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大势所趋(十二)
竹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座座城池被攻克,阮兵听到的都是接二连三的好消息,他们手里捧着热水杯,在气味不好闻,但尚算温暖的帐篷里坐着,还有人哼唱家乡的歌谣,对未来的战事格外乐观。 “这座城估摸着也守不了多久吧” “不知城里有多少粮食,这城门也真够厚的,轰了这么多天,咱们炮弹都用的差不多了,竟然还没轰开。” “听这附近的农户说,七八年前就在每年加固加厚了。” “嚯,这倒是早有准备。” “若粮仓是满的,咱们可有持久战要打了。” “要我说,还不如早点投降,否则这样据城而守,围而不出,里外都遭罪。” 守城战是最难打的,阮军好打是因着有大炮炸药的缘故,对付普通城墙是足够了,但对付这样多年来精心打造的坚墙。 一旦城墙攻不破,那接下来就是漫长折磨,对双方都是。 辎重补给运不进城中,百姓是要吃喝拉撒的,没有援军就一定会慢慢饿死,或是撑到对方也扛不住消耗撤兵。 不是到了绝境,大多数将领都不会选择据城作战,而是会派出士兵出城迎敌——一般能选择据城不出的,大多是因为敌军会屠城。 士兵们也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将领们这样选择,大多都做好了鱼死网破,带着全城百姓一起去死的准备了。 可他们也不明白。 “咱们从来不屠城,不杀俘的,难道他们不知道” “是啊,咱们不屠城,何必如此” “谁知道呢许是辽国的忠臣吧,宁肯耗死最后一人,也得守住这个城池。” “百姓又决定不了,是守是投,他们也只能等当地太守来决定。” “……哎,这不是白白害人性命” 士兵们愁眉苦脸,他们许多都是年轻人,对辽人没有那么大的仇恨,他们自然还知道,也还记得辽国曾经的跋扈和凶狠,可一路走过来,他们看到的更多的,仍旧是勤恳做事,埋头劳作的普通百姓。 天底下的百姓大多是一样的。 他们没有面对天灾人祸的能力,只能逆来顺受,顺从的如同牛羊,朝廷他们如何,他们就如何,甚至叫他们去死,他们也只能去死。 反抗——反抗是没有用的,从没有农民造反成功过。 城内的百姓,此时也不明白。 “以前听阮商说过,阮军不屠城的。”年轻的姑娘坐在屋内,城封了,宵禁也提早,天还没黑,各家各户却也不能再出门,她问爹娘,“城要封多久太守什么时候会投降” “说什么呢!”当爹的冷着脸骂她,“国朝艰难,太守是忠正之臣,怎能学那些心无君父的小人投降阮军是不义之军!” 娘叹了口气,给女儿兑了一杯蜜水,递过去后说:“你还小,不明白,总得有座城抵抗到底,否则后头的城不也有样学样咱们是契丹人,有国,且有个容身之所,去了国,咱们不就如当年被俘过来的汉人一般,任人欺凌羞辱生的孩子也是奴隶” 姑娘:“不是的!我听阮商说过!” “阮商说的就是实话”爹呵斥她,“还是你不肯与大辽共赴国难!我就是这么教你的!” 姑娘低下了头,茫然的看着地上的石板,她觉得爹说的对,她是契丹人,她自幼没受过什么苦,她识得字,家里也舍得给她买书,甚至朝廷出了女官,爹娘也叫她去考,爹还乐呵呵地说,他这辈子是无缘当官了,有个当官的女儿也足以告慰祖先。 可她也觉得自己想的对,现在才封城五天,粮食还够吃,士气还充足,可半个月呢三个月呢甚至半年,一年,她们之前的城池都投了呀!如今冬天雪大难走,阮军或许还要饿饿肚子,可一旦开春雪化,城内没有补给的粮食,阮军的补给却能毫无阻隔的运来。 到时候百姓怎么办 岂不是如书上所说,也要食人食尸 百姓——百姓享过什么福吗享受过辽国对宋国对汉人的掠夺吗那些金银绸缎,轮得到百姓去享受甚至到了这个时候,那些达官贵族们,仍旧可以逃去吐蕃,逃去黑汗,甚至更向北逃,逃到那一片无主之地去。 年轻姑娘沉默着,良久后才轻声说:“我只担心大哥。” 父母也垂下眼眸,娘轻轻地哽咽了一声,爹却说:“若真出了事,那也是他的命!