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乱中取势,暗助赵篆
琅琊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翰林院人去楼空,“徐怀玉”的消失,让整个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张巨鹿一党找不到发泄怒火的目标,只能将矛头对准皇帝,逼迫他撤销新政,承认错误。而街头上的寒门士子,因为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情绪变得更加暴躁,冲突时有发生,太安城的治安,已经处在失控的边缘。 所有人都焦头烂额。 然而,在这片混乱的漩涡之外,城南一间不起眼的酒馆后院里,始作俑者徐锋,却正悠闲地与人对坐品茶。 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个面容俊朗,但眉宇间带着一丝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他身穿并不华贵的王爷常服,神情间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他,正是当今皇帝最不受待见的儿子,三皇子,赵篆。 “徐……徐先生,现在外面已经乱成一锅粥了,所有人都说要抓你问罪,你……你怎么还如此镇定”赵篆看着徐锋,声音都有些发颤。 他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搅动了滔天巨浪的人,会在这时候秘密约见自己这个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子。 徐锋为他添上一杯茶,轻笑道:“殿下,水不搅浑,怎么摸鱼这满城的混乱,在别人眼中是危机,但在你我眼中,却是天赐的良机。” “良机”赵篆苦笑一声,“父皇现在焦头烂额,大哥和二哥都在张首辅面前上蹿下跳,表现自己,希望能平息事端,博取父皇的欢心。我……我人微言轻,又能做什么” “他们能做的,不过是镇压,或者妥协。无论哪一种,都会得罪一方。”徐锋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殿下你,可以做第三种选择。” “什么选择”赵篆的眼睛亮了起来。 “成为他们的希望。”徐锋一字一顿地说道。 他看着一脸迷茫的赵篆,循循善诱:“那些寒门士子,他们为什么愤怒真的是因为反对改革吗不。他们只是害怕,害怕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白费,害怕在新的规则下,自己没有准备,会输得更惨。” “所以,殿下你要做的,不是去反对新政,也不是去镇压他们。而是去帮助他们,给他们一个适应新政的机会。” 徐锋将一个早已准备好的锦囊,推到了赵篆面前。 “殿下,你立刻以你私人的名义,拿出你所有的积蓄,在城中设立十个‘三策学堂’。然后,去招揽那些因为不愿依附张党而被罢黜、生活困顿的清流官员,聘请他们为教习,专门为寒门士子,免费讲解‘策论’的写作方法和时政要点。” “同时,你再去向父皇上书,不要求废除新政,只请求将春闱的时间,推迟三个月。理由是,为了让天下士子,都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以体现陛下对所有读书人一视同仁的仁德之心。” 赵篆听着徐锋的计划,眼睛越睁越大,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这个计划……简直是神来之笔! 办免费学堂,是收买人心,将无数寒门士子的人心,都聚拢到自己身边! 聘请那些落魄的清流官员,是团结了朝中反张巨-鹿的力量! 请求推迟考试,更是显得自己顾全大局,体恤民情,既维护了父皇改革的决心,又安抚了士子的情绪!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他赵篆,将从一个无人问津的透明皇子,瞬间变成一个仁德、贤明、有担当、有办法的储君最佳人选! “先生……先生真乃神人也!”赵篆激动得站起身,对着徐锋深深一揖。 “去吧,殿下。”徐锋坦然受了他这一拜,“你的时间不多,做这件事,一定要快,要高调。” 赵篆重重地点了点头,带着那个锦囊,和满心的激动与希望,匆匆离去。 接下来的几天,太安城的局势,果然如徐锋所料,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 三皇子赵篆,这个一直被所有人忽视的皇子,突然以一种高调的姿态,出现在了公众面前。 他散尽家财,开办学堂,救济寒门,安抚士子。他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发生冲突的街头。他不带卫兵,只带着几个书生,用最诚恳的态度,与那些愤怒的士子对话,倾听他们的诉求。 一时间,“三皇子仁德”的呼声,传遍了整个太安城。 原本混乱的局势,奇迹般地平息了下来。无数寒门士子,涌向了“三策学堂”,日夜苦读。 皇帝赵惇在宫中看着这一切,老怀大慰。他没想到,自己这个最不成器的儿子,竟然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如此惊人的能力和担当。 相比之下,老大和老二还在张巨鹿面前摇尾乞怜,高下立判。 succession的种子,在这一刻,悄然种下。 而这一切的背后,张巨鹿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赵篆这个草包儿子,怎么可能突然变得如此聪明他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 那个高人,除了失踪的“徐怀玉”,还能有谁 然而,就在他准备派人彻查赵篆和徐怀玉的关系时,一个更坏的消息,从宫中传来。 皇帝赵惇,因为连日操劳,忧心国事,本就老迈的身体终于撑不住,一病不起了。 太医们束手无策,眼看着,就要大行归西。 皇位的继承,瞬间成了迫在眉睫,最重要,也是最凶险的事情。 御书房内,油尽灯枯的老皇帝,召集了所有皇子和几位顾命大臣。 张巨鹿作为首辅,手握重权,所有人都认为,他将一言九鼎,决定下一任皇帝的人选。他已经准备好,要推举对他最言听计从的大皇子上位。 然而,就在他清了清嗓子,准备开口的瞬间。 一个老太监,手捧着一卷黄色的丝绸,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声音嘶哑地尖叫道: “圣旨!圣旨!陛下……陛下在昏迷前,留下了传位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