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乌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日,萧云骧又去查看被清军烧杀劫掠的几个村寨。 这些村寨损失虽不及吴家店惨重,但萧云骧心情反而愈发沉重。 因为这几个村寨存在同一个问题:西军制度未能深入基层。 这几个村的民兵组建,是西王府派人下来,召集百姓开个会,当场便完成。 张三当里长,李四任民兵连长,王二麻子做军法官。 然而,里长、连长、军法官平时该履行什么职责,战时该做些什么,并无统一标准,全凭自行揣摩。 此外,部分西王府人员急于完成任务。 有的工作人员一天能完成三个村的民兵组织组建。 从表面数据看,很多基层单位都已建立,但深究起来,这些所谓民兵、自卫队的首领,往往仍是从前的地主乡绅。 因为他们有威望,有号召力。 西军来了,他们表面愿意配合,至于内心想法,外人无从知晓。 普通百姓如同以往应付官府差事,官府让组建民兵就组建,给分地就接受。 但为何要这样做,目的是什么,没几个人清楚,也没多少人在意。 就像西军分地,百姓心里感激西军,可骨子里仍把西王府当作仁慈的新老爷。 这便是恩赐式分地、自上而下推行带来的弊端。 受通讯、交通手段限制,加上普通民众认知有限、反应渠道匮乏以及千年传统等因素影响,中国历代只能依靠地主乡绅、族长乡老这类中间阶层,间接统治最基层百姓。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历代造反者中,明白此理的,如朱元璋,依靠地主乡绅维持基层统治; 不明白的,如黄巢、李自成,直接打击地主乡绅阶层,却始终无法建立稳固的基层政权,最终为他人做了嫁衣。 只要有地主乡绅这个中间食利阶层存在,所谓平均地权、土地公有,便是笑话。 这个问题,历代中国统治者、造反者都无法解决。 到了近现代,百年烂党不想解决。 只有红朝,才真正将土地公有制落到实处。 即便如此,红党也是经过长时间摸索,才找到适合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道路。 这一日,萧云骧未出门,独自在营地帐篷里写东西。 下午,左宗棠拿着萧云骧写的《西王府土地法大纲》草稿找上门来。 “萧君,左某来还书了。” 他见萧云骧正伏在小桌上用炭笔书写,桌上还有七八页写好的草稿。 萧云骧见左宗棠进来,停下笔,把草稿整理到一起。 接过左宗棠递来的书,压在草稿之上。 又从帐篷里拿出两把凳子,走到营帐外。 “左先生,我写了半天,正好休息下眼睛,咱们到帐外聊聊。” 此时正值农历九月下旬,天气晴好,气候宜人。 两人在帐篷边落座,萧云骧笑着问道: “左先生,我写的这个大纲如何” 左宗棠挑了挑眉,瞥了萧云骧一眼,本想嘲讽。 但转念想到,这个贼头虽举止轻佻,初衷却是为减轻百姓负担,给底层百姓活路。 到嘴边的嘲讽之语,顿时索然无味。 左宗棠是晚清官僚中少见的系统性关注农民生计并付诸实践的官员。 他出身“耕读传家”的湘阴左氏家族,曾祖父左逢圣灾年典当衣物施粥救济饥民,祖父左人锦设立“族仓”制度应对荒年,家族传统使他对民生疾苦格外关注。 他自幼研习儒家经典,推崇“民为邦本”理念,认为“天下糜烂,需以民生为急”,这成为其执政核心理念。 任浙江巡抚时,面对战乱后的饥荒,他刊发救荒办法,匀拨钱米赈济灾民,还动员军队开垦荒地,招徕邻省农民恢复生产。 西北平叛期间,对因战乱流离的难民“资遣回籍”,发放赈粮、耕牛和种子,助其重建家园。 妥善安置从沙俄控制下归来的吐尔扈特族人,发放抚恤银两、羊种和生产工具,确保他们“无冻馁之虞”。 除具体举措外,还有赋税改革。 在湖南主持地丁漕粮改革时,他提出“以减为增”原则,减轻农民负担,打击地方豪强对赋税的操纵。 西北治理中,推行“轻徭薄赋”,鼓励垦荒,恢复因战乱荒废的农田。 还有政策扶持。 他强调“水利为农业之本”,在陕甘地区兴修水利工程,如修复宁夏唐徕渠,提升农田灌溉能力;推广桑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拓宽农民生计来源。 他做这些的出发点,当然是传统士大夫家国天下的情怀,以及维护清廷统治,比如通过赈灾防止民变。 但客观上改善了部分农民处境,这也是事实。 当然,这不妨碍他镇压陕甘回民时手段严酷。 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好人”“坏蛋”叙事模式,不适合成年人的世界。 何况“黑白”概念,每个时代理解和定义不同。 不过梁启超评价他“用兵不忘恤民”,《清史稿》称其“所至之处,必以民生为念”,大体还算公允。 他的举措为西北边疆稳定和战后重建奠定基础,至今在新疆、甘肃等地仍留存水利、屯田等遗产。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忽视其所处社会环境、所受教育及当时社会价值观。 用评价者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去硬套古人,既不公允,甚至可谓耍流氓。 比如萧云骧后世在网上就看到有人评价岳飞愚忠,还长篇大论,看似头头是道,实则荒谬。 正因了解左宗棠这些性情,萧云骧才放心将相关草稿给他看,想听他的意见。 从后世资料分析,这人能沟通。 左宗棠看着萧云骧期待的眼神,叹了口气说: “萧君,你那些方略初衷是为穷苦百姓谋条活路,这很好。” “但是,你要消灭地主乡绅阶层,恕左某直言,做不到。” “为何”萧云骧来了兴致。 左宗棠略作思索。 “孔圣在《论语泰伯篇》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自古以来,让百姓按规则行事就行,无需让他们明白其中道理。” “你倒好,在注释里讲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区别。” “他们听得懂吗”左宗棠侃侃而谈。 萧云骧点头,问道:“还有么” 左宗棠继续说道: “通讯与交通的限制。就拿我们南面的秀山县来说,县府官员检查政策在地方上的落实情况,若要走遍每个乡镇,一趟差不多需要耗费一个月。” “这怎么可能持久执行呢” “萧君,自古皇权不下县。非不欲,而是不能也。” “你强要推行,不过是培养新一批的地主乡绅,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