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冰牛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明白了。 朱棣和夏原吉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表示已经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没想到控住舆论话语权的手段,竟然如此简单。 经过陈羽这么一说,朱棣真真切切的意识到,个人控制舆论话语权的能力,哪怕他拥有百万大军,也是有限。 毕竟看控制舆论的话语权在哪方势力手中,就要看哪一方势力拥有最多的发声之人。 皇权之下,拥有数万名官吏,可以散布民间为皇权发声,来推行皇帝的理念, 这种配置按照正常的想法来看,天下的舆论话语权应该被皇权掌控才对。 可在看儒家势力,门下却拥有着近百万的儒家弟子,同样散布在民间的各个角落,为儒家发声,来传播儒家的理念。 这近百万的儒家弟子,作为儒家掌控舆论话语权的根基,这样一看,皇权的数万官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再者,就像陈兄弟方才说的那样,皇权之下的官吏,也有大量是儒家子弟。 所以有多少官吏拿着朝廷的俸禄,却在自己看不见的角落,为儒家发声 如此看来,儒家这方势力成功当着皇权的面,窃取权柄也就不奇怪了。 只要天下间的百万儒家弟子还在,那么舆论话语权便始终在儒家手中,而不会被皇权掌控。 皇权拥有着百万大军,也就是绝对的兵权,是否敢动用暴力,来让百万儒家弟子消失 不敢! 这一方面,哪怕是当年残暴如蒙元都不敢。 更何况是大明。 身为统治者,考虑的不应该只是打天下,同样应该考虑是打天下之后的治天下。 若是百万儒生被灭,那么朝廷治理天下的官吏只能靠勋贵武将来填充。 勋贵武将治理天下…… 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笑的笑话。 缺少了文官、读书人治理的天下,地方很快就会因为秩序缺失,而爆发动乱。 动乱爆发之后,要是因没有文官充当出谋划策者,单靠武将镇压,只会愈演愈烈。 直到危及江山社稷。 到了这一刻,朱棣再次意识到了当初自家老爹,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候的棘手程度。 强势如洪武帝都选择了妥协。 如果不妥协,还有一种办法。 那就是从儒家的根源上消除这个问题。 为何天下会涌现出百万儒家子弟 这一切的根源,始于汉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董仲舒提出此策并被汉武帝采纳后,儒家思想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正式与皇权绑定,成为官方正统的意识形态。 千余年间,这套思想体系早已不只是书本上的学问,而是渗透到了社会运转的肌理之中。 从隋唐确立科举制开始,儒家经典更是成为了读书人跻身仕途的唯一敲门砖。 无论是童蒙阶段的《三字经》《千字文》,还是进阶研读的四书五经,整个教育体系都被儒家思想牢牢占据。 读书人皓首穷经,所求的不仅是学识精进,更是通过科举实现阶层跃升的可能。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自幼浸润于仁、义、礼、智、信的教化,熟稔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 自然成长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儒家理念为行为准则的子弟,甚至主动成为其思想的传播者与扞卫者。 千余年的教化,让儒家思想早已超越了学说的范畴,融入了民间的伦理规范、家族制度与社会秩序。 “孝悌”“忠君”“礼教”等观念,既是皇权维系统治的精神纽带,也是普通百姓认同的行为准则。 对抗儒家就需恢复百家。 但诸如法家的严苛、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皆与已固化的社会认知相悖,难以被上至朝堂、下至乡野的大众所接受。 而且官僚体系已被渗透。 朝中重臣、地方官员几乎清一色由科举出身的儒家子弟担任,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受益者,也是其坚定的维护者。 任何试图削弱儒家的举措,都会遭到整个官僚集团的集体抵制,最终沦为一纸空文,甚至可能反噬皇权自身的稳定。 因此,在永乐年间,以百家弱儒家看似是制衡思想、夺回话语权的良策,实则是脱离现实根基的空想。 儒家早已与大明的制度、社会、人心深度绑定。 撼动它,无异于撼动整个王朝的统治根基。 毕竟只有背叛阶级的人,而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或许像夏原吉一样,有几个儒家子弟愿意为了皇权而对抗儒家。 但这样的人终究只是少数。依靠这少数的人,哪怕个个都位高权重,知识渊博,也无法对抗百万儒家子弟。 再加上皇权,也不可能做到! 陈羽吃得有些燥热,解下外衣随手搭在椅背上,继续说道: “谁握住了舆论的话语权,谁就能把自家势力的诉求明明白白摆到台面上。更要紧的是,借着舆论的势头裹挟人心,天下人到头来都得顺着他们的意思让步。” “皇权硬气的时候,儒家手里的舆论话语权没丢,可他们会收敛锋芒,安安分分的;一旦皇权弱了,他们就开始找由头、立名目,一门心思为自己捞好处; 等旧朝廷被榨得油尽灯枯,他们又把百姓的所有怨气都引到旧朝头上,到那时人人都想反,新朝代就冒出来了。新朝刚立、势头最盛的那阵子,儒家又会夹起尾巴做人。” “王朝有王朝的兴衰循环,儒家也有他们的生存循环。但不管这循环怎么转,他们捞好处的法子,多半是靠着歪曲曲解朝廷的旨意来的。” 