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无声的先生!真正的至宝!
井字多困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与此同时,时间刚好走完。 朱雄英开口:“时间到!” 刘夫子整张脸涨得通红,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 “我以前,竟是如此肤浅!”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 “我怎能将它弃之如敝履!” “那简直是罪过!” 看到刘夫子这般神情,朱雄英轻声提醒:“刘夫子,不如看看孩子们记住了多少。” 刘夫子连连点头,“对!快!老夫要看结果!” 就在片刻前,他亲自尝试用传统方法教孩子们识字。 开始讲解时,孩子们频频点头。 可真正认字时,一个个又面露迟疑。 两刻钟时间太紧,根本不够用。 到最后,能准确认出的字,屈指可数。 现在,他赶紧看过去,朱雄英已经将字打乱顺序重新排列。 他抬手指着一个字:“树。” 此时,马皇后也望了过来,满脸期待。她一直觉得“拼音”是个了不起的东西,是大明的福气。 今天,正是一次验证。 三人目光都落在孩子们身上。 这些孩子眨着清澈的眼睛,刚才一刻钟里,他们早已记住了一部分拼音。 只要看到熟悉的字形,立刻就能联想到对应的拼音。 不久,一道稚嫩的声音响起:“十……无……” 接着,又一个孩子小声说:“树!” 其他孩子立刻跟着喊:“是树!” 刘夫子神情呆滞,往前一步,面色复杂。 朱雄英又指向另一个字——“影”。 孩子们脱口而出:“影!” 接着他再指——“烟”。 “是烟!” 刘夫子再次向前,脸上已浮现笑意。 朱雄英继续指下去。 孩子们的声音,此起彼伏。 “浓!” “意!” “绿!” …… “春!” 最后一个字被喊出。 过程中,有的孩子忘了,但马上有人补上。 与之前刘夫子的教学成果相比,简直天差地别。 这时,刘夫子脚步微颤,站在原地,眉头紧锁。 却没有一丝失落,反而嘴角渐渐上扬。 突然大笑出声! “奇才!” “天才!” “老夫看到了什么,这哪是启蒙之术!” “这是我大明振兴之基啊!” “我等文人,肩负教化百姓之责。” “而开民智,正是读书人毕生所求。” 此刻。 这位年过半百、脊背微驼的老人,眼中泛起血丝。 他彻底明白。 看着那一排排简单的字母。 “有了它,百姓识字不再依赖一位位先生,一字一字地教。” “这是大道至简!” “甚至可以将它与《说文解字》结合,编成一部部典籍。” “只要大明百姓掌握这几十个【拼音】。” “有了这样的典籍相伴!” “岂不是说,每个人身边,都多了一位无声的先生” 刘夫子声音激昂。 忽然大笑,声音悲壮,眼中泛红,整个人激动得近乎失控! “这东西!” “大宝!” “真正的至宝!” “无价之重宝!” 连说三个“宝”,他眼角含泪,笑意中满是悲怆。 “老夫刘真同,一生庸碌,即便曾入国子监,也未能完成学业。” “我不过是个废人,一个庸人!” “教书育人,从来不敢有半点疏忽。” “唯恐误人子弟,让美玉蒙尘。” “庸庸碌碌一辈子……到了暮年……” “上天却如此垂怜老夫!” “先是让我遇见了一块世间最纯净的璞玉!” “如今,又让我得见这等重宝!” “我何德何能!何德何能!” 一边喃喃自语。 刘真同忽然神情肃穆,望向朱雄英。 他竟丢开拐杖。 整理衣袍! 长袖一拂,掸去尘土。 以最庄重的礼仪。 向朱雄英深深一拜! “小郎君!” “这一次,老夫心服口服!” “老夫深知,此物之贵重,已难以估量,其意义更是难以言表。” “推广此物,刻不容缓。” “恳请小郎君,将其传于天下!” 朱雄英并未直接回应,只是微微一笑:“现在,不已经在传了吗” 刘夫子猛然抬头。 目光惊喜,看向朱雄英。 只见少年继续说道: “先生之前所讲,极为中肯。” “此物,是文字与初学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它能与任何一部先贤典籍相连接。” “相当于,在孩童正式入学之前,打下的文字基础。” “但,也正因如此!” “此物又极易被忽视,所以在广泛流传之前。” “朝廷的介入,必不可少!” 一旁。 马皇后微怔,眼中泛起思索。 “朝廷” 朱雄英点头:“是,朝廷。” 他继续道:“朝廷设立的学堂遍布天下。” “若由朝廷下令,将其定为幼童入学前的必学之物。” “推广速度,必定极快。” “再者,还有声调的划分,以及断句用的标点符号!” “这些基础的改进,将极大提升学习效率。” 此刻。 马皇后看着朱雄英。 这位年轻人所说之话,竟让她也生出几分急切。 “之前刘先生提到,要与《说文解字》结合” “依我之见,远远不止如此。” “可以将拼音作为索引,收录同音字,解释其义,编成字典。” “更进一步,可收录词语,解释词义,编成词典!” “还可以引用古人的俗语、典故,提炼成四个字的形式,编成成语词典!” “……” “这样一来,这些基础知识就能覆盖不同阶段的学生!” 当朱雄英说出这句话时,几人眼中都泛起了光。 “妙!”刘夫子激动地说,“大明开国之初,局势刚定,皇上便下令让九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以及民间有文才的青年才俊进入国子监读书!” “后来,皇上又下诏恢复科举,各地选拔秀才和举人进入国子监。” 说到这儿,刘夫子脸上满是自豪。 “我大明朝廷设立十三个布政使司,管理全国140个府、193个州、1138个县,还有各个卫所,每个地方都设有学堂。” “可惜,学堂虽多,读书的人却少。” “幸亏当年马皇后……”他轻轻拱手。 朱雄英一怔,一旁的马皇后也明显愣了一下。 刘夫子语气恭敬,“马皇后怜悯百姓疾苦,曾建议皇上由朝廷负担贫困学子的衣食住行。” “不仅如此,孝慈皇后还特地下令,对那些即将成婚却无力成婚的监生,从自己的俸银中出资,‘赐钱办婚,另赠女子衣物两套,每月供米两石!’” “孝慈皇后之仁德,是天下百姓之福。” “可惜,这样一位贤后,早已离世。” 朱雄英望向一旁,只见马皇后眼中闪过一丝怀念。 刘夫子继续说道:“如今若有拼音之法,我大明的教育体系将更加完整。” “甚至,还能惠及成年男子,走入乡野村寨。” “让他们也能更快地识字。” “有了这个基础……” “这拼音之法,怎会不传遍大明” “让整个国家,真正实现圣人所言……” “教化百姓,昌盛文风!” 刘夫子情绪激昂,急切地说: “我在京城有位兄长,在翰林院任职!虽然年纪大了,但影响力不小!” “我这就写信,让他看到这拼音之法!” “而我本人,近日便联络友人,从太平县向外推广此法!” “再者,这孩子的祖父是工部主事,已进京参加大朝会。” “照时间推算,如果我们传播得够快。” “届时,翰林学府、朝中大臣、加上民间议论。” “三方在大朝会上同时发声!” “必能震动朝堂!” 听到这番话,朱雄英又笑了。 他看向一旁神情已变的马皇后。 看来,那位老大人,快到京城了! 忽然,朱雄英想起什么。 他转头望向那孩子,问道: “敢问,他祖父名讳是” 刘夫子答道:“工部主事,于修明。” “于” 朱雄英怔住了,目光落在那个穿红肚兜、长着一张讨喜面庞的小娃娃身上。 如果没猜错,这孩子应该叫“小谦” “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