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祭祖!
葱半钱蒜二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正月初十 天启帝朱由校身穿礼服,从皇宫出发,前往天寿山祭祖,京中多数官员随行。 内阁首辅王象乾、兵部尚书王在晋、英国公张维贤三人奉命留守。 锦衣卫指挥使也被留下,以防有人趁机生事。皇帝虽已离京,京师管控反而更严。五城兵马司增派双倍人手昼夜巡查,锦衣卫全员戒备,九门皆由羽林军接管。 按礼,后宫嫔妃也应随行。刘太妃虽年迈,仍坚持同往。朱由校拗不过,只能应允。 朱由校于祖宗灵前完成告庙后,直接前往长安左门。随行官员已在等候。后妃不与皇帝同行,从东安门出发。留守官员则穿吉服,于德胜门外送驾。 皇帝此次出京,第一站落脚沙河行宫与巩华城。随行官员先行出发,提前于天寿山行宫候驾。朱由校则在此过夜,次日凌晨再赴天寿山。 待百官朝见完毕,朱由校终于得以松口气。整整一天维持帝王威仪,实在不易。他几乎撑不住了。 难怪历代皇帝很少亲自祭祖,这份差事,确实累人。光是保持一天的庄重表情,就够让人头疼的。 “那些建奴的头颅送到哪了” 这是献给神宗帝的祭品,不能出错。这也是他登基以来首次献俘,意义非凡。祖父晚年忧心辽东战事,如今他总算替祖上报了仇。 “回皇爷,已多次催促,明晚必能赶到,不误祭礼!” 虽说只有几十里路,但御驾仪仗过于隆重,行进缓慢,这也是为何要在中途歇一晚的原因。 朱由校出门在外,总觉得乏味。若无要紧政务,他本不必劳神,于是便想着去找纯妃聊聊天,说说生命的来处。 正月十一日,他一早便起床,准备坐一整天的龙辇。好在有纯妃同行,路上不至于太过寂寞。不然,这一趟还真是难熬。 一行人慢慢赶路,差不多走了三个时辰,总算抵达了天寿山。御驾从红门而入,龙辇由左侧门进入陵园。道路两侧,官员们跪迎圣驾。随后,龙辇进入感恩殿,皇帝在此用膳、歇息。半个时辰后,百官再度朝见,将明日祭拜的流程再理一遍,确保不出差错。 傍晚时分,从辽东赶来的一队人马也到了天寿山脚下。他们将带来的建奴首级一一摆放于陵园内,静候明日皇帝祭陵时抬入,垒成京观。这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正月十二日凌晨,朱由校身穿青袍,神情肃穆,从陵园缓缓前行。百官皆穿青服,跟在他身后。五名宫女捧着托盘紧随其后,盘中是五个建奴的首级,包括甲喇、牛录额真,皆用红布盖着。 朱由校走到长陵外,领头行跪礼。起身之后,他手扶衣袍,缓步登上中间台阶,其余人则从两侧门进入。 待他抵达长陵前,只见香案已设,香烛与锦衣数不胜数。两旁空地上,牛、猪、兔、羊、鹿等牲畜整齐排列,共计大山牛三头、猪五头、兔六只、小山牛两头、北羊两只、鹿一只。几名锦衣卫手持砍刀,等候皇帝下令,当场宰杀以供祭祀。 朱由校站在墓碑正前,高声念道: “孝玄孙嗣皇帝朱由校,敬告列庙皇祖考妣与太皇太后:节气流转,时至孟秋。气息如风,正当孟夏。时节如箭,已入严冬。今以牲醴百品,行时袷之礼,表达追思之情。叩拜永乐皇祖在天之灵!” 言罢,他跪下行三跪九叩之礼。礼毕,他上前三步,亲手将香火插入香案中央。 礼成后,王朝辅转身对百官宣道: “大明天启皇帝陛下躬祭礼毕!” 百官齐声应和,跪地行礼: “臣等叩拜成祖文皇帝!” 随之,三跪九叩再次举行。 待皇帝与群臣礼毕,王朝辅又对锦衣卫下令: “请永乐皇祖膳食!” 缇骑立刻挥刀宰杀牲畜,随后依礼将牲畜摆放于香案两侧。 此时,仪式已过半。朱由校无需亲临每一座皇陵,只需在长陵完成整套流程,其余陵墓由指定官员代为行礼即可。 至于神宗皇帝的定陵,则由刘太妃前往祭拜。虽略显不合礼制,但朱由校坚持己见,百官也无话可说。毕竟,那是她的夫君,不是他们的祖宗。 “把那两千多颗建奴的头颅在神宗爷爷墓前堆成京观。” 话音刚落,他又对几位捧着托盘的宫女说道: “这几颗头颅不用放在长陵,送到茂陵去,给成化皇祖过目!” 永乐皇帝可看不上这些奴才的脑袋,当年他亲手斩下的那些人,哪一个不是带着可汗名号的至少也得是黄台吉、代善这等人物的首级,才有资格摆进长陵。 “您当年五次亲征漠北的气魄,孙臣万分敬仰。可惜如今国势日衰,皇明早已不如当年强盛。边境那些跳梁小丑也敢四处挑衅,愿皇祖在天之灵护佑孙臣,重振大明,扫清四海,让我汉家儿郎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立于世间!” 朱由校在长陵待了近一个时辰。他认真地参观了整座陵园,内心极为震撼。这样的规模与气势,才配得上永乐大帝的英名! 之后,他又前往茂陵祭拜。在他心中,除了太祖、成祖之外,最敬佩的就是宪宗皇帝。宪宗少年时期经历坎坷,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让他的童年充满阴影。 虽说不至于生活在恐惧中,但那时的大明刚经历土木堡之败、北京保卫战、夺门之乱,民间虽未大乱,但数百万流民只差一个王二就能揭竿而起。边关也动荡不安,努尔哈赤的七世祖宣布反叛,蒙古各部蠢蠢欲动,局势岌岌可危。 但他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堪称典范。虽未重拾盛世,但“成化新风”使朝纲重新稳固,成化犁庭更是亲手铲除了野猪皮的七世祖,蒙古部族稍有异动,他便果断出兵平定,不服就打到你服为止。可惜的是,他生了个不成器的儿子朱佑樘。 “您当年心不够硬,手段也不够狠。皇祖请放心,孙臣一定继承您的遗志,扫尽那些外敌!” …… 朱由校站在后世闻名的明十三陵前,虽目前只建成十一座,但气势依旧恢宏。 万历皇帝虽然刚下葬不久,但他的陵墓几十年前就开始修建,如今只是收尾。而自己那位早逝的父亲,陵墓才刚建好主殿,至少还得几年才能完工。 天快黑时,朱由校才回到感恩殿。听说刘太妃今天在定陵哭得很伤心,他还是决定亲自去探望。 “孙臣叩见太妃。” “皇爷免礼吧,今日在陵园失态,让您见笑了。” “太妃言重了,孙臣感同身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纵然贵为天子,终有一日也要归于尘土。” 刘太妃与万历皇帝相伴多年,年纪比他还大几岁,情分极深。 “此生能来定陵拜祭神庙,本宫已无憾。” “倒是皇爷成全了我,多谢皇爷。” 朱由校望着眼前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心中翻涌难平。她在这宫里住了几十年,如今作为后辈,他所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正月十三日,朱由校从昌平天寿山麓的感恩殿启程返京。百官当天便先行回京师。他于午后抵达沙河行宫,在那里歇了一夜,次日清晨返回皇宫。 “让李松平来见朕。” 出关的日子越来越近,必须把一切安排妥当。现在正是布子的关键时刻。所做的一切,只为掩人耳目,防着朝中有心人通风报信,更得提防那些文官暗中搅局。 “臣恭请陛下圣安!” “骁骑营准备得怎样了” “臣已按军令执行,骁骑营全军整装待命,只等陛下下令!” 羽林军有规定,大军出营前必须按战时标准备齐所有物资,包括甲胄、兵器、粮草、帐篷等,一律随军同行。 “好,你带着朕的手令,今晚就率军悄悄出发,赶往喜峰口。不得暴露行踪,白天隐藏,夜间行军,将这道命令亲手交给参将满桂。他会明白该怎么做。你们在喜峰口等朕的进一步军令。”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