曲解上意,裹挟名义,等等儒家获利的手段一出,朱棣眼底的杀意涌现,双眸变的冰冷锐利。 像朱棣这种君王,是将李世民作为自身超越的目标,所以并不会做针对功臣的事情。 哪怕你功劳再高也是如此。 毕竟朱棣拥有自信能够驾驭。 可是他接受不了有人能够威胁他的大明江山,接受不了有的势力会危及到大明后代之君的统治。 不是只有朱棣拥有这样的想法,但凡是一位有能力的君王,都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就像是洪武帝,胡惟庸以丞相之位,在皇权当中窃取权柄,洪武帝事后不仅斩杀了胡惟庸,更是直接废除了传承千年的丞相制。 而他朱棣则是通过靖难起兵,若是坐在这个位置上,没有发现这个弊端还好,发现了而不去解决。 那么就是自己的这个皇帝不称职! 身上打着不称职的标签,反正朱棣是没脸下去见他爹。 而儒家裹挟名义、曲解上意,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窃取皇权的权柄,而是将皇帝培养成了他们儒家的傀儡。 尤其是曲解上意,这是朱棣最不能接受的一点。 靖难之役已经让他背负上了莫大的罪过,他想要努力变好,想要通过好的政策和丰功伟绩去抵消靖难之役的罪。 结果呢,自己做的好好的,到了儒家口中,表演一出曲解上意,然后功绩没了,甚至还有可能被儒家占去。 反观自己,只有一身的骂名! 就像是始皇帝,结束了天下的百年战乱,书同文、车同轨,结果到了儒家口中,只剩下了残暴。 可以说曲解上意这一点,直接触碰到了永乐帝的逆鳞。 更不要说裹挟名义牟利了。 这一点,朱棣已经杀过一批。 就是上一次文官的为民请命。 不就是裹挟民意的翻版。 想到这,朱棣认为他上一次有些仁慈了,担心引起朝政动荡,所以杀少了。 还是自己的老爹厉害,洪武四大案,没有一个低于万人魂。 但现在知道了争夺话语权的势力来自百万儒家子弟,朱棣心中杀意渐渐消退。 不是不想杀,而是有心无力。 他若是真的去做了,那么恐怕到时候,倾尽黄河、长江之水,也洗不清他身上残暴的名声。 可不如,让皇权手下的数万官吏,去抢夺儒家的控制舆论的话语权…… 不显示。 数量相差太大,而且还充斥着内奸! 太糟心了! 陈羽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目光沉静地看向朱棣,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轻忽的分量: “老朱,我听闻姚广孝大师精研伏龙之学,那不知他是否曾与你提及,这世间还有一门降龙学” 朱棣不可察地一顿,思绪骤然被拉扯开去。 他想起姚广孝曾在闲谈中提过,所谓降龙学,是指一种能潜移默化束缚龙,即皇权的学问。 它不似法家那般以严刑峻法强硬制衡,反倒如温水煮茶,以一套看似普适的伦理纲常、道德准则为框架,将皇权纳入既定的轨道。 这套学问教人君以仁为表、以礼为束,看似是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良方,实则在层层规训中,悄然划定了皇权的边界,让君王的意志需合乎天道与民心。 而天道与民心的解释权,恰恰握在传习此学的人手中。 念头未歇,另一重记忆又翻涌上来。 姚广孝曾神色凝重地谈及更罕见的屠龙学,说这门学问历来被视为异端,却藏着权力运作的至深法门。 它不立虚礼、不崇空谈,专究权力本质与强弱之道,既能拆解既有的权力壁垒,更能勘破治乱兴衰的关键。 姚广孝特别提及,此学虽名屠龙,却非唯有颠覆之用。 若能得明主驾驭,以其辅佐君王,便可精准制衡各方势力、破除积弊沉疴,让政令通达无阻,更能凝聚天下之力归于正途,于无形中增加王朝气运,助其挣脱兴衰循环的桎梏,走向真正的强盛。 只可惜此学过于刚猛,稍有不慎便会反噬社稷,是以几近失传。 说失传过于绝对,毕竟陈兄弟虽然没明说,可朱棣知道陈兄弟掌握的就是屠龙学! 思及此处,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精光,沉声问道: “陈兄弟是说……儒家的儒学,便是这门降龙学” 陈羽迎着他的目光,不徐不疾地点了点头,语气掷地有声: “没错。这渗透了千年、供天下千万读书人研习的儒学思想,正是一门最精妙、也最隐蔽的降龙学!” 朱棣听后心中狂震。 夏原吉眉头微微皱起,在脑海中整理了一番思绪,缓缓开口道: “陈兄弟,此言差矣。虽然经过你的一番讲解,我已经知道了控制舆论的话语权就在儒家手中,他们能够借助舆论的花园去,去裹挟民意,甚至是曲解上意的抹黑皇帝。” “但皇帝乃是天子,是上天的代言人。哪怕儒家子弟拥有百万之众,但口中说出来的舆论,还是需要讲事实、求依据。” “也就是说,不可能凭空产生一个舆论,让儒家子弟去借机滋事。”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想要引导舆论,也需要有暴政等有损百姓的事情产生,儒家才能够去扩大这种事情的舆论,而不是凭空捏造。” “中央朝廷拥有五十万大军,地方加起来何止百万,这样的军力,若是发现有儒家子弟凭空捏造舆论,会立马杀鸡儆猴。” “所以,我认为只要朝廷身正,那就不怕影子歪。只要发布的是利国利民的国策,那么纵然掌控舆论话语权的儒家,如何抹黑都是无用功!” “因此,将儒学说成一个供千万人学子的伏龙术,是不是言重了” 夏原吉已经认可了儒家在皇权手中窃取了舆论话语权这一层权柄。 可哪怕窃取了也不能随意滥用。 就像是被皇帝掌控的兵权一样,用的时候也是需要考虑利害、权衡利弊。 而舆论的话语权,在夏原吉看来,就是对一件事发表自身的观点,通过将这个观点,频繁的出现在某一个人耳边时,渐渐的让那个人认同。 换句话说,儒家要想裹挟民意,必须依托那些真正不利于百姓的政策。 可若朝廷颁布的政令件件利国利民,便足以证明坐镇朝堂的天子是仁义之君。 百姓虽身处乡野,却也分得清利弊。 政策带来的实惠是实打实的,仁义君王的好处更是看得见的。 到那时,即便儒家发动百万子弟搅动舆论,面对百姓亲身享有的福祉,也根本无法煽动起对皇帝的敌意。

