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高产救命粮(一)
一滴清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负责记录和仓储的管事立刻起身,翻看账册后回禀: “夫人,今年两季收获,共得饱满堪为种子的御麦四千三百石。 扣除咱们皇庄明年自身育苗和试验所需,最多……最多能调拨出四千二百石。” 春芽眉头微蹙,继续问道:“以诸位估算,若要北方大半土地都种上御麦,这些种子可够” 那管事面露难色,摇了摇头:“回夫人,远远不够。 北方各州郡田地何止万顷,即便只算适宜种植御麦之地,欲使其四成播种,所需种子恐需以万石计。 我们这四千二百石,怕是连两成都不到,至少还差……至少还差六千石以上。” 此言一出,议事厅内顿时一片哗然。 众位大小官吏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有的说能否向南方调种,有的说是否可令各地自行留种,但远水难解近渴,且各地旧种质量参差不齐。 春芽凝神沉思片刻,脑中灵光一闪,抬头对管事道:“南方的种子不适合北方种植。 不过……我记得,京城周边乃至北直隶不少农户,今年见我们皇庄收成好,也跟着种了些御麦。 他们手中必然有留作种子的粮食,我们是否可以向他们收购,补上这个空缺” 管事闻言,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夫人此法甚妙!此法可行! 只要定价公道,并言明只收购他们除却自家口粮和必要种粮之外的余粮,既不伤农,又能解朝廷燃眉之急! 下官这就派人去核查周边农户手中的余种数量!” 此方法虽好,但大规模向民间收购粮种,涉及银钱动用和具体政策,并非皇庄可以擅自做主。 春芽当即命皇庄内文书功底好的清历司主事起草奏折。 详细陈奏皇庄现存种子数目与朝廷要求之间的巨大缺口。 并明确提出向京畿农户平价收购余粮作为种子的解决方案。 恳请皇上敕令户部拨付相应银两,并协调地方官府协助办理。 奏折很快得到嘉靖帝的批准。 在户部的协调和银两支持下,皇庄迅速在京畿地区开展了御麦种子的收购工作。 因价格公道,且不影响农户自家生计,响应者踊跃。 最终,成功收购了大量优质御麦种子,使得可用于调拨的总量增加了近五千石,将要达到万余石。 虽然距离覆盖北方四成土地的目标仍小有差距,但已极大地缓解了种子短缺的困境,为明年更大范围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车车金灿灿的玉米种子,被稳妥地送进仓库。 司农官员们认真清点、登记造册,准备发往各地试种。 这些种子,是希望,是无数人未来碗里可能多出来的一口粮食。 春芽望着仓库大门外灰蒙蒙的天空,眉头不自觉地微微拧起。 “光是靠着玉米,还是远远不够啊。” 春芽的目光看得更远。 有时候她总忍不住去想,那些家里存粮不多,靠着薄田过活的普通百姓,要怎么熬过那漫长的,看不到头的寒冷日子 要想让大明的百姓,真正有底气地应对这越来越严酷的冬天,光指着玉米这一样宝贝,是绝对不行的。 红薯和土豆的产量更高,不挑地方,更耐得住寒旱,更能填饱肚子! 它们必须更快的从她后院那两小片试验田里走出来! 走到更广阔的土地上去! 走到大明百姓的饭碗里去! 春芽是学过现代知识的人,心里很清楚也很清醒。 在她来的那个时代,土地肥沃,肥料充足,管理精细,红薯和土豆的亩产,轻轻松松就能达到四五千斤,甚至更多。 那是什么样的概念! 现在是在明朝,土地大多比较贫瘠,耕种的法子也落后,上好的肥料更是紧缺,条件差得太远了。 她知道,产量肯定会大打折扣,这是没办法的事。 但她仔细盘算过,就算只按最差,最保守的情况来算。 只能达到原来产量的四成,哪怕只有三成,亩产达到一千多,两千斤,也是大有希望的! 而玉米,就算是她精心挑选的种子,找了好田,施足了肥料,小心伺候着。 一亩地下来,大概也就能收四石五斗左右,折算成斤两,差不多就是五百多斤。 这一对比,差距就太明显了。 同样是一亩地,种红薯或土豆,能收上来的粮食,差不多是种玉米的三四倍还多! 土地就这么多,不会凭空多出来。 用有限的田地,种出更多的粮食,让更多的人能吃饱肚子,能活下去。 这红薯和土豆,就是眼下最能指望得上的宝贝。 而且,红薯和土豆里头含的淀粉,远比玉米要多得多。 淀粉这东西,顶饿,能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热量。 在这越来越冷的酷寒天气里,多吃点红薯土豆,人身上就能更暖和一些,更能扛得住那能冻死人的严寒。 想到这里,春芽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里的目标也变得更加清晰和紧迫。 “路要一步一步走,但脚步必须要快。” 漫长而难熬的冬天终于捱了过去。 春芽整个冬天大多窝在府里,守着暖炉,看着稷安和珂宁一天一个样儿。 两个孩子如今已有半岁,咿呀学语,成了全府最大的欢乐源泉。 景衡每日按时去翰林院上任,公务之余,便是回家享受这天伦之乐。 表面上一片祥和之下,春芽却从景衡带回来的朝堂邸报和各地消息中,感知到这太平景象下的暗流汹涌。 因这几年南方北方共同推广种植御麦。 这种耐旱高产的作物确实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并尝试种植,各地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丰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荒。 然而,天灾依然无情。 南方部分地区夏季遭遇水涝,秋季收成大减; 北方局部地区州县则出现干旱灾情,土地龟裂; 尤其是一年比一年漫长的冬季和极端的寒冷,使得许多贫苦百姓即便有了点御麦积蓄,也难以抵挡这彻骨的严寒和随之而来的粮价上涨。 大明的百姓,依然在许多地方过着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的日子。