死了也是契丹勇士,没给祖宗丢脸!” “能赢吗”年轻姑娘望向父亲,“我们这样闭城不出,当真能赢吗” 爹的语气在这时变得虚弱:“我不知道……迪辇,我不知道。” 年轻姑娘绝望的合上了眼,她几乎能看到半年后城内的景象,和她家这样小有家资不同,多数百姓是没有多少屯粮的,他们自己的存粮只能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就靠官府的粮仓。 可谁也不知道会被围多久,官府不会把所有粮食都拿出来,只会让百姓们吃不饱,饿不死,只维持着生命罢了,士兵们守在城墙上,城内的衙役也一样,城内会乱起来,偷盗劫掠杀人,这些事会层出不穷。 因为没有抗击阮军的决心啊!他们是被强行捆在这艘将沉的船上! 没有决心,就会生出私心,那生出来的私心会成为毒药,毒死这城内的许多人。 她就这样不安的看着时间流逝。 最初的时候,白天还能出门,只父母叫她不要走远,她走到街上,还能看到街坊们站在街边,一脸忧愁的互相打探究竟要封城多久,又或是各家有多少存粮,官府什么时候发粮。 半个月后,出门的人变少了,街上常见的是乞丐,乞丐里又多了许多孩子,他们靠墙坐着,这时还能互相闲聊几句,苦中作乐。 乞丐大多没有户籍,多是出事之前从城外偷翻进来的农人,官府发粮也不会发到他们头上,或许原先是计算了的,但官吏们层层克扣,他们自然一点都分不到,只能在街上乞讨。 家里的仆人也在一日午后急匆匆地跑进屋内:“老爷!有人在咱们门口丢了个孩子!” 姑娘惊了,她连忙问:“那孩子呢在哪儿” 仆人:“就在门口,放在竹篮里,一时没人敢抱回来!” 仆人们不敢自作主张,那是个还没断奶的婴儿,抱回来了,主家若不想养呢就算要养,此时又去哪里给孩子找奶 姑娘只得自己去书房找爹。 她才说完,爹的脸色就黑了。 爹在她心里是个善心人,虽然有钱,却不是为富不仁的恶人,待家中的仆从都与家人一般,无论仆人们生老病死,爹都是要管的,白事红事,爹都会操心,她的丫鬟出嫁,是她爹掏出一笔钱来,给丫鬟置办了嫁妆,甚至那丫鬟的爹早死,婚礼上,她爹还要去丫鬟充了高堂。 可此时,爹只是黑着脸,在片刻的犹豫后说:“这孩子养不活,叫他们将竹篮拿远一些,便是死了,也不要来找咱家的麻烦。” 姑娘问他:“爹,这样的事只会越来越多。” 爹看着她:“那能如何你爹我不是圣人,帮不了这许多人!” 姑娘离开了,她知道,就算留下这个孩子,家里也养不活,找不到奶娘,也没有羊奶给那孩子,只是将这孩子放在她家门口,或许是这孩子的父母能想出来的,唯一能救活他的法子了。 可这法子没用。 到了这时候,谁家还有多余的善心能够抛掷 丫鬟也求到了姑娘面前。 “小姐!”丫鬟年岁不大,不过十三四岁,是从穷人家被买来的孩子,因生得漂亮,才能被留在这个家里,她是极有眼色的,也一向忠心体贴,在姑娘眼里,丫鬟更像是妹妹,不像是仆人。 此时丫鬟跪倒在她脚边,眼泪不断往下淌:“小姐,我家里断粮了,求你,求求你……” 姑娘懵了:“官府、官府不是有发粮吗” 丫鬟膝行着:“不够!小姐,那是只给丁口的粮,我娘没有,我妹妹没有,不够吃的!” “小姐!”丫鬟不断给她磕头,“我不要月钱,不要了!你给我折成粮食,我送回家去,小姐!” 姑娘茫然四顾:“我去找管家,给你折,一定给你折,你别哭了,千万别哭了。” 丫鬟露出一个似笑非哭的表情,又重重地给姑娘再磕了两个头。 她大概是欢喜的,欢喜小姐肯帮她,欢喜家人能活下去。 姑娘去找管家,留下丫鬟待在室内,她如此这般的说完,管家却只是苦笑:“小姐,你以为家里还有多少存粮官府发的粮养不活人,若人人的月钱都折成粮食,咱家也不必过了,这个头开不得。” “可她爹娘姊妹!”姑娘急得满头是汗。 管家摇头:“那不是家里人,小姐,若熬的过去,将来总有他们一口饭吃,若熬不过去,这便是他们的命。” 姑娘呆愣愣地站在那。 ——这就是他们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