这样在川西高原生活过的人都明显快坚持不下去了,大家的身体耐力已经达到了顶峰,心脏仿佛要爆裂。
高原环境下施工,机械装备因为缺氧趴了窝,施工会战接连受挫。针对高原寒区与内地相比装备降效的实际,沙子呷和战友们一起对主战装备进行了高原性能改造,加装了涡轮增压器,采用电控加温装置,对油路、水路和油箱自动加温,有效缓解了机械装备“缺氧”之痛。
首次夜间被复施工时,温度低至零下40c,混凝土瞬间冻成了冰疙瘩,沙子呷同技术骨干一起摸索出严寒坚冰里的“加热法”、低温条件下混凝土搅拌技术和水管防冻技术等新工法,成功破解了低温冰冻条件下的被复难题,还创造了高原寒区施工新纪录。
07
次果一个多月没有接到沙子呷的信和电话。
几次欲言又止后,对沙子呷的母亲提出了请求:妈妈,我们去看看呷吧,我很担心。母亲二话没说就同意了次果的要求,决定领着儿媳妇去一趟高原。但母亲也给次果提了一个要求:事先不给沙子呷打招呼,突然袭击。
沙子呷的母亲和妻子
两个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彝族女人背着一背篓牛肉干巴、荞面馍馍、核桃就出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