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散猫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正月二十三,北风卷着细雪敲打窗棂。药膳馆的厨房里热气氤氲,灶台上铁锅泛着油光。郑淮安提着竹篮进来,篮中盛着各色食材:鲜虾透亮,肥牛卷如花,莲藕洁白,土豆滚圆。"食材要杂,方显功夫。"老人将食材分列青石案上,五色纷呈。 小林捧着陶罐进来,罐中盛着秘制香锅底料,深红油亮,香气扑鼻。"用了二十八味香料。"她将底料舀入青花碗中,麻辣鲜香,层次分明。我取竹筷轻搅,香气复合,透着川味的霸道。 "食材要分先后。"郑淮安执薄刃刀,将莲藕、土豆切薄片,木耳撕小朵,香菇切花刀。"根茎难熟先下,叶菜易熟后放。"老人手法利落,食材大小均匀。小林学着切花刀,却总是断片。"刀要斜,腕要转。"我示范,"入刀三分,收刀七分,花自开。" 焯水最是关键。大锅烧水,加盐、油保持色泽。郑淮安将难熟的根茎类先下锅:"水宽火旺,断生即起。"食材在沸水中翻滚,渐渐变色。老人执漏勺轻捞:"过凉水,保脆嫩。"小林盯着火候:"上次我焯的菜软了。" 煸炒需要功夫。铁锅坐中火,下菜籽油。郑淮安将葱段、姜片、蒜瓣爆香,瞬间香气四溢。"料要爆透,香才出。"老人下入干辣椒、花椒,辣味扑鼻。小林扇着风:"辣眼睛了!" 炒料讲究火候。加入香锅底料,小火慢炒。郑淮安执锅铲轻推:"料要化,油要红,色才亮。"红油渐渐渗出,香气浓烈。老人执勺舀起:"挂勺成线,方是时候。" 混合食材。先下难入味的肉禽类,再下海鲜,最后放蔬菜。郑淮安执铲翻炒:"手腕要活,力道要匀。"食材在红油中翻滚,渐渐裹上酱色。小林紧张地盯着:"什么时候加酒" "锅气最盛时。"郑淮安烹入料酒,瞬间蒸汽升腾。老人执锅颠勺,火苗窜起:"火要旺,气要足,味才入。"食材在火中快速成熟,锁住鲜汁。 调味最后工序。加糖提鲜,酱油增色,撒入芝麻、花生碎。郑淮安执勺轻搅:"咸甜麻辣,五味调和。"香气复合,令人食指大动。老人淋入香油:"油要香,不腻口。" 成菜装盘,食材堆叠如小山,红油亮泽,芝麻点缀。郑淮安执筷夹起一片肥牛,肉片卷曲,挂着红油。"火候差一分则生,多一分则老。"老人细细品味,麻辣鲜香,层次丰富。 小林小心吹气,送入口中,眼睛倏地睁大:"麻得嘴唇跳舞,辣得额头冒汗!"她哈着气,又夹一筷:"越吃越上瘾!"三人就着新焖的米饭,将红油拌入饭中,米粒油亮,麻辣鲜香。 窗外风雪呼啸,厨房里热火朝天。郑淮安说起年轻时在重庆吃的江湖菜,小林讲述家乡的干锅,我则想起师父教的"一锅容百味"。 炊具洗净时,月色已上中天。小林擦拭着铁锅,忽然问道:"程教授,为什么非要分先后下料"我指着剩余的食材:"生熟不同步,火候难控,分而下之,味才匀。"她若有所思地记下。 郑淮安在收拾香料时嘟囔:"现在的辣椒都不够辣了,得空我去贵州寻些朝天椒。"他翻出个陶罐,倒出些陈年辣椒:"这是三年的存货,辣味还足。" 夜深人静,我们在厨房继续研究剩余的底料。底料煮面,食材烩饭,连辣椒都被郑淮安说要泡酒。药膳馆的灯光温暖,将这个麻辣之夜照得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