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陛下欲以长渊长公主视政监国
未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阿璀的疑惑还没有问出来,崔寄却看了看阿璀此处内室书房,虽因阿璀的习惯,里屋一贯并没有人候着,但外面门口处却还是侍立了几个宫人。 他遂笑道:“那时你在甘露殿问我,能不能让甘露殿中宫人退下,我说不能。如今在阿璀的春和宫,我也要问上这么一句了,阿璀能不能让外面的宫人也先退下” 阿璀听得他这句话,莞尔一笑,唤来黄栌略交代了两句,黄栌出去后便将外间众人都叫了出去,还妥帖地将外殿的大门带上了。 “兄长有什么要紧话要与我说” 崔寄站来,转身走至窗前,将临着后边小花园的一处窗户打开,他才复坐到方才的位置上去。 窗户打开,两面通透,阿璀感觉到外面的风徐徐吹进来。 今天出了些太阳,但渐入深秋的风倒是更加凉爽宜人。 眼见四处无人,崔寄却又继续道:“下面我说的话,你要记住,当然若你阿兄后面也有旁的交代你的,凡与我当前所说有冲突之处,你可以你阿兄之言为准。” 他的语气好像有些严肃,但神态却又好像照旧平和,阿璀有些难以分辨,但这样危急之事在前,她心中自然也放松不了,面上不由自主也带上肃然。 崔寄道:“这次暂时定下的是我将带神策军五万兵先往并州支援,而陛下会带足兵力直接去营州……” 后面的话崔寄没深说,但阿璀也能推断出他们的计划。 大约是想先拖住土居裕安,以绝对兵力一举先破新丹,然后便可自新丹入土居裕安后方,两面夹击,届时土居裕安进退两难,顷刻可破。 然而说起来或许只是一句话的事情,真做起来其艰难之处也无法一一历数。 “此次土居裕安陈兵边境有十数万之众,而据后方探子之报,土居裕安主力军队还有八万尚在调遣途中,最多一个月也将到两国边境。所以便是保守估计,土居裕安这次少说也有近二十万众。在加上新丹的趁火打劫,这次大渊要应对的统共近三十万的敌方兵力。” “如今国内才安稳了没两年,这场仗要打,但却不能拖延太久,否则于民心不安也于百姓不利。然而若要速战,神策军与十六卫大约要出动大半,故而留在金陵的兵力便不会有那么多了。照陛下的意思,大约除了监门卫和金吾卫之外,另外还会留下左卫,剩余的兵力差不多会尽数带走。” 阿璀心中略算了一下,左右监门卫和左右金吾卫加起来也有近十万人了,再加一个左卫,京都留十来万人也尽够了。 “你们何时启程”阿璀问。 “很快,两天时间整军,后日一早便会出发。”崔寄答。 “确实很快。不过此事危急,确实也拖不得。”阿璀喃喃。 一时好像静默无话,崔寄其实本以为阿璀会有不愿他二人一同离开金陵的劝谏之言,但阿璀却偏偏什么都没说。 不由心下暗笑,阿璀心志不与寻常女儿同,自己何必多生忧虑。 只是有些话,却不得不说。 “陛下亲征,朝政会暂交予中书令主理,诸公辅之。”崔寄看了阿璀一眼,这一眼自有深意。 阿璀点头,阿兄与崔寄一同离京,京中有祖父和诸公共同主理也是必然。 然而崔寄后一句话却让阿璀震惊到以为自己听错了。 “若有中书令与诸公决而未敢擅定之事,悉交长渊长公主裁决,长公主之言可称圣令。” “你说什么!”阿璀瞠目结舌,反复确认并非自己听岔了他的话:“陛下这是何意!” “便回答是你听到的这个意思。”崔寄方才眼中深意已渐浮而起,取而代之的是略带慎重的肯定答复:“陛下离京,将以长渊长公主视政监国。” 崔寄说得如此清楚明白,阿璀还如何能当做自己听错了这是她从未曾想到过的晏琛会有的决定。 她有些愣住了,好像是在想缘由,又好像不知从何处想起。 而崔寄却已又道:“此事已定,旨意未下,陛下还是会再来问问你的意思的。但最迟明日,诏令便得下了。” 话说至此,好像有些问题也由不得阿璀去问了。 而她最后也确实没有问出口,看着崔寄伸手按了按眉间,便知他大约是累得很了,于是最后也只问了这一句:“依兄长之见,此战大约需要多久” “若一切顺利,则半年可终;若不顺,那便说不准了……”崔寄也未隐瞒,“若一年未克,那此战就算不结束也得结束,无论如何也拖不得那么久的。” “今日话且说到此处吧,外面还有事需要我去安排,这便告辞了。” 崔寄话毕起身,阿璀知道他还有许多事要去安排,当下时间自然是要紧的,遂起身相送。 崔寄却拦住她:“你昨夜大约也是一夜未眠,略休息片刻吧。” 阿璀点头,但还是执意送他至门外。 大约是知道在他们离京之前应该是没空与他再单独一见了,也忍不住多关切了几句:“北方入秋寒冷,兄长腿疾宜保养,且当珍重。” “会的。”崔寄笑道,“阿璀不必为我担忧。” 又道:“若一切顺利,明年桃花开的时候,我们约莫就要回来了,到那时阿璀可要记得,为我们备一席桃花宴。” 他的笑容,在今日的阳光里尤其显得明媚温和。 “好。”阿璀拱手相送,敛衽而拜。 崔寄于廊下还礼,起身时最后又忍不住提醒她一句:“还有一点你要留意,卢夫人即将产子。你……” “兄长不必说,我知道该如何做。”阿璀道。 “好。”崔寄笑道,转身离开。 阿璀站在廊下,看着他消失在远处的背影,耳边有檐铃叮铃声响,她又想起方才崔寄指下欸乃歌。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