军史穿越推荐阅读 More+
这个魔王不从良

这个魔王不从良

柳下西门
为了改变阴暗而压抑了二十多年的死肥宅命运,经过三个月非器械减肥比赛的地狱折磨,肖安成功创造了非器械减肥的神话,站在了领取百万大奖的奖台上。然后,一激动,急性心..
军史 连载 53万字
花滑:冰上圆舞曲

花滑:冰上圆舞曲

紫酥桃子
主角意外穿越到小孩子身上,继承他的梦想,在成为花滑第一人的路上,经历了背叛,伤痛,病魔……最后被时间的洪流冲击着前行,所经历的一切在历史上画上了浓重的一笔。致敬花滑运动员。
军史 连载 47万字
终极妖孽兵王

终极妖孽兵王

天权星
【全球首发!精品力作!】身世成谜!实力强悍!仇敌竟是来自神武界!邂逅红颜,不是神体,就是圣体,我这兵王是不是当得有点假?
军史 完结 206万字
无限之天命超脱

无限之天命超脱

神仙爱凡尘
主神空间,万世轮回,无尽的穿梭之中,谁又能与我相伴万千世界,大道无数,以武御之以夺天地之造化气运无尽武道,何处方是尽头,天命由天?还是由我?何时方能超脱?..
军史 连载